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145)

作品数:6 被引量:223H指数:6
相关作者:邱莉萍张兴昌程积民李顺姬李林海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土壤
  • 3篇黄土高原
  • 2篇植被
  • 2篇黄土高原沟壑...
  • 2篇高原沟壑区
  • 2篇沟壑
  • 1篇养分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矿化
  • 1篇有机质
  • 1篇云雾
  • 1篇针茅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物系统
  • 1篇碳库
  • 1篇碳库管理指数
  • 1篇碳矿化
  • 1篇土壤-植物系...
  • 1篇土壤类型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北京自然博物...

作者

  • 6篇邱莉萍
  • 5篇张兴昌
  • 2篇程积民
  • 1篇高海龙
  • 1篇王辽宏
  • 1篇李林海
  • 1篇李顺姬

传媒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云雾山不同坡向草地土壤养分的坡面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0年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云雾山不同坡向草地土壤养分的坡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封育草坡表层(0—15cm)土壤碳、氮、磷全量远远高于撂荒坡;阳坡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距坡顶距离的延长呈先降后增趋势,而阴坡则随距坡顶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全磷在不同坡地的变异性较大。在土壤剖面分布上,3个坡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矿质氮、速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或值基本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在大致表现出封育阴坡>封育阳坡>撂荒坡的趋势;pH值则与之相反;速效钾和全磷均呈现出撂荒坡>封育阴坡>封育阳坡。这些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坡地自然封育后土壤养分状况有所改善,其改善程度以阴坡较大。
邱莉萍张兴昌程积民
关键词:草坡土壤养分
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被引量:41
2012年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自然坡面和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剖面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坡地土壤的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为高度变异指标,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为弱变异指标.土壤剖面酶活性受植被恢复措施的显著影响,随土层的加深,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3种水解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并与土壤物理性质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化学性质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除与含水量和pH正相关外,与其他理化性质呈负相关.土壤水解酶类可以敏感指示植被恢复的土壤效应,植被恢复措施可以改善表层和深层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李林海邱莉萍梦梦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酶活性坡面土壤剖面黄土高原沟壑区
农牧交错带本氏针茅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3年
明确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特征对于草坡地生态系统磷素管理、空间分布和磷素流失预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本氏针茅坡地,分析了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沿坡面的分布特征,并且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了土壤-植物系统磷素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揭示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坡位的降低,草坡地植物生物量、植物磷素含量和储量均逐渐增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坡上部和坡中部相近,且均低于坡底部;这些变量的变异系数均以坡底部最小。植物磷素含量和土壤全磷的变异系数由坡顶向下依次为34.25%、25.98%、10.02%和24.05%、15.27%、10.85%,表明坡底部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相对均匀。各变量的最佳拟合模型在3个分析尺度上均保持一致,植物生物量和土壤速效磷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土壤全磷以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而植物磷素以高斯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随分析尺度的增加,块金常数、块金效应逐渐增大。植物磷素含量在5、10、15 m 3个尺度上的块金常数和块金效应依次为0.010、0.010、0.011和7.9、8.5、8.9,即样点间的空间依赖性逐渐减弱,空间相关性减弱。这表明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在不同尺度上空间结构比较稳定,属中等或强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因素。
王辽宏邱莉萍高海龙张兴昌
关键词:土壤-植物系统农牧交错带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不同植被覆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为揭示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运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南小河沟流域不同植被覆盖土壤13种基本性质及土壤质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草地土壤物理结构在三种植被恢复土壤中为最佳。不同植被恢复土壤养分含量在剖面中均具有不等的表聚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矿质氮、速效钾和CEC在剖面中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pH随土层加深而增加,而全磷则无太大规律。在相同土层,不同植被恢复土壤表现不一。51a的油松林地0-105cm土层土壤质量均有明显提高,51a的刺槐林地0-45cm土层土壤质量有所改善,而45-105cm土层土壤质量则有所退化。
邱莉萍张兴昌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土壤性质土壤质量
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碳库管理指数被引量:27
2011年
土壤有机质对草地封育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本文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半干旱区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以分析土壤有机质对草地封育的响应特征,从而为该区土壤质量的改善和植被建设的生态效应评价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及不同活性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在各土层基本表现出封育18年、封育23年>封育13年>未封育>封育3年的趋势。除封育3年土壤的3种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在0—90 cm土壤剖面均低于100外,封育13年草地0—60 cm土层、封育18和23年草地0—90 cm土层的3种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0,表明随年限的延长,封育对土壤有机质的改善深度也在加深。土壤3种活性有机质与有机质及多数土壤性质呈极显著正相关,能更为灵敏和直观地表征土壤管理的长期效应和土壤质量变化。
邱莉萍张兴昌程积民
关键词:有机质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草地封育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被引量:130
2010年
土壤有机碳矿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采集98个共7类黄土高原土样,通过密闭培养法对有机碳矿化动态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壤有机碳在培养初期日均矿化量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土壤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较大,不同土壤有机碳的日均矿化量、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褐土有机碳总矿化量最高,CO2-C达到0.252g.kg-1,风沙土最低,CO2-C仅为0.095g.kg-1。下层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量较上层的有所下降,但土层深度对有机碳矿化大体上无明显影响。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模拟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供试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Cp)和矿化速率常数(k)值均较低,分别为0.329-0.116g.kg-1和4.55-8.57×10-5d-1。不同土壤的Cp值变异较大,而k和Cp/SOC值无明显的变异。土壤Cp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钾、粘粒和粉粒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k、pH值和砂粒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循环和土壤碳库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李顺姬邱莉萍张兴昌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类型有机碳矿化理化性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