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8011-009B)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1
相关作者:林克剑张强翔任应党鲁传涛黄兴奇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种群
  • 3篇灰飞虱
  • 3篇飞虱
  • 1篇氮代谢
  • 1篇稻田灰飞虱
  • 1篇毒蛋白
  • 1篇对转
  • 1篇序贯抽样
  • 1篇越冬
  • 1篇越冬种群
  • 1篇水稻
  • 1篇农药
  • 1篇种群动态
  • 1篇种群数量
  • 1篇种群数量动态
  • 1篇空间结构
  • 1篇基因
  • 1篇基因水稻
  • 1篇CRY

机构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云南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2篇侯茂林
  • 2篇刘红彦
  • 2篇黄兴奇
  • 2篇鲁传涛
  • 2篇任应党
  • 2篇张强翔
  • 2篇林克剑
  • 1篇吴进才
  • 1篇杨国庆
  • 1篇李丽
  • 1篇石朝鹏

传媒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稻田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结构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逐年加重。2009年至2010年系统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和数量动态规律,并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稻田灰飞虱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从小麦田向水稻秧田迁飞,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第1个发生高峰期,迁入高峰时秧田虫量达483头/m2;灰飞虱种群的第2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间出现2个小峰值,虫量分别为156和143头/m2;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稻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t2D2(0.23m+0.06),采用m*-m关系的种群序贯抽样Iwao模型为T(1,0)=25±12.9槡n。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强翔林克剑任应党侯茂林鲁传涛刘红彦黄兴奇
关键词: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空间结构
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动态研究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属于同翅目飞虱科,是水稻上常见的3种飞虱之一,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长江流域和华北稻区发生较多。除了以成虫、若虫刺吸方式为害水稻、麦类作物外,还能够传播多种...
张强翔任应党林克剑侯茂林鲁传涛
关键词:灰飞虱种群动态
文献传递
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的时空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2009—2010年间系统调查了河南省境内沿黄稻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越冬种群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飞虱在沿黄流域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翌年4月上中旬为越冬代种群发生高峰期,成、若虫虫量分别为22头/m2、43头/m2;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向水稻田迁飞,迁入高峰时虫量在450头/m2以上;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在麦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t2/D2(0.324/m+0.086),并且描述了灰飞虱种群序贯抽样的Iwao模型:Tn=25n±15.4n^(1/2)。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强翔任应党林克剑侯茂林鲁传涛刘红彦黄兴奇
关键词:灰飞虱序贯抽样
4种农药对转Cry 2A基因水稻毒蛋白表达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14年
以转Cry 2A基因水稻为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4种农药(吡蚜酮、井冈霉素、三唑磷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同浓度于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施用后转基因水稻的Bt毒蛋白含量、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和谷丙转氮酶(GP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分蘖期,4种农药处理均显著降低Bt毒蛋白含量,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加大而下降更为明显,GOT和GPT活性也不同程度的下降。至孕穗和抽穗期,这种影响逐渐减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植株GOT、GPT活性与同时期Bt毒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由此推断,农药处理导致转Cr3,2A基因水稻Bt毒蛋白含量下降与植株体内氮代谢改变有关。
杨国庆李丽石朝鹏吴进才
关键词:农药毒蛋白氮代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