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30030) 作品数:23 被引量:261 H指数:8 相关作者: 路安民 任毅 田先华 汤彦承 陈之端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天文地球 更多>>
串果藤属(Sinofranchetia)叶的个体发育研究 2004年 对串果藤属(Sinofranchetia)叶的个体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其叶原基在发生时为不分裂的,其后叶原基两侧产生两个突起,形成两个侧生小叶原基,而中央部分形成中央小叶的原基。同时对串果藤属植物叶原基发生的类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张小卉 任毅 田先华关键词:个体发育 类叶升麻毛茛科次生木质部管状分子的研究 被引量:7 2005年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毛茛科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 Hara)根和根状茎次生木质部中的管状分子进行观察,发现其管状分子类型丰富,主要有:管胞、管胞状导管、纤维导管和典型的导管分子,其中管胞、管胞状导管和纤维导管为在该类群中首次报道;在导管分子中,存在着梯状穿孔板、网状穿孔板、混合型穿孔板和单穿孔板,其中网状穿孔板和混合型穿孔板为在该类群中的首次报道;对其导管分子上的侧壁穿孔板、多穿孔板和纹孔膜残余也进行了描述。根据类叶升麻次生木质部中多变的管状分子类型,认为以往积累的有关毛茛科植物管状分子类型及导管穿孔板类型是不全面的,因此以该性状为参考作出的有关某一个类群的原始性和进化性的推论也是不可靠的。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管状分子在类叶升麻不同器官的分布与其生理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时将该植物作为毛茛科的代表类群,与其它基部类群植物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 张阿娟 任毅 田先华 张小卉关键词:管状分子 穿孔板 基于多基因序列和形态性状的牡丹组种间关系 被引量:21 2008年 牡丹被认为是中国的国花,具有很高的医学、观赏和经济价值。野生牡丹被认为是栽培牡丹的野生祖先,因此弄清牡丹组的种间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受到信息量的限制,根据单基因数据或形态数据往往无法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得到明确的结果。本研究用12份样品代表野生牡丹组(Paeonia section Moutan DC.,Paeoniaceae)8个种,利用包括核基因(Adh1A、Adh2和GPAT)和叶绿体基因(trnS-trnG和rps16-trnQ)的DNA序列以及形态性状的多套数据来探讨野生牡丹的种间关系。合并分析得到具高支持率的牡丹组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芍药属牡丹组8个野生种分为两个亚组,即肉质花盘亚组subsect.Delavayanae和革质花盘亚组subsect.Vaginatae。肉质花盘亚组包括滇牡丹P.delavayi和大花黄牡丹P.ludlowii;革质花盘亚组包括其余6个种。革质花盘亚组中,四川牡丹P.decomposita ssp.decomposita和紫斑牡丹P.rockiissp.rockii关系密切;卵叶牡丹P.qiui和矮牡丹P.jishanensis关系密切;银屏牡丹P.suffruticosa ssp.yinpingmudan与凤丹P.ostii关系密切,并且后两个分支为姊妹群。 赵宣 周志钦 林启冰 潘开玉 李名扬关键词:叶绿体基因 形态性状 核基因 芍药属牡丹组 系统发育 吉林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 被引量:9 2003年 报道产自吉林省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 (Alloephedraxingxueigen .etsp .nov .)。大拉子组的时代处于早白垩世的阿普特期—阿尔必期 (Aptian—Albian)。化石标本保存了植物的茎枝、雌球花及种子 ;该种的茎枝分节 ,节间具细纵槽纹 ,叶退化 ,雌球花单个着生于小枝顶部 ,种子成对且种子顶部宿存珠孔管等特征与现存麻黄科植物最为相近 ,因此可能属于麻黄科。 陶君容 杨永关键词:植物化石 早白垩世 麻黄科 黄三七(毛茛科)茎次生木质部导管穿孔板的研究 被引量:6 2006年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亚特有植物黄三七(Soulieavaginata(Maxim.)Franch.)茎的次生木质部离析材料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三七茎次生木质部中的导管分子端壁上具网状穿孔板(麻黄式穿孔板)、梯状穿孔板、网状-梯状混合穿孔板、网状-梯状-单穿孔混合型穿孔板、梯状-单穿孔混合型穿孔板及单穿孔板,同时也观察到了端壁多穿孔板和侧壁穿孔板,并对不同类型穿孔板中纹孔膜的残留也进行了观察。其中,网状穿孔板、各种过渡类型的穿孔板均为毛茛科植物中首次报道。根据观察结果,对导管分子穿孔板的演化及黄三七属植物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分析。 宋春慧 任毅 田先华 张小卉关键词:毛茛科 次生木质部 导管分子 穿孔板 Paleocene Wuyun Flora in Northeast China: Amersinia and Beringiaphyllum of Cornaceae sensu 2002年 Specimens of Amersinia obtrullata and Beringiaphyllum pseudoantiquum in Paleocene Wuyun flora,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were described and assigned to Cornaceae sensu. Infructescences formally allocated in Trochodendron sp. were reviewed and assigned to Amersinia obtrullata. Leaves described as Populus carneosa, Celastrophyllum subprotophyllum, Viburnum antiquum, V. asperum, Viburniphyllum finale, Protophyllum wuyunense, P. cf. haydenii, P. ovatifolium, Credneria inordinata were also restudied and assigned to Beringiaphyllum pseudoantiquum. 冯广平 Albert G ABLAEV 王宇飞 李承森关键词:CORNACEAE 小花草玉梅(毛茛科)花的发育形态学研究 用扫描电镜方法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var.flore-minoreMaxim.)花部各器官的发生和发育顺序。结果表明: 5个花被片原基按顺时针顺序发生,第一次旋转一周产生3... 常鸿莉 任毅文献传递 被子植物的一个“多系-多期-多域”新分类系统总览(英文) 被引量:38 2002年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 1 998年发表的两篇文章的续篇。在那两篇文章中作者论述了关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问题的基本观点。本文提出木兰植物门 (被子植物 )的一个新分类系统纲要 ,将木兰植物门分为 8纲 40亚纲 2 0 2目和 5 72科 ;其中命名了 2 2新亚纲 (Annonidae,Illiciidae ,Ceratophyllidae,Lauri dae,Calycanthidae,Chloranthidae,Aristolochiidae,Polygonidae,Plumbaginidae ,Bromeliidae ,Zingiberidae ,Junci dae,Poaidae,Paeoniidae ,Papaveridae,Trochodendridae ,Betulidae ,Malvidae ,Ericidae ,Myrtidae ,Rutidae,Geraniidae)和 6新目 (Degeneriales,Aizoales,Platanales,Dipentodontales,Meliosmales,Balanitales)。并对每个科所包含的属。 吴征镒 路安民 汤彦承 陈之端 李德铢维管植物导管及其穿孔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2005年 介绍了导管及其穿孔板的研究进展,包括导管的特征 穿孔板的类型、多穿孔板与侧壁穿孔板、纹孔膜残留 ,导管的起源与穿孔板的演化,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导管的比较,并就导管进化与穿孔板演化,导管的二型性现象、侧壁穿孔板、多穿孔板与穿孔中纹孔膜,生态对导管进化的影响等方面以及对今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李红芳 田先华 任毅关键词:维管植物 导管 穿孔板 葡萄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59 2003年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 ,对葡萄科Vitaceae1 1属 37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 ,发现该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无规则形或多边形 ,垂周壁一般为平直、弓形或浅波状 ;气孔器通常仅分布在下表皮 (火筒树属Leea偶尔可在上表皮观察到 ) ,除无规则型 (地锦属Parthenocissus、俞藤属Yua、葡萄属Vitis、蛇葡萄属Ampelopsis和酸蔹藤属Ampelocissus)最为常见外 ,不等细胞型 (火筒树属 )、短平列型(白粉藤属Cissus、乌蔹莓属Cayratia和崖爬藤属Tetrastigma)、环列型 (崖爬藤属Tetrastigma)和十字型(Rhoicissus、Muscadiania和Tetrastigma)仅在一属或少数几属中出现 ,因此可作为属级的鉴别特征。在扫描电镜下 ,角质层多具有条纹、鳞片或颗粒等特征 ,属间有细微差别 ,仅大果俞藤Y .austro_orientalis具乳突。本研究结果支持将火筒树属从葡萄科中分出独立成科 ,同时也为俞藤属的建立提供了证据。根据气孔器类型和花的特征 ,葡萄科植物 (不包括火筒树属 )可分成两大类 ,一类包括地锦属、俞藤属、葡萄属、蛇葡萄属、Muscadinia和酸蔹藤属 ,它们以具五数花和无规则型气孔器为主 ;另一类包括乌蔹莓属、Rhoicissus、白粉藤属和崖爬藤属 ,它们以具四数花和十字型。 任辉 潘开玉 陈之端 王仁卿关键词:葡萄科 植物 叶表皮 系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