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5030)
- 作品数:10 被引量:69H指数:5
- 相关作者:黄勇冯妍翟菁任靖官莉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气象局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ISCCP DX数据的江淮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 2017年
-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e Program,简称ISCCP)提供的1998—2007年共10 a的深对流路径跟踪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对流系统(Convection system,简称CS)的时空分布及其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江淮地区的CS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多生成于江淮本地及我国中西部地区,呈现以江淮地区为中心的带状分布特征,越靠近江淮区域CS分布越为密集。依据源地不同,将影响江淮地区的CS分为5类,受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各源地CS参数特征差异显著,总体来说CS的水平尺度越大,其生命史、对流云团(Convective clusters,简称CC)数目及水平云温度梯度也越大。其中江淮中心区域(MID)区域CS水平尺度、生命史和CC数目的平均值均为最小;东南(SE)区域CS生命周期以中长周期为主,水平尺度、最大对流比和云温度梯度的平均值最大。梅雨期内江淮地区对流活动频繁,CS的水平尺度大、生命史长、CC数目多。
- 周杰黄勇官莉任靖陈秋萍
- 关键词:ISCCP
- 淮河流域表层土壤湿度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面降水的关系被引量:6
- 2017年
- 土壤湿度是陆面与大气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关键物理量,除地面观测外,卫星遥感也是获取土壤湿度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欧洲卫星气象中心(EUMETSAT)基于卫星遥感而研发的面向水文气象卫星应用产品(H-SAF)中的土壤水分指数(SM-DAS-2)产品,分析产品在淮河流域土壤水分监测中的适用性,为在淮河流域利用该产品开展农田生态监测奠定基础。首先,分析了该产品监测得到的中国土壤表层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淮河流域表层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逐日降水量格点化产品,分析表层土壤湿度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通过分析淮河流域土壤湿度与地面降水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时间。从分析结果来看,对于全国而言,该产品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土壤湿度的分布特征,并且能够刻画出较细致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淮河流域,土壤湿度产品和人工观测数值之间具有性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1,通过置信度0.05的t检验),但SM-DAS-2产品指数偏低(SMDAS-2产品的年均值为0.6,地面观测站监测的表层土壤湿度为0.69)。表层土壤湿度总体上保持"南高北低"空间分布特征,并且空间分布存在着季节性差异。山区和河流附近区域是土壤湿度的高值中心,这一特征在夏秋两季最为显著。表层土壤湿度与降水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山区和河流附近,两者间的相关性变差。从时间上看,夏季是淮河流域表层土壤湿度与同期降水相关性最好的季节,总体上降水发生3 d以后表层土壤湿度才会对降水的变化产生响应,土壤湿度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时间最长能延长到10~15 d。
- 黄勇邱旭敏黄国贵
- 关键词:淮河流域土壤湿度降水
- 主要降水与非降水云类的全天时反演试验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利用SBDART模式正演了主要云类在多光谱通道上的光谱特性,分析了在由不同通道组成的二维光谱空间中的云类分布;又以MTSAT-2多光谱静止卫星观测资料与CloudSat云廓线雷达分类产品匹配,建立了包含诸主要云类光谱特性的数据对。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位特征空间归类分析法,反演并分析了各典型云类在相应二维光谱空间中的分布范围和高频集群分布特点;结合正、反演结果,应用最小距离分类与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了云分类试验研究。经过单位特征空间方法的调整,最终确定了较为准确的适用于全天时云分类的判据。检验结果表明:根据多通道的云光谱特性区分高、中、低云和对流性及非对流性降水云是可行的,由此能够实现全天时云系生消、移动的连续可靠监测。
- 王远谋郁凡
- 关键词:云分类卫星反演
- 中国大陆TMPA降水产品气候态的评估被引量:5
- 2015年
- 利用逐日全国降水分析产品,对2012年12月下旬发布的最新版本的TRMM等多源卫星降水估算产品(TMPA)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从2008年9月到2012年8月。从评估结果来看,研究产品3B42V7产品与CPAP产品具有高的相关性,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4,相对误差在—0.11%左右,标准偏差约为0.53 mm·d^(-1)。实时产品3B42RT产品与CPAP产品的相关性相对较差,相关系数为0.75,相对误差也上升到了39.3%,标准偏差为1.25 mm·d^(-1)。3B42RT产品在我国西部高估了降水,全年的相对误差为116.60%(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104.52%、105.73%、117.64%和326.60%);3B42V7产品的相对误差仅为0.82%(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2.25%、1.24%、—5.27%和—24.64%)。
- 黄勇陈生冯妍翟菁
- 风云二号卫星资料在雷达降水估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针对单一的气象卫星或者天气雷达估测降水存在的一些缺陷,介绍了风云二号(FY-2)气象卫星资料的一种应用方法。先根据红外亮温阈值划分降水云系,再选用适合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降水强度(Z-I)模型进行降水估测;雷达未覆盖区域,基于不同红外亮温区各等级降水及其对应的亮温差的统计结果,查找最接近的降水强度并用不同云型的平均归一化误差进行修正。以2011年6—8月淮河流域地面站点1h雨量计资料为检验资料,验证卫星资料的应用效果。发现添加卫星资料后,会导致原本偏低的雷达估测1h降水量偏高,但准确估测样本量以及相似系数均有所增加;为雷达未覆盖区域降水量的反演提供资料的同时,对于雷达有效覆盖的区域而言,能够去除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中的奇异点。
- 任靖黄勇官莉叶金印倪婷
- 关键词:云分类风云二号卫星淮河流域
- 新一代静止卫星葵花--8的云分类研究及其应用
- 云在天气系统演变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性地影响全球辐射能量平衡,也影响全球水汽输送。云的类型对于天气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变化有着明确的指示意义,如积雨云之类的对流云与大气不稳定性、湍流和雷暴有关...
- 张成伟
- 关键词:静止卫星云分类
- 对流云合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6年
- 对流云合并是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对流云合并能促进云体的发展,产生更多的降水,并引发强对流天气。本文围绕对流云合并研究现状,从基本概念、观测事实、合并的影响、合并机制等方面,来总结国内外的相关进展,并对合并现象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时空分辨率更高、探测内容更丰富的新型大气探测资料的应用以及借助数值模式来有效模拟合并的物理过程是对流云合并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 黄勇冯妍翟菁
- 关键词:对流云
- 基于卫星红外窗亮温探测上冲云顶被引量:5
- 2013年
- 上冲云顶是卷云砧上的穹顶状突起,表示存在强对流切变和强烈上升气流,是强雷暴的重要指示者。伴随上冲云顶的雷暴经常产生灾害性天气,如航空湍流、强降雨、冰雹、破坏性的风和龙卷等。本文以2010年9月6日发生在安徽北部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为例,用卫星红外窗区通道观测亮温探测上冲云顶,并将高时空分辨率的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的中尺度分析场资料与用红外窗方法探测到的上冲云顶进行定性比较,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强降雨过程的对流系统即为一个伴随上冲云顶的强雷暴系统,LAPS中尺度分析场资料客观地验证了上冲云顶的存在。
- 王雪芹黄勇官莉无
- 关键词:强雷暴
- 基于Himawari-8卫星的云参数和降水关系研究被引量:14
- 2019年
- 基于日本Himawari-8卫星的云产品,对中国中东部地区2017年夏季(6—8月)每日08—17时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云光学厚度(COD)、云顶粒子平均尺度(CPS)、云顶温度(CTT)三个云参数与降水的关系。试验表明,降水概率与云参数相关性较高,存在随着COD增加、CPS增加、CTT减小而增加的明显趋势。但是,单个云参数与降水强度相关性则较低;COD、CPS、CTT与小时降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15、0.1823、-0.2235,均为弱相关。如果综合考虑联合两个或三个云参数形成小时降雨率分布矩阵,则降水过程能得到更为清晰的体现。2017年8月28日的个例表明,相比纯粹基于红外的算法,三参数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小时降雨率的估计精度。
- 桂海林诸葛小勇韦晓澄刘伯骏唐志军江琪
- 关键词:云参数降水
- 两次对流云合并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研究被引量:15
- 2015年
- 为了研究对流云合并过程中的微物理特征,利用2008年7月在安徽寿县进行观测的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资料,对两次不同类型的对流云合并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合并后对流云中偏振量和粒子相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卫星云图观测到的对流云合并过程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小回波块之间的合并;回波合并以后强度、径向速度和差分传播相移率等物理量均增大,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向回波连接处转移,并出现一个与大值中心相对称的负值区;合并时在连接处出现一片雨水区,并且只有在中下部开始的合并过程中才会出现冰相粒子增多的现象。
- 黄勇吴林林冯妍翟菁刘慧娟袁野
- 关键词:对流云合并双线偏振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