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21002)

作品数:67 被引量:778H指数:17
相关作者:王世杰连宾刘丛强容丽刘秀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21篇农业科学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7篇土壤
  • 15篇同位素
  • 9篇喀斯特地区
  • 7篇小生境
  • 6篇植被
  • 6篇植物
  • 6篇污染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芽孢杆菌
  • 5篇水库
  • 5篇碳同位素
  • 5篇同位素组成
  • 5篇胶质芽孢杆菌
  • 4篇演替
  • 4篇溶解无机碳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微生物
  • 4篇无机碳

机构

  • 55篇中国科学院
  • 30篇中国科学院研...
  • 13篇贵州师范大学
  • 10篇贵州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上海大学
  • 2篇贵州财经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重庆工商职业...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重庆城市管理...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贵州科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日本广岛大学
  • 1篇浙江省环境监...

作者

  • 18篇王世杰
  • 12篇刘丛强
  • 11篇连宾
  • 10篇容丽
  • 9篇刘秀明
  • 5篇秦海波
  • 4篇朱建明
  • 4篇刘文景
  • 4篇邓晓琪
  • 4篇王宝利
  • 3篇李龙波
  • 3篇龚国洪
  • 3篇汪福顺
  • 3篇郎赟超
  • 3篇黄天志
  • 3篇汪齐连
  • 3篇姚敏杰
  • 3篇李思亮
  • 3篇吕文强
  • 2篇李键

传媒

  • 23篇地球与环境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Scienc...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矿物学报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无线互联科技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微量元素与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4篇2011
  • 11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石漠化区小生境特征研究——以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为例被引量:24
2010年
本研究以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为对象,着重研究了该区小生境的类型、特征和组合,小生境小气候特征及植物对小生境资源的利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小生境类型主要为石面、石沟、石缝及土面。小生境组合类型主要为石面型,石面土面型及石面石沟型,其中石面型占相当大的比例。不同小生境的严酷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石面>土面>石沟>石缝。各小生境的恶劣程度均随着石漠化的进行而增加。研究区植物主要生长在石面石沟中,若以各生境中单位面积的平均株数而言,植物对小生境资源利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石缝>石沟>土面>石面。随着石漠化的进行,各小生境株密度基本上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格局。
杜雪莲王世杰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小生境小气候
生物炭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其重金属修复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4年
生物炭独特的理化性质使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一定的吸附能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CEC),同时还兼有使用成本低、技术原理简单、环境友好性突出等特点,不仅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还可以为农村过剩生物质处理提供解决途径,近年来生物炭在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倍受关注。概述了生物炭的理化特性以及环境特性,着重介绍了生物炭在提高土壤CEC、提升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提高微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环境效应与土壤重金属迁移性之间的关系;对今后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迁移性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在进一步研究中,不仅要对不同生物质原材料、制备条件下的生物炭进行对比研究,还要根据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具体情况(土壤自身理化条件、重金属种类、含量、形态),结合测土施肥的基本原理,对生物炭的土壤重金属修复能力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
黄代宽李心清董泽琴刘永霞周思周强余浪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重金属
安顺大气降水中低分子有机酸的季节变化及其来源被引量:12
2011年
低分子有机酸是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大气降水的酸度有重要的贡献.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采集贵州省安顺大气降水118次,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样品中主要的低分子有机酸成分.结果表明,安顺大气降水总体呈酸性,pH均值为4.89.大气降水中最主要的有机酸成分为甲酸、乙酸和草酸,它们的雨量平均浓度依次为8.77,6.90和2.84μmolL-1.有机酸含量和沉降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显示植物生长释放作用是有机酸的主要来源,冬季有机酸的浓度高值可能与相对较低的降雨量以及其他大气污染输入途径有关.甲酸与乙酸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80,表明甲酸与乙酸具有相似的来源或者不同来源的相似源强.(F/A)T有机酸来源判定曲线显示安顺大气降水中有机酸的主要来源为直接来源,如植物生长释放、生物质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贵州4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对比结果显示,在污染较大的大中城市,无机离子是大气降水致酸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清洁城市或偏僻地区,低分子有机酸对大气降水的阴离子和总自由酸的贡献较大.因此,控制此类地区有机酸的排放对于酸雨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章炎麟李心清曹芳黄代宽
关键词:大气降水酸雨有机酸
印江槽谷型喀斯特地区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以印江槽谷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11种植被类型(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天然纯林、天然混交林、疏林、竹林、经果林、灌木林、石山地、宜林地、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区域植被固碳速率、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预测了理论最大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印江研究区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为,乔木层(25.06t/hm2)>灌木层(3.51t/hm2)>草本层(1.10t/hm2),其平均固碳速率为10.63t/(hm2·a),植被碳储量为172.23×103 t,植被理论最大固碳潜力为94.02t/hm2。研究结果对于评价和估计印江槽谷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森林的碳汇功能,以及提高碳储量有重要意义。
钟银星周运超李祖驹
关键词:植被碳储量固碳潜力
茂兰保护区小生境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三种植被(原生林、次生林、灌木林)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生境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BC)、微生物量氮(BN)、微生物熵(qSMBC)、基础呼吸及代谢熵(qCO2)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BC、BN、基础呼吸、qSMBC基本呈现石沟>土面的趋势,qCO2则表现为土面>石沟,即石沟土壤的各项微生物活性指标基本都优于土面,因而在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过程中,应优先利用石沟小生境;土壤微生物量碳氮、qSMBC、基础呼吸、真菌数量均随植被逆行演替(原生林→次生林→灌木林)大致呈现下降趋势,指示研究区土壤质量随植被退化而下降,土壤碳丢失;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退化过程中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养分竞争、凋落物中的木质化纤维成分增多有关。
刘玉杰王世杰刘秀明刘方
关键词:小生境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数量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ources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rural area of Anshun被引量:2
2011年
Low molecular weight (LMW) organic acids are important and ubiquitous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tmosphere.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June 2007 to June 2008 at a rural site in Anshun,in the west of Guizhou Province,China.During this period,118 rain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main LMW carboxylic acids were determined using ion chromatography.The average pH of rainwater was 4.89 which is a typical acidic value.The most abundant carboxylic acids were formic acid (volume weight mean concentration:8.77 μmol L-1) and acetic acid (6.90 μmol L-1),followed by oxalic acid (2.05 μmol L-1).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oncentrations and wet deposition fluxes of organic acids indicated that direct vegetation emissions were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organic acids.Highest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winter and were ascribed to the low winter rainfall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other air pollution sources northeast of the study area.The ratio of formic and acetic acids in the precipitation ([F/A] T) was proposed as an indicator of pollution source.This suggested that the pollution resulted from direct emissions from natural or anthropogenic sources.Comparison with acid precipitation in other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zhou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decreasing contribution of LMW organic acids to free acidity and all anions in rainwater from urban to remote rural areas.Consequently,it is necessary to control emissions of organic acids to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acid rain,especially in rural and remote areas.
ZHANG YanLinLEE XinQingCAO FangHUANG DaiKuan
关键词:低分子量有机酸降水化学成分污染来源
不同喀斯特小生境中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6
2011年
为探明西南喀斯特地区小生境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MF)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利用巢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茂兰3种植被类型下的小生境(石缝、石沟、土面)AMF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各类小生境都含有丰富的AMF遗传多样性,灌木林土面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最高,为4.06和68;次生林石缝的最低,为3.16和29,所研究的9个小生境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的平均值分别高达3.67和48,高于同类研究在其他地区的结果,这可能主要与喀斯特生态系统复杂的结构和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有关;聚类分析显示各类小生境间的AMF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相似性指数最高仅为0.45,说明小生境所带来的空间异质性对AMF的遗传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基因测序显示球囊霉属(Glomus)极有可能是喀斯特地区AMF的优势菌属,在以后筛选喀斯特地区的高效生态恢复菌种时可重点考虑球囊霉属的一些菌种。
魏源王世杰刘秀明黄天志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小生境丰富度
乌江渡水库N2O的产生机理与季节分布特征
<正>河流因建坝水库化后,由于水动力条件、地球化学障及生物群落发生的变化,使库水中污染物质快速累积,水体富营养化加速了水环境的变异。引发水质恶化的污染物质除了营养盐过剩而导致藻华暴发、重金属元素对水体中生物的毒害外,水库...
刘小龙刘丛强李思亮
文献传递
高压密闭罐溶样-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砷被引量:14
2010年
使用高压密闭罐溶样方式,比较了利用浓HNO3、王水和HNO3+HF消解土壤、沉积物和植物样品,还原后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样品中砷的情况。使用优选的浓HNO3溶样法对土壤标准参考物质GBW(E)070009、GBW07404(GSS-4)、GBW07405(GSS-5)、GBW07407(GSS-7)、GBW07408(GSS-8)、GS-BZ50011-88(ESS-1)和植物标准参考物质GBW07604(GSV-3)、GBW07602(GSV-1)进行了分析,砷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基本一致。加标回收实验的回收率在99.9%~105.6%。利用该法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总砷国标法(GB/T22105.2-2008)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平行样的重现性好,表明砷的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秦海波朱建明李社红王明国
关键词:环境样品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同位素组成研究被引量:29
2011年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δ13 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可以反映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其在土壤中分解累积特征,有助于揭示SOC循环过程及规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属性、SOC含量和植物优势种、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对该区域SOC深度分布和有机质δ13 C值组成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SOC含量变化范围在1.1~31.2g/kg之间,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SOC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含量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荒地。但各剖面SOC在不同土壤层次处出现急剧下降。其中,阔叶林地和针叶林地在10cm深度处、灌木林地和草地在20cm深度处和荒地在5cm深度处,SOC含量急剧减少。但60cm深度以下各剖面SOC含量变化均较小。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δ13 Csoc值升高了0.5‰~3.2‰,与其它地区相比13 C富集更大。剖面δ13 Csoc值在-26.3‰~-20.8‰之间变化,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加。但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程度。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分馏程度的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草地>灌木林地>荒地。这可能是由于阔叶林地上生物量大及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强,有机质来源较多且组成、结构不同所致。而荒地剖面坡度很大,地上植被来源较单一,表层枯枝落叶很少,故导致其剖面土壤有机质的分馏效应最低。对比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地域性特征。
李龙波涂成龙赵志琦崔丽峰刘文景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