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03ZR14083)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3
相关作者:范忠泽李琦李先茜孙珏高虹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去甲
  • 5篇去甲斑蝥素
  • 5篇微球
  • 5篇斑蝥
  • 5篇斑蝥素
  • 4篇介入
  • 2篇动脉
  • 2篇鼠肝
  • 2篇栓塞
  • 2篇介入治疗
  • 2篇聚酸酐
  • 2篇海藻酸
  • 2篇肝癌
  • 2篇大鼠肝
  • 2篇大鼠肝癌
  • 1篇凋亡
  • 1篇动脉栓塞
  • 1篇毒性
  • 1篇毒性实验
  • 1篇药物

机构

  • 4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新加坡国立大...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李琦
  • 5篇范忠泽
  • 3篇孙珏
  • 3篇李先茜
  • 2篇顾伟
  • 2篇周利红
  • 2篇高虹
  • 2篇王炎
  • 2篇刘晓华
  • 1篇盛霞
  • 1篇张闽光

传媒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成药
  • 1篇肿瘤
  • 1篇中西医结合学...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2009年
目的:以海藻酸和聚酸酐为辅料,采用改良的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新型介入栓塞剂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结合多指标评价法优选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各项理化性质。结果:制备的去甲斑蝥素微球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46.9±5.4)μm,以零级释药模式持续释放药物24h以上。其平均包封率、载药量分别为(78.27±2.08)%、(4.3±1.0)%。结论:制备的微球,流动性好,粒径分布集中,药物释放稳定。
李琦范忠泽王炎周利红Paul Heng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药物释放介入
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治疗对大鼠肝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治疗对大鼠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89只肝癌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经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去甲斑蝥素.空白微球,去甲斑蝥素加碘油,去甲斑蝥素微球。治疗后每组取8只观察生存时间,治疗后第8天处死余下大鼠,取肿瘤组织采用TUNEL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癌组织caspase-3,bcl-2,Ki67的表达。结果:治疗后N-MS(去甲斑蝥微球)组大鼠生存期明显长于其他各组(P<0.01)。N-MS组凋亡指数和caspase-3阳性率均高于其他各组(P<0.01);N-MS组bcl-2阳性率和Ki67表达率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治疗能够延长肝癌大鼠的生存期;其介入治疗肝癌的机制与抑制Ki-67、bcl-2基因表达,上调caspase-3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李琦范忠泽孙珏李先茜刘晓华顾伟Paul Heng盛霞高虹
关键词:肿瘤移植微球体细胞凋亡介入疗法去甲斑蝥素
去甲斑蝥素控释微球的肝动脉栓塞作用和急性毒性实验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NA/PMs)的肝动脉栓塞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在DSA下对新西兰大白兔行肝动脉造影注入NA/PMs,观察NA/PMs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进行NA/PMs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肝动脉介入实验,评价NA/PMs对两种动物的毒性作用。结果兔肝动脉栓塞前,肝脏血管造影清晰,栓塞后10 min造影,远端微血管消逝,肝动脉增粗、迂曲,3 d时可见肝脏轻微肿胀,7 d后肿胀明显减轻,14 d出现小片状梗死灶。急性毒性实验显示,NA/PMs组小鼠的死亡率和肾毒性明显低于去甲斑蝥素组(P<0.05),且无其它明显的脏器损害。大鼠肝动脉介入给药后,病理切片显示NA/PMs栓塞于肝窦前小动脉,且栓塞后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AST,ALT均在栓塞后1 d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7 d左右恢复正常水平(P>0.05)。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3天达峰值,第7天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作用,且微球制剂能明显降低去甲斑蝥素的体内毒副作用。
周利红李琦范忠泽刘晓华Paul Heng王炎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微球动脉栓塞急性毒性
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疗效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5
2006年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norcantharidin-alginicacid/polyacidanhydridemicro-spheres,N-MS)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N-MS。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将荷瘤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组、空白微球(blankmicro-sphere,B-MS)组、NCTD-碘油组和N-MS组。各组荷瘤大鼠分别经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NCTD、B-MS、NCTD-碘油和N-MS。治疗后,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时间、肝肿瘤体积和肝肿瘤坏死程度;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treptavidin-biotinperoxidasemethod,SP)检测各组大鼠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结果治疗后,N-MS组大鼠的生存期较其他各组明显延长;肝肿瘤体积小于其他各组;肿瘤生长率和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肿瘤坏死程度和肝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MS经肝动脉介入对大鼠肝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NCTD、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李琦范忠泽李先茜刘晓华孙珏顾伟Paul HENG高虹
关键词:介入治疗微球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
去甲斑蝥素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鄄海藻酸/聚酸酐微球(NAPMS)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18只,在DSA下,行肝动脉造影后,以8mg/kg的剂量经肝动脉注入NAPMS,注入后10min、1,7、14、21和30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心、肝、肾、脾、肺、胰、胃等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结果兔肝动脉栓塞前,肝脏血管造影清晰,栓塞后10min造影,远端微血管消逝,肝动脉增粗、迂曲。介入栓塞后第1、7、14、21和30天造影远端血管均未显影。肝脏病理结果显示微球栓塞于肝窦前小动脉。栓塞后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AST,ALT均在栓塞后1d达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7d左右恢复正常水平(P>0.05)。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3天达最高值,第7天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去甲斑蝥素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作用,栓塞时间在1个月以上,是较理想的介入栓塞剂。
李琦范忠泽孙珏李先茜刘晓华Paul Heng张闽光
关键词:介入治疗去甲斑蝥素栓塞微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