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042)

作品数:5 被引量:101H指数:5
相关作者:赵林丁永建刘杨李韧肖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青藏高原
  • 2篇冻土
  • 2篇冻土区
  • 2篇多年冻土
  • 2篇多年冻土区
  • 2篇青藏
  • 2篇活动层
  • 2篇积温
  • 1篇导热
  • 1篇导热率
  • 1篇地表
  • 1篇地表能量
  • 1篇地表能量平衡
  • 1篇冻土地区
  • 1篇多年冻土地区
  • 1篇土温
  • 1篇能量平衡
  • 1篇青藏高原北部
  • 1篇青藏公路
  • 1篇下垫面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赵林
  • 3篇孙琳婵
  • 3篇肖瑶
  • 3篇李韧
  • 3篇刘杨
  • 3篇丁永建
  • 2篇杜二计
  • 2篇刘广岳
  • 1篇石伟
  • 1篇季国良
  • 1篇沈永平
  • 1篇胡国杰
  • 1篇乔永平
  • 1篇董希成
  • 1篇谢昌卫
  • 1篇姚济敏
  • 1篇吴通华

传媒

  • 2篇冰川冻土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Scienc...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active layer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a permafrost region被引量:51
2012年
Using monitored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f 10 observation field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a model for ALT estimation was developed.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T were also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ast 30 years ALT in the study region increased at a rate of 1.33 cm a-1.Temperatures at the upper limit of permafrost and at 50 cm depth,along with soil cumulative temperature at 5 cm depth also exhibited a rising trend.Soil heat flux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1 Wm-2 a-1.All the above chang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happened in the study region on the QTP.The initial thawing date of active layer was advanced,while the initial freezing date was delayed.The number of thawing days increased to a rate of 1.18 da-1.The variations of active layer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rmafrost type,altitude,underlying surface type and soil composition.The variations were more evident in cold permafrost region than in warm permafrost region,in high-altitude region than in low-altitude region,in alpine meadow region than in alpine steppe region;and in fine-grained soil region than in coarse-grained soil region.
LI RenZHAO LinDING YongJianWU TongHuaXIAO YaoDU ErJiLIU GuangYueQIAO YongPing
关键词:多年冻土区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活动层厚度
青藏高原1977—2006年土壤热状况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可以指示活动层厚度变化。利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74个站1977—2006年近30年的土壤温度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土壤热状况。结果表明,自1977年的近30年来,5cm土壤负积温绝对值有减小的趋势,在高原的不同区域减小的幅度不同,对整个研究区域而言,负积温绝对值每10年降低了35℃;近30年来研究区内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呈现减薄的趋势;冻结期间(冷季)高原腹地负积温变化幅度要比边缘地区大,而在一个完整的冻融循环过程中,高原腹地相对于边缘地区稳定;近30年来高原地区冻融强度(FTI)呈现增大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高原多年冻土区冻土的稳定性发生了变化;纬度及海拔对FTI值的影响较大,当海拔低于4000m时,33°N南北两区域FTI值随海拔升高的减小率不同,南部减小的量是北部的2.5倍,海拔高于4000m时,FTI值受纬度影响相对减弱。
赵林李韧丁永建肖瑶孙琳婵刘杨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温
青藏高原北部不同下垫面土壤热力特性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2003年10月~2004年9月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QT01)、北簏河(QT02)、开心岭(QT05)、通天河(QT06)等地区一个完整的冻融循环周期活动层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观测资料,通过数值方法汁钎:高原北部活动层土壤导热率,分析高原北部活动层表层土壤热通量及导热率的变化特征。结果靠示,研究区域活动层土壤导热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表现为冷季小、暖季大;导热率随土壤容重的增火而增人,随下垫面植被盖度的增大而减小,高寒草甸土的上壤导热率小于高寒草原土的导热率;细粒土壤、较小未冻水含艟7支较低的饱和度是造成冷季士壤导热率较小的原冈;月平均导热率叮表永为地气温差及水气压等常规气象资料的函数。
李韧赵林丁永建吴通华肖瑶杜二计刘广岳孙琳婵刘杨
关键词:青藏高原下垫面活动层导热率
青藏高原地面有效辐射变化及其对表层土温的影响被引量:17
2011年
利用青藏高原格尔木、狮泉河、昌都日射站及中国科学院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有效辐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壤温度资料讨论了高原北部有效辐射的变化对表层土壤热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有效辐射变化因所处的区域不同而异,高原东北部、西部及高原腹地有效辐射总体呈减小的趋势,高原东南部有效辐射呈增大的趋势;2)有效辐射对冻结期间负积温的形成及持续时间影响较大,冻结期间负积温随地面有效辐射的减小而升高;3)有效辐射与地表融冻强度之间呈反相关,与融冻强度滞后两年的反相关更显著;4)青藏高原F/Q值大于地表反照率(Rk/Q),二者的作用均使地表失去能量而降温,总体上F/Q对地表的降温效应要大于Rk/Q.
李韧赵林丁永建沈永平季国良刘广岳杜二计肖瑶孙琳婵刘杨石伟
关键词:青藏高原负积温
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区2010年7月1日到2011年6月30日的气象资料,采用气象梯度法计算了该地区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结合净辐射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马衔山多年冻土区净辐射呈现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净辐射值较青藏高原西大滩地区略大,而较唐古拉地区小;净辐射冬春季主要转化为感热,而夏秋季主要转化为潜热,这一特点与青藏高原唐古拉和西大滩地区类似;潜热年平均值略大于感热年平均值,这与马衔山多年冻土区沼泽湿地的保护作用及充足的水分条件有关.此外,地下冰的存在有效地保护了该地区的多年冻土.
董希成谢昌卫赵林姚济敏胡国杰乔永平
关键词:能量平衡净辐射多年冻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