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51039)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3
- 相关作者:江腊生孔小彬程丽华更多>>
- 相关机构:九江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网络文学研究生态的检视与思考被引量:1
- 2012年
- 网络文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宏观到微观转变的过程。探讨网络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历史地把握其概念内涵、精神价值和文本特征等方面,能够呈现当下新媒体视野下的文学生态;并从文学审美的视角出发,思考其身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焦虑状态和美学不足,进而促进网络文学及其研究的发展。
- 江腊生
-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生态检视
- 文学反思与话语认同的焦虑
- 2014年
- 如果说伤痕文学重在伤痕记忆与历史遗忘的焦虑中倾泻痛苦和伤痕抚摸,那么反思文学则在历史反思与政治认同的纠结中争取个性书写的合法化。经过伤痕文学短暂的哭诉和抚摸之后,新时期文学开始冷静下来,逐步展开从历史、人性等层面的反思。很多作家认识到,以往的痛苦经历,关键在于极“左”思潮的压抑和个性自觉的放弃。
- 江腊生
- 关键词:文学反思焦虑伤痕文学话语新时期文学反思文学
- 文学反思与话语焦虑
- 2013年
- 对于新时期初的中国文学而言,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驱使作家从社会历史的层面去思考,而文学本身又需要个体从人性的角度加以确立。很多作品逡巡于政治伦理与民间伦理、人性反思与道德拯救、国民性反思与人民认同等诸多因素之间,在文学反思中表现出多层面的话语焦虑。正是反思与焦虑的相互扭结状态,决定了反思文学历史的广度和人性的深度。
- 江腊生
- 关键词:文学反思
- 新时期文学狗意象的文化流变被引量:3
- 2012年
- 狗意象在新时期文学中频频出现,却一直充当修辞的工具,作家很少正面书写"狗性",往往是"以人之心度狗之腹"。不同的作家笔下,狗意象的嬗变,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心理,也体现了作家审美意识的流变。本质上,这是一定的创作主体处于人性表征与社会形态、价值观念之间而产生表达焦虑的结果。人与狗的关系,传达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内涵、道德立场或者文化价值取向。
- 江腊生
- 关键词:文化流变
- 论莫言小说的中国想象被引量:4
- 2013年
-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小说塑造并向世界传播了怎样的一个中国形象?本文认为莫言小说的中国想象有三个重要维度: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历史的循环(而非进步)、文化的暴虐、人性的退化是莫言笔下中国图景的主要内容,莫言以此构建了一个批判的中国形象。当然,莫言小说的中国想象也存在着独特性有余而深刻性、丰富性不足的问题。
- 孔小彬
- 关键词:人性
- 改革激情与文学想象的焦虑被引量:3
- 2013年
- 为了走出文学伤痕的抚摸和痛苦的记忆,改革文学以"向前看"的姿态集中书写了新时期人们的改革想象。西方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参照,激起人们强烈的改革激情与欲望,而其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却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文学在完成改革者形象的塑造时,往往注重英雄观念的惯性表达,而忽略对人性内在的挖掘。在叙事结构方面,改革文学努力诉诸一定的现代意识,却大多求助于传统的叙述模式。这些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文学因素,构成了众多改革文本生产时内在充满张力的焦虑状态,直接表征了特定历史时段的文学情绪与文化心理。
- 江腊生
- 关键词:文学想象焦虑
- 文化寻根与走向世界的美学焦虑
- 2014年
- 寻根作家将文学笔触伸向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文化之根,其意图在于走出以往过于集中的意识形态写作,重新建构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根基的审美形态。对于寻根作家而言,是后溯性地寻求传统文化之根,还是超前性地投向世界文学的现代审美之怀;是继续哄闹的文学现实书写,还是探究民族内部静止的文化之根。这一系列审美层面的纠结与文化世界的困境,构成了寻根文学充满焦虑而又富有张力的文学世界。
- 程丽华江腊生
- 关键词:文学寻根现实观照民族寓言现代审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