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720803)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2H指数:7
- 相关作者:徐振林孙远明雷红涛王弘杨金易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食品检验所南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二乙氧基硫代磷酸酯类有机磷农药单链抗体的制备及广谱特异性被引量:7
- 2012年
- 从分泌抗二乙氧基硫代磷酸酯类有机磷农药(DPPs)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系(12C2)中提取了总RNA,经RT-PCR反转录成cDNA,设计带linker引物,采用重叠延伸PCR制备单链抗体(scFv)基因,将其克隆到噬菌体载体p3MH中,构建成噬菌体单链抗体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出噬菌体表面展示scFv,对经过Phage-ELISA鉴定的阳性克隆进行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geneⅢ的去除,用IPTG诱导其可溶性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Western-Blot及ELISA鉴定,并与亲本MAb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可溶性表达的scFv分子量为27000;scFv与DPPs的交叉反应率比其亲本MAb提高了1.3~3.5倍,表明其广谱特异性有所提高.由于scFv与MAb相比具有诸多优点,因此本研究为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更广谱、更灵敏的新型识别分子.
- 周丽君黄启欣雷红涛王欲晓王强徐振林王弘孙远明
- 关键词:单链抗体噬菌体展示
- 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控制与消除被引量:24
- 2018年
-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致癌物之一,在富含油料的种子中污染较严重。从调查的原料花生和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出发,对国内外花生及其油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和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并从花生原料的筛选与脱毒、贮藏与加工过程控制以及成品花生油黄曲霉毒素的脱除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控制与消除方法,以期对国内花生油及其制品控制、消除黄曲霉毒素污染提供参考。
- 周凯徐振林曾庆中孙远明
-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花生油
-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4
- 2015年
-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是将高灵敏的传感技术与高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相结合而实现对待测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随着抗体制备技术及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正在朝着超灵敏、高通量及更轻便的方向发展,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抗体制备技术及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方法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 董秀秀王宇沈玉栋孙远明王弘雷红涛肖治理杨金易徐振林
- 关键词:免疫传感器新型纳米材料抗体食品安全
- 卡那霉素A酶联适配体检测方法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通过EDC法偶联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卡那霉素A(Kanamycin,KaA)分子制备酶标记物,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A)的包被浓度为8 mg/L,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检测条件,建立了卡那霉素A酶联适配体检测(Enzyme-linked aptamer assay,ELAA)方法。本方法半抑制浓度(IC50)为2.2"g/L,检出限(LOD)为0.04"g/L,检测范围(IC20~IC80)为0.07~71.5"g/L,与结构类似物无明显交叉反应;对牛奶、猪肉、猪肝、鸡肉、蜂蜜样品加标回收率在78%~100%之间,平均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1%。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食品中卡那霉素A的快速检测。
- 刘信嘉江颖妍李美英王弘刘英菊卢蓝蓝孙远明雷红涛
- 关键词:适配体
- 外源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与安全性被引量:7
- 2012年
- 许多农药、兽药、毒素、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环境污染物等外源物质不但本身有一定毒性,污染食品后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而导致食品的二次污染,可能分解为毒性更强的物质,或与食品内源组分发生反应产生新的有害物质,或与其他物质之间存在毒性协同增强作用等。实际上,大量的外源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与安全性问题尚未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
- 徐振林雷红涛王弘沈玉栋杨金易孙远明
- 关键词:食品外源物质
- 水热法合成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4
- 2016年
- 以Fe,Co,Mn,Zn等过渡金属制备的氧化物纳米材料具有制备简单、形貌可控以及电化学活性高等特点,且可以固定在电极表面,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中显示了广阔前景。该文重点介绍了过渡金属氧化物水热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并简要阐述了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
- 傅慧君董秀秀陈子键杨池徐振林
- 关键词:电化学传感器纳米材料水热法过渡金属氧化物食品安全
- 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测定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被引量:12
- 2014年
- 丙烯酰胺由于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制备其特异性抗体难以实现。本研究将丙烯酰胺与对巯基苯乙酸衍生合成半抗原,偶联载体蛋白并免疫动物制备针对丙烯酰胺衍生物的特异性抗体,并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进而建立通过检测丙烯酰胺衍生物实现对丙烯酰胺定量分析的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本方法对丙烯酰胺的检出限为3.0μg/L,线性范围为9.2~195μg/L,对饼干、薯片及咖啡样品中丙烯酰胺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6%~112.7%,结果与标准检测方法 HPLC-MS/MS符合。本方法可用于食品样品中丙烯酰胺的快速检测。
- 吴璟罗林肖治理杨金易孙远明雷红涛沈玉栋王弘徐振林
- 关键词:丙烯酰胺多克隆抗体
-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机理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8年
- 氨基甲酸已酯(EC)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酒类、腐乳和酱油等发酵食品中的2A级致癌物,近年来其安全性引起研究者关注。为了更好地监测和控制发酵食品中的EC含量,从EC污染情况出发,分析了发酵食品中EC的形成原因和对应的控制方法,系统阐述了目前发酵食品中EC的快速检测方法,以期为发展高效、快速、经济的EC快速检测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 周凯唐冰娥徐振林刘占孙远明陈穗
- 关键词:氨基甲酸乙酯发酵食品致癌物
- 食品中痕量丙烯酰胺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3年
- 丙烯酰胺广泛存在于各类加工食品中,特别是高温加工淀粉类食品、早餐谷类食品或咖啡及其制品等。但是,由于其具有神经和生殖毒性,已被国际肿瘤机构列为2A类致癌物。因此,加强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检测,特别是在食品加工生产线上进行现场或在线监测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用于丙烯酰胺按检测的各种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毛细管电泳,以及有望进行现场或在线监测的检测方法如生物传感器法和免疫分析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述。
- 吴璟雷红涛沈玉栋王弘杨金易孙远明徐振林
- 关键词:丙烯酰胺食品
- 食品中生物胺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3年
- 生物胺是一类含氮的低分子有机碱,主要由氨基酸脱羧作用形成,广泛存在于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的肉制品、水产品和发酵制品等。适量的生物胺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摄入过量的生物胺会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此外,食品中生物胺含量可作为食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食品中生物胺的监测对提高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对生物胺的种类、来源、作用及危害作了简要介绍,重点对近年来食品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罗林徐振林沈玉栋杨金易王弘雷红涛孙远明
- 关键词:生物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