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8-002)

作品数:11 被引量:184H指数:6
相关作者:饶松朱传庆汪集旸胡圣标李卫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1篇盆地
  • 7篇准噶尔盆地
  • 4篇热流
  • 3篇地质
  • 3篇岩石
  • 3篇岩石圈
  • 3篇源岩
  • 3篇生热率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自然伽马
  • 3篇自然伽马测井
  • 3篇测井
  • 3篇测井计算
  • 3篇沉积层
  • 2篇生烃
  • 2篇生烃动力学
  • 2篇同位素
  • 2篇热演化
  • 2篇下古生界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1篇钦州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新疆...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6篇饶松
  • 4篇朱传庆
  • 3篇胡圣标
  • 3篇汪集旸
  • 3篇唐晓音
  • 2篇夏燕青
  • 2篇苏龙
  • 2篇李卫卫
  • 1篇田辉
  • 1篇程鹏
  • 1篇马进业
  • 1篇周秦
  • 1篇颜永何
  • 1篇孙永革
  • 1篇王强
  • 1篇常江
  • 1篇柴平霞
  • 1篇蔡玉兰
  • 1篇刘德汉
  • 1篇卓文珊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湖地区上干柴沟组储层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16年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及碳氧同位素等理论,对冷湖地区上干柴沟组储层的碳酸盐胶结类型、形成机理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发育两期碳酸盐胶结物,成岩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大多是孔隙流体中碳酸钙达到过饱和形成的,沉淀时温度较低,δ13C、δ18O值大,自形程度较好,多以微晶或泥晶团块似"连晶式"胶结于粒间孔隙中,该胶结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岩石骨架颗粒固结和抗压实能力,且是后期有机酸的主要溶蚀对象,对储层物性起到促进作用;成岩中—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主要来自有机酸脱酸作用相关的碳酸盐,δ13C值、δ18O值小,沉淀时温度较高,多以分散式形态出现在粒间孔隙中,该胶结物形成时间较晚,往往位于粒间孔隙和部分溶蚀孔隙中,对储层物性起到破坏作用。
陈波陈汾君马进业石正灏孙国强史基安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新近系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
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计算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生热率及其热流贡献被引量:9
2014年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A)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16口钻孔共6120个沉积层生热率,通过与实测生热率的统计对比,确定了适用于研究区的GR-A经验关系,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地层生热率柱,据此计算了研究区沉积层热流贡献,并以盆参2井为例定量分析了沉积层热流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沉积层平均生热率为1.179±0.339μW·m-3,总体上随着时代变老,沉积层生热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热流平均为7.9±4.9mW·m-2,约占地壳热流的29.2%和大地热流的19.6%,区域上与盆地沉积层厚度大体一致,表现为中央坳陷最高,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变化较大,陆梁隆起和西部隆起次之,东部隆起和乌伦古坳陷最低.沉积层热流能够有效增高深层—超深层烃源层受热温度,促进有机质热演化,如在考虑和忽略沉积层生热的两种情况下计算的盆参2井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烃源岩底部(5300m)温度差异最大为7.3℃,这显然对于地温梯度小、主体油气藏埋深大的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饶松朱传庆廖宗宝姜光政胡圣标汪集旸
关键词:生热率自然伽马测井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盐湖相烃源岩中脱羟基维生素E类化合物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脱羟基维生素E类(MTTC)化合物的分布模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体盐度的判识,然而,对于该类化合物的来源及其成因机制在国际上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以富含MTTC化合物的柴达木西部盐湖相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步柱色谱层析技术,分离富集MTTC化合物,使其能够进行准确的分子碳同位素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个样品中,不同碳数的MTTC化合物具有相近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MTTC化合物在生源上可能具有一致性.与指示初级生产者的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比较发现,虽然MTTC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姥鲛烷和植烷的碳同位素组成相一致,但与C27和C29甾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综合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出MTTC化合物可能与特殊生境的微藻输入有关,并且沉积有机质中MTTC化合物的分布模式主要受控于微藻的生态位,特别是下层高盐卤水对微藻发育的影响.
张永东蒋爱珠孙永革谢柳娟柴平霞
关键词:微藻柴达木盆地
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计算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生热率及其热流贡献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Λ)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
饶松朱传庆廖宗宝姜光政胡圣标汪集旸
关键词:生热率自然伽马测井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正>大地热流是岩石圈现今热状态在地表最为直观的指标,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大地热流由两部分组成:地壳热流和地幔热流,其配分比例及其组成关系直接影响到现今地壳、上地幔的活动性及深部温度状况,也是...
饶松朱传庆唐晓音李卫卫姜光政李春荣胡圣标汪集旸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石炭系烃源岩特征及生烃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该地区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范围宽,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主要由Ⅲ型有机质组成。在对烃源岩样品进行常规评价的基础上,用开放体系进行了热解实验和动力学模拟,对陆东-五彩湾地区的生烃特征进行了研究,尝试了高成熟烃源岩生烃过程研究及Ⅲ型干酪根液态烃排烃时间的估计,并对石炭系地层产烃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最早在二叠纪(距今264 Ma左右)开始生烃,后期由于地层抬升,在古近纪早期(距今61 Ma左右)结束生烃。下石炭统产烃率大,液态烃排出时间估计在距今232~196 Ma之间;上石炭统产烃率较小,液态烃排出时间估计在距今196~178 Ma 之间,但天然气生成相对较晚,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天然气可能主要来源于上石炭统烃源岩。
颜永何邹艳荣屈振亚蔡玉兰王绪龙潘长春彭平安
关键词:石炭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准噶尔盆地
硫酸盐热还原反应蚀变天然气组分热模拟实验对比及意义
2013年
通过在烃源岩中加入硫酸盐和不加硫酸盐的热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了实验中气体组分产率的变化特征,对TSR蚀变天然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TSR反应使样品的总产气率增大,增大的部分主要为非烃气体,说明当孔隙体积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藏经过TSR反应改造后,容易形成高压气藏;同时,甲烷气体的产率降低,但由于在实验条件下,有机质可能受高温裂解和氧化还原2种反应共同作用,因此不能确定甲烷产率降低的原因是TSR反应蚀变甲烷引起的,但是可以肯定TSR反应对甲烷产率有较大影响;TSR反应对乙烷气体产率的影响可能和有机质类型有关。发生TSR反应后,Ⅲ型有机质的乙烷产率增加,Ⅰ型和Ⅱ型有机质的乙烷产率减少,这可能是由于Ⅰ型和Ⅱ型有机质比Ⅲ型有机质更容易发生TSR反应,其相对裂解生成乙烷的能力就弱一些。实验中硫化氢的含量低于二氧化碳的含量,而地质实际天然气中硫化氢的含量普遍高于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与钙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碳酸氢盐,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分异过程可能是使储层物性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
姚泾利邱军利王琪夏燕青
关键词:热模拟实验硫化氢
茂名油页岩生烃演化特征及热解动力学——以琼东南盆地地质模型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天然气的生成和预测研究,选用琼东南盆地的地质模型,以低成熟茂名油页岩(Ⅱ型有机质)与该盆地的煤(Ⅲ型有机质)为样品,采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全岩热解实验,得出热解油气的产率特征.不同演化阶段各烃类组分的生烃动力学定量模型表明,煤生成不同组分的活化能分布范围比茂名油页岩的宽得多.其中,茂名油页岩热解生成甲烷、乙烷、丙烷和重烃(C4~6)对应的活化能分布范围分别为38~86 kcal/mol,44~92 kcal/mol,43~77 kcal/mol和46~70 kcal/mol;活化能主频分别为52 kcal/mol,54 kcal/mol,63 kcal/mol和48 kca1/mol,所占比例分别为20.44%、38.04%、42.50%和25.05%;指前因子分别为6.47×10^11s-1,2.70×10^12s-1,1.09×10^15 s-1和8.39×10^15s-1.利用生气动力学方法,结合琼东南盆地的热史数据,通过茂名油页岩和煤的生气预测对比揭示,在地质条件下的生气过程中,与茂名油页岩相比较,煤具有释放氢的慢速率与低生成率的特征以及较长的演化进程.结果认为:类似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系烃源岩,处于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在高演化阶段仍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该研究拓宽了我国海域煤型气的勘探领域,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
刘畅苏龙关宝文郑有伟常江郑建京
关键词:生烃动力学煤系烃源岩地质模型琼东南盆地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特征与岩石圈热结构被引量:49
2013年
沉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2000年以来新增的102口钻孔的系统测井温度和400余口钻孔的试油温度资料,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15口钻孔共187块代表性岩石热导率,首次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岩石热导率柱,新增了11个高质量的(A类)大地热流数据,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其岩石圈热结构.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1.6~27.6℃/km,平均21.3±3.7℃/km,大地热流介于23.4~56.1mW/m2,平均42.5±7.4mW/m2,表现为低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的"冷"盆特征.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与地温梯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受控于基底的构造形态,东部隆起最高,陆梁隆起次之,乌伦古坳陷、中央坳陷和西部隆起较低,北天山山前坳陷最低.准噶尔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8.8~26.0mW/m2,地幔热流介于16.5~23.7mW/m2,壳幔热流比值介于0.79~1.58,属于典型的"冷壳冷幔"型热结构.准噶尔盆地地幔热流值与莫霍面起伏一致,隆起区地幔热流高,坳陷区地幔热流低.
饶松胡圣标朱传庆唐晓音李卫卫汪集旸
关键词:地温梯度热导率大地热流岩石圈热结构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模式及主控因素被引量:26
2013年
烃源岩热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油气动态成藏研究的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地层沉积样式,结合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四川盆地86口代表性钻井和200余口人工井点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在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据此建立了四种热演化模式:①加里东期成熟,早晚二叠世期间快速演化定型,以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②加里东期未熟,早晚二叠世期间一次快速演化定型,以川西南下寒武统和川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③加里东期成熟,晚海西—燕山期再次增熟,以川东、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④加里东期未熟,晚海西—燕山期持续增熟,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和川东、川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通过对比研究沉积速率、热流和增温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剖析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控制因素,即川西南和川南局部地区主要受控于早晚二叠世期间峨眉山地幔柱和玄武岩的异常热效应,而盆地其它地区则受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和盆地热流演化的共同作用,其中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对烃源岩增温效应更加显著.
饶松朱传庆王强唐晓音李卫卫姜光政胡圣标汪集旸
关键词:热演化烃源岩峨眉山地幔柱四川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