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3A0205)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建军康博文孙尚华黄海孙建华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增湿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生态
  • 1篇生态规划
  • 1篇树体
  • 1篇树体结构
  • 1篇树种
  • 1篇土地生态
  • 1篇土地生态规划
  • 1篇丘陵
  • 1篇丘陵沟壑区
  • 1篇丘陵区
  • 1篇人工神经
  • 1篇人工神经网络
  • 1篇网络
  • 1篇线性规划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5篇刘建军
  • 4篇康博文
  • 3篇孙尚华
  • 2篇李文华
  • 2篇孙建华
  • 2篇黄海
  • 1篇窦兆一
  • 1篇王开

传媒

  • 4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8种落叶树种的当年枝变异格局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非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了8种落叶树种的当年枝变异格局,发现了两种典型的结构变异模式。在7个树种中(三角枫、元宝枫、七叶树、银杏、紫叶李、日本晚樱和国槐),枝条的功能分化明显,其短枝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光能,而长枝的主要功能是扩展空间,表现出叶展系数随枝长的增加而呈现出指数型递减,这种递减趋势在银杏和紫叶李中尤其明显;另1种苦楝中,枝条的功能分化不明显甚至缺失,其叶展系数随枝长的增加而表现出线性递增。
王开刘建军康博文李文华
关键词:树体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在通量观测资料插补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双向时间序列插补模型,利用缺失数据前后已知的观测数据,插补出短期缺失通量数据;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环境因子辅助参证模型,利用各种与标量通量存在明显生态学响应关系的环境因子观测资料预测长期缺失通量数据。并结合Forest Site Mongolia森林生态定位站2003年的NEE观测资料,人为剔除一定比例的数据,分别用平均昼夜法(MDV)和非线形回归法(MM-S)以及2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剔除的数据补齐,用各种插补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原NEE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插补模型对通量观测缺失数据能够进行较好的插补。
窦兆一刘建军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城市绿地内部温湿效应及光环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以西安兴庆宫公园典型落叶乔灌木和常绿乔灌木人工群落为对象,分别对其内部不同位置的6、7月中旬的叶面积指数、温湿度及光环境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林内与对照地的温湿度差随着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但等距离差值(梯度值)逐渐减少,其中气温梯度值减少较明显。遮光率随着叶面指数(LAT)的增大或冠层高度的降低而增加,冠层低而且叶面积指数较大的灌木或小乔木的遮光率最高;绿地规模是降温增湿的基础,而LAI是决定温湿效应强弱的关键。
黄海刘建军康博文孙建华孙尚华
关键词:城市绿地降温增湿
综合治理下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以千阳县冉家沟为例被引量:13
2008年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千阳县冉家沟流域为例,选取斑块分维数、类斑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等指标对该流域近10 a的景观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7年,冉家沟流域景观类型增加2个;耕地大面积减少,主要转化为幼林地、新造林地和人工草地;荒山荒地景观类型消失,几乎全部转化为新造林地,极小一部分转化为林地。整个流域的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指数增大,景观结构趋于简单化,总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该流域形成了以林地、新造林地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的干预是该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孙尚华刘建军康博文黄海孙建华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黄土高原
渭北西部丘陵区小流域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被引量:2
2009年
改善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的恢复生态、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渭北西部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为例,对陕西千阳县冉家沟小流域进行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生态类型的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优化及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与规划等。
孙尚华刘建军康博文李文华
关键词:丘陵沟壑区土地生态规划线性规划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