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932604)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马雅军马颖王琰吴静南春燕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按蚊
  • 4篇系统发育
  • 4篇按蚊属
  • 3篇蚊科
  • 3篇系统发育研究
  • 3篇发育研究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亚属
  • 2篇中华按蚊
  • 2篇双翅目
  • 2篇进化
  • 2篇进化研究
  • 2篇MTDNA
  • 1篇引诱
  • 1篇引诱剂
  • 1篇幼虫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DNA
  • 1篇蚊虫

机构

  • 11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云南省寄生虫...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作者

  • 11篇马雅军
  • 4篇马颖
  • 3篇王琰
  • 2篇周红宁
  • 2篇林琳
  • 2篇吴静
  • 2篇冯欣宇
  • 2篇南春燕
  • 1篇曾林海
  • 1篇赵伟
  • 1篇夏爱
  • 1篇伍桐
  • 1篇梁江涛
  • 1篇王一然
  • 1篇王英
  • 1篇姜进勇
  • 1篇梁健
  • 1篇诸德源
  • 1篇杨明磊
  • 1篇王冬

传媒

  • 3篇中国寄生虫学...
  • 3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昆虫学报
  • 1篇Entomo...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rDNA-ITS2序列的中国按蚊属按蚊亚属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双翅目:蚊科)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阐明中国按蚊属按蚊亚属蚊种的亲缘关系。方法根据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小进化法(ME)和最大似然法(ML),对采自中国的按蚊亚属22种(分子型)蚊虫进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结果rDNA-ITS2序列的长度范围为340~1754 bp,种内的p遗传距离均小于0.004,种间为0.009~0.420,平均值为0.224。各种方法重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分为3大支,分别对应赫坎按蚊种团和须喙按蚊种团各一支,以及林氏按蚊与五斑按蚊种团聚为的一支,三者为并系关系;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分为主要的4支,其种间关系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但分子型spLL1和spLL2的聚类位置不稳定。结论重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客观地阐明了中国按蚊属按蚊亚属各种团及蚊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序列具有足够的信息贡献量。
马颖马雅军林琳王琰
关键词:按蚊属系统发育
基于mtDNA和rDNA基因序列的中国按蚊属塞蚊亚属种类的系统发育研究(双翅目:蚊科)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应用mtDNA和rDNA基因特征重建中国按蚊属塞蚊亚属已知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以阐明亚属内各蚊种的亲缘关系。【方法】对采自中国的按蚊属塞蚊亚属Anopheles(Cellia)20种蚊的mtDNA-COⅡ和rDNA-28S-D3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以按蚊属按蚊亚属Anopheles(Anopheles)的中华按蚊An.(An.)sinensis和赫坎按蚊An.(An.)hyrcanus为外群,采用COⅡ和D3单基因,以及"COⅡ+D3"联合数据组以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等重建这些种类的系统发育树。【结果】mtDNA-COⅡ和rDNA-28S-D3序列的长度范围分别为685bp和375~410bp,在塞蚊亚属蚊种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15~0.117和0.003-0.111。各系统树显示外群被合理分开,除在COⅡ树中新塞蚊系为并系外,各系均聚为单系群,新迈蚊系和迈蚊系亲缘关系最近。联合数据组构建的系统合意树显示中国塞蚊亚属各蚊种形成4支,除伪威氏按蚊与多斑按蚊种团未聚为单系群外,其他各种团和复合体成员种均分别聚在一起,各分支的置信值均大于50%。【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清楚地显示了中国按蚊属塞蚊亚属各种类及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其分类和防治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吴静马雅军马颖
关键词:按蚊属分子系统学MTDNA系统发育
应用微卫星DNA标志研究我国大劣按蚊群体的遗传差异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应用微卫星DNA分子标志阐明我国大劣按蚊(广义)群体的遗传差异水平。方法研究样本包括经分子鉴别的大劣按蚊(海南省实验室品系和海南省毛阳野生群体)和大劣按蚊D种(云南省江城和云南省勐腊野生群体),扩增10个多态的微卫星DNA位点,用Arlequin软件分析和计算相关指标。结果对89个大劣按蚊样本进行微卫星位点的扩增,等位基因数范围为1~32个,平均值为3.60~25.20,并非所有微卫星位点在所有群体中均呈现多态性。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的范围分别为0.49~0.72和0.36~0.58,两者在海南省群体中均为最低。成对群体间的FST值为负值或很小,提示群体间未出现遗传分化。分级AMOVA计算结果显示,大劣按蚊群体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103.29%,种内变异为负值(-3.97%),种间变异仅占总变异的0.67%。结论大劣按蚊与大劣按蚊D种内和种间遗传差异均非常小,微卫星DNA的变异主要在个体间。
王冬马雅军周红宁
关键词:微卫星DNA
基于mtDNA和rDNA基因序列的我国按蚊属按蚊亚属系统发育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应用mt DNA和r DNA基因特征重建我国按蚊属按蚊亚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以阐明各蚊种的亲缘关系。方法测定和分析我国按蚊属按蚊亚属17种蚊的mt DNA-COI和COII,以及r DNA-28S-D3基因序列,采用单基因和联合基因数据组以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和最小距离法(ME)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mt DNA-COI和COII基因,以及r DNA-28S-D3序列的长度分别为605bp、685 bp和370bp^406 bp。COI和COII在按蚊亚属成对蚊种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111和0.001~0.105;而D3序列在多个蚊种间无差异,最大遗传距离为0.163。基于单基因COI和联合数据组"COI+D3"、"COI+COII+D3"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一致、分支合理且稳定。各种团成员首先聚类,各大支分别对应4个种团,其间林氏按蚊种团与赫坎按蚊种团亲缘关系最近,须喙按蚊种团与之较远。结论构建的中国按蚊属按蚊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客观地阐释了各蚊种之间的亲缘关系,mt DNA-COI基因序列和多基因联合具足够的信息贡献量。
马颖马雅军王琰
关键词:按蚊属MTDNA系统发育关系
海南岛按蚊的鉴定和迷走按蚊的进化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阐明海南岛某些按蚊的分类地位,探讨迷走按蚊与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方法对采自海南岛8个地点的按蚊依据形态和分子特征进行鉴别研究,应用的分子特征包括核糖体DNA(ribosomalDNA,r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seco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TS2)和28S第3编码区(thirddomain,D3)序列,综合分析迷走按蚊及其近缘种的ITS2和D3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本研究共鉴定按蚊407只。其中84.9%的成蚊分子鉴定与依据形态鉴定的结果一致。在228条迷走按蚊的ITS2序列中,部分个体在2个位点存在单碱基套峰(G/A),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7.9%、64.8%,同时有两个套峰的占样本数的57.0%,其他位点保守。迷走按蚊的D3序列,在种内无碱基差异。结合本研究和文献的迷走按蚊及其近缘种ITS2序列构建的ML树,显示迷走按蚊与浅色按蚊A/C/D亲缘关系近,与另一支的浅色按蚊B、圣代克按蚊复合体的亲缘关系较远。关于未订名种NBC(Anophelessp.NBG)的分类地位,依据分子特征鉴定其为浅色按蚊B,可能是圣代克按蚊复合体新的成员种。结论鉴定形态在个体间变异大的种类时.客观的分子特征更具重要性,迷走按蚊与浅色按蚊MC/D具较近的亲缘关系。
王一然诸德源伍桐南春燕王琰杨明磊王英马雅军
关键词:按蚊核糖体DNA
蚊虫的摄糖习性及其在蚊虫控制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多个蚊种的雌雄成蚊均需通过摄取自然界中的糖分以获得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针对该习性研制的带毒糖诱剂(ATSB)初步应用显示,其可明显减少蚊虫种群数量。本文对近年蚊虫摄糖习性及其在蚊虫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姜进勇马雅军周红宁
中华按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14(SRPN14)基因的多态性和进化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鉴定和定位中华按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14(SRPN14)基因,分析其在不同群体中的多态性,以及进化中的选择压力。 方法 依据中华按蚊基因组测序数据,设计引物,建立扩增SRPN14基因部分片段的体系,荧光原位杂交进行染色体定位。测定采自我国12省(市)18个采集地的中华按蚊群体的SRPN14基因部分片段序列,计算其在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以及适应性进化的选择压力。 结果 本研究获得的中华按蚊SRPN14基因部分序列长度为429 bp,与冈比亚按蚊SRPN14基因的对应位置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77%和88%,位于唾腺染色体的2L:23C亚区。采自我国13个群体411个个体中,SRPN14的等位基因数目共204个,其中51个在群体间共享,占25.00%。13个群体的中华按蚊SRPN14等位基因数目范围为11(辽宁群体LN)-33(重庆群体CQ),核苷酸多态性为0.008(LN)-0.024(海南群体HAN)。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群体内变异显著大于群体间,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5.79%,群体间差异小,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042。中华按蚊各群体SRPN14基因核苷酸同义替换位点数明显多于非同义替换位点数,ω均小于1。 结论 SRPN14基因在中华按蚊群体中存在一定的多态性,其进化受到负选择压力。
冯欣宇马雅军徐建农梁江涛夏爱
关键词:中华按蚊多态性进化
基于rDNA-ITS2序列的中国按蚊属塞蚊亚属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研究(双翅目:蚊科)被引量:12
2011年
应用rDNA-ITS2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以按蚊亚属Anopheles的中华按蚊An.(An.)sinensis和赫坎按蚊An.(An.)hyrcanus为外群,对采自中国的按蚊属Anopheles塞蚊亚属Cellia21种蚊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rDNA-ITS2序列的长度范围为435~838bp,塞蚊亚属蚊种间遗传距离为0.027~0.496,平均值为0.336。各种方法重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新迈蚊系Neomyzomyia为单系,新塞蚊系Neocellia和迈蚊系Myzomyia为并系。21种蚊在系统发育树中均分为4支,伪威氏按蚊An.pseudowillmori和塞沃按蚊An.sawadwongporni未归入多斑按蚊种团(An.maculatus group),其它各种团和复合体成员种的聚类关系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本研究重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阐明了中国按蚊属塞蚊亚属各系及蚊种之间的亲缘关系,ITS2序列具有足够的信息贡献量。
马雅军吴静马颖
关键词:双翅目按蚊属RDNA-ITS2系统发育
应用形态和分子特征对我国海南省按蚊的鉴定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利用形态特征与分子特征相结合对我国海南省按蚊进行种类鉴定。方法研究样本为海南省4个不同地理环境所采集的按蚊成虫和幼虫,依据形态特征鉴定成虫后,测定和分析部分成虫和幼虫的rDNA?ITS2和28S?D3序列以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对采集的336只按蚊成虫进行形态鉴定,结果显示总共分为9种,其中迷走按蚊所占比例最高,为81.55%。测序获得成虫和幼虫的ITS2序列37条,D3序列41条,Blast对比的结果显示,形态鉴定的成虫中,1只乌头按蚊错定为微小按蚊;分子鉴定的幼虫包括中华按蚊、迷走按蚊、腹簇按蚊和未定名种(与圣代克按蚊和浅色按蚊同源性高);序列分析发现在ITS2序列中迷走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别存在1处(G/A)和2处(A/T)单碱基双峰,D3序列中迷走按蚊和腹簇按蚊存在3处(G/A)和1处(G/A)单碱基双峰。结论应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特征鉴定按蚊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强;分子特征提示迷走按蚊、微小按蚊和腹簇按蚊等处于隐种的分化中。
朱钊民林琳曾林海赵伟马雅军
关键词:按蚊RDNA
按蚊免疫相关基因及其多态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病原体感染媒介按蚊后,会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其过程涉及数量众多的免疫相关基因,包括病原体识别、信号调节、信号转导及效应反应等。初步研究表明按蚊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其易感性和进化相关。该文就近期按蚊免疫相关基因及其多态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冯欣宇马雅军
关键词:按蚊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