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5154)
- 作品数:18 被引量:83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滨凡邵英男孙志虎沃晓棠孙彦坤更多>>
-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不同坡向红松光合特性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为了揭示不同坡向对红松光合作用的影响规律,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9月份运用光合分析仪(li-6400)对不同坡向(阳坡、阴坡)样地进行光合基本参数和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表明:阳坡红松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导度在6~9月份均显著高于阴坡红松,表现出对季节变化更强的适应性。由方差结果可知,不同坡向红松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极显著(p<0.01),坡向对红松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大,说明坡向是引起红松光合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阳坡红松可以更好地利用光能,有更强的光转化的能力。
- 韩丽冬沃晓棠刘延坤
- 关键词:坡向
- 小兴安岭原始椴树红松林中幼龄林与成熟林土壤的理化性质
- 2017年
- 为评价小兴安岭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以小兴安岭原始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和中幼龄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磷、容重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相同林龄条件下,随土层加深,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和中幼龄林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变小,土壤有机质、全氮、磷含量减少,但C/N、pH分布无规律性;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磷略高于成熟林,且土壤有机质、全氮表层0~10cm差异显著,10~20cm、20~30cm差异不显著;含磷量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与pH、含磷量相关关系不显著。
- 刘学刘延坤王琪瑶邵英男李云红
- 关键词:土壤幼龄林成熟林
- 扎龙湿地景观格局与气候变化被引量:8
- 2014年
- 为探讨扎龙湿地土地利用与覆盖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基于扎龙湿地1960—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与1979—2010年4期影像数据(Landsat TM),运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气候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扎龙湿地近50 a气候变化趋势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空间格局、组合特征与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79—2010年扎龙湿地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均匀度分别从1979年的1.226 1和0.761 8变为2010年的1.258 3和0.781 8,景观形状指数和面积周长比分维数先升后降,总体为上升趋势;气候正向暖干方向发展;沼泽地景观因子与气候因子之间有11个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P<0.01),湖泊、草地分别有3个、2个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研究时段(1979—1989年、1989—1999年、1999—2010年)耕地面积均增加(动态度分别为6.5%、3.1%、0.4%),沼泽地动态度分别为0.4%、-0.6%、-5.2%,裸地在整个研究时段(1979—2010年)均减少。扎龙湿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发生的。
- 沃晓棠孙彦坤田松岩
- 关键词:扎龙湿地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 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以不同坡位的阔叶红松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的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同一林型不同土层之间,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同一土层深度不同林型之间,在0~10 cm时,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在3种林型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和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在蒙古栎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10~20 cm和2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在3种林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在蒙古栎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与云冷杉红松林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两个林型差异不显著(P〉0.05)。
- 陈瑶李云红邵英男刘玉龙
- 关键词:土壤物理性质
- 阔叶红松林细根分布及周转被引量:5
- 2016年
- 采用根钻法和内生长土芯法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3种林型(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细根(≤2 mm)的生物量、垂直分布、生产与周转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林型的活细根生物量均高于死细根生物量,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0-10 cm土层,3种林型活细根生物量在幼龄林和成熟林之间差异显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C/N、含水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水溶性碳、pH、容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细根年生产量在0.14-0.64 kg·m^(-2)·a^(-1)之间,年死亡量在0.07-1.43 kg·m^(-2)·a^(-1)之间,云冷杉红松林成熟林细根周转率较高(1.61 a^(-1)),椴树红松林幼龄林细根周转率最低(0.63 a-1)。
- 孙清芳刘滨凡韩丽冬李云红刘玉龙
-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细根
- 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对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类型下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均高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且两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在3个土层中,蒙古栎红松林均高于椴树红松林,且在10~20 cm土层,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3个土层中,椴树红松林均高于蒙古栎红松林,但差异不显著。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总有机碳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
- 李云红刘延坤田松岩陈瑶刘玉龙刁云飞韩丽冬
-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
- 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为阐明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蒙古栎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次之(仅1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低于云冷杉红松林,但差异不显著),云冷杉红松林最低,这种趋势(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同海拔梯度变化一致。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在不同土壤层次有所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2种活性碳、总有机碳与土壤全氮、CN之间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是森林类型、海拔、土壤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田松岩刘延坤沃晓棠李云红陈瑶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 气候因子对小兴安岭红松径向生长及固碳动态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8°58′~129°15′E,48°2′~48°12′N)为试验地,测量并计算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生长轮宽度,应用树木年代学原理及气候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红松固碳动态、气候因子对红松径向生长及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松固碳,与上年12月份和当年8、9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上年12月份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当年5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固碳大年,气温偏低月份出现在夏季(除1997年),其中2 a(1964、1969年)夏季各月份(6-8月份)气温均偏低,其它年夏季有2个月份气温偏低,固碳大年降水量偏多月份多出现在夏季不同月份。说明夏季气温对红松径向生长有抑制作用,气温越高,越容易形成窄生长轮,夏季降水量对小兴安岭地区红松的固碳有促进作用,此时降水越多,越容易形成宽生长轮。
- 韩丽冬沃晓棠刘玉龙陈瑶李云红田松岩
- 关键词:固碳气候
- 松瘿小卷蛾发生与林分因子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了解松瘿小卷蛾(Cydia zebeana Ratzebury)发生与林分因子的关系,为控制森林主要病虫危害和提高森林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大兴安岭地区93个松瘿小卷蛾受灾小班相关数据研究了松瘿小卷蛾发生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主要受灾海拔区间为400 ~630 m,受灾比较严重的3种林型为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兴安杜鹃白桦林、坡改落叶松林,发病小班数共65个,占发病总数的69.89%.南坡发病数是北坡的2.00倍,郁闭度发病区间相对集中,郁闭度0.40 ~0.70占所有发病总数的87.10%,人工林发病率是天然林发病率的3.84倍,发病林胸径范围主要集中在0~ 16 cm,占受灾林地的93.55%,各胸径组间感病指数差异不显著.虫口密度与发病林地的乔木平均树高、乔木平均胸径均呈显著相关.[结论]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健康维护与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
- 王文帆迟德富宇佳李晓灿梁素钰田松岩
- 关键词:木本植物多样性松瘿小卷蛾
-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碳库的影响
- 2017年
- 土壤碳库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气氮沉降不断加剧影响着森林土壤碳库贮存过程。本文从土壤碳库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分析了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李云红张宇刘延坤陈瑶邵英男
- 关键词:氮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