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FJJ2012-05)

作品数:10 被引量:113H指数:7
相关作者:史基安孙国强贾艳艳马进业陈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北缘
  • 7篇盆地
  • 7篇柴达木盆地
  • 6篇柴达木盆地北...
  • 5篇柴北缘
  • 4篇沉积相
  • 3篇下干柴沟组
  • 3篇古近系
  • 1篇地震属性
  • 1篇新近系
  • 1篇氧同位素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藏类型
  • 1篇油田
  • 1篇三角洲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胶结物
  • 1篇碳同位素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石油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石油青海...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青海油田
  • 1篇中石化华北石...

作者

  • 9篇史基安
  • 7篇孙国强
  • 4篇邹妞妞
  • 3篇马进业
  • 3篇贾艳艳
  • 3篇陈吉
  • 2篇姜华
  • 2篇杜忠明
  • 2篇王海峰
  • 1篇张永庶
  • 1篇许野
  • 1篇张生银
  • 1篇司丹
  • 1篇吴志雄
  • 1篇张大权
  • 1篇鲁新川
  • 1篇张顺存
  • 1篇柳双权
  • 1篇申玉山
  • 1篇周飞

传媒

  • 4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仙地区古近系碎屑岩沉积环境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被引量:21
2013年
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和对新生代沉积地层剖面的岩相详细分析,利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马仙地区主要取心井的大量粒度分析资料,系统总结了柴北缘马仙地区古近系碎屑岩主要沉积环境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发育的沉积相为:始新统路乐河组(E1+2)发育冲积扇沉积、下干柴沟组下段(E13)为辫状河、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每一种沉积相又可划分出不同的沉积亚相和微相。其粒度概率曲线的主要特征:冲积扇为典型的"2段式"、"悬浮1段式"和"宽缓上供式";辫状河为典型的"典型2段式"、"高斜一跳一悬加过渡"、"3段式";辫状河三角洲主要为"典型2段式"、"3段式"、"一悬一跳加过渡"、"高斜一跳一悬加过渡"、"低斜多跳一悬式"的组合特征,不同的微相具有不同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杨飞邹妞妞史基安龙国徽姜华柳双权杜忠明许野李亚锋
关键词:柴北缘粒度分析沉积环境
鄂博梁Ⅲ号构造上、下油砂山组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根据砂岩普遍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其他化验资料等,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鄂博梁Ⅲ号构造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砂岩较细,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含少量中砂岩和粗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含少量长石岩屑砂岩.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作用阶段已经达到晚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中等是孔隙度大量丧失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较强,胶结物主要有碳酸盐胶结物、硫酸盐胶结物、硅质胶结和黏土矿物胶结,胶结物充填孔隙、堵塞喉道,在成岩早期能起骨架支撑缓解压实作用的进行.溶蚀作用中等,主要为长石、岩屑、碳酸盐胶结物及杂基等易溶组分溶蚀成粒间、粒内溶蚀孔,为储层增加次生孔隙,属于建设性成岩作用.
陈吉史基安孙国强王牧马进业邹开真龙国辉
关键词:储层物性
柴北缘南八仙油田古近系上部~新近系下部储层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岩心、测井、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及压汞分析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古近系上部~新近系下部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资料.结果表明:该套储层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集砂体,粒度较细,具有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中等,孔隙度、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弱;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孔隙结构为细喉道,孔喉分选中等,连通性较好.
贾艳艳邢学军陈吉张春燕王振史基安孙国强
关键词:辫状三角洲南八仙油田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解释和地震相特征,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分布特征并建立了柴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盆地边缘的马北、马西和平台地区一带主要以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
邹妞妞张大权龙国辉张顺存鲁新川姜华史基安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沉积相
文献传递
地震属性在马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在对20多口钻井的录井资料、岩心特征、粒度特征、测井资料及沉积层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马仙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以辫状河河流相的心滩、河漫滩、泛滥平原为主,在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时期为一明显的水进过程。三维地震数据精细构造解释基础上的地震属性研究也很好地反映了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时期沉积环境的变化规律:早期以东北部的物源为主,正北方只有少量物源供给,砂体主要受东北部物源控制;之后东北部物源向西迁移,供给量逐渐减小,北部物源供给量逐渐增大;晚期2个物源逐渐靠近,河流相砂体呈连片分布。结合区域地质分析初步弄清了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明确了3套砂体的分布规律,为柴北缘马仙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孙国强马进业司丹王海峰王珑史基安
关键词:下干柴沟组下段
柴北缘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被引量:24
2013年
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相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辫状河相沉积序列及沉积模式、间歇性湖泊沉积相模式。研究区辫状河相发育两套不同地层,中下部广泛发育粒度粗的河床亚相沉积,河漫滩亚相发育不多;而中上部河床亚相沉积较少发育,粒度细的河漫滩亚相沉积则急剧增加。这是由于降水量及气候变化造成冲积扇及河流水动力变化形成的。这种变化还造成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以及湖平面升降的变化,导致湖盆湖岸线的迁移与河流及三角洲沉积范围的变迁,这种变迁最终造成了沉积序列上粒度粗细的频繁变化及有利储集岩和区域盖层的发育。
陈吉史基安龙国徽张健王牧周飞邹开真马进业申玉山
关键词:柴北缘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运动过程及油气藏类型被引量:7
2012年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为例,探讨了构造运动学过程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板内构造体制下的盆—山耦合过程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燕山期—喜马拉雅初期在挤压性应力场的作用下整体抬升,构造运动学过程主要以断裂来调整各个区域的应力平衡为主,由于构造位置和自身性质的差异,各个断块的隆升速度也存在差异,相对隆升较慢的断块区,逐渐发育形成压陷型断块坳陷。喜马拉雅中期构造运动使盆地周边褶皱断裂山系隆升并向盆地冲断推覆,在盆地新生代沉积层系中形成压性或压扭性褶皱和断层,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孙国强司丹王牧申玉山周飞郝小梅牛飞
关键词:圈闭类型油气藏柴北缘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解释和地震相特征,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分布特征并建立了柴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盆地边缘的马北、马西和平台地区一带主要以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
邹妞妞张大权龙国辉张顺存鲁新川姜华史基安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意义被引量:15
2012年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马海凸起北部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中存在2种方解石胶结物类型,即它形泥晶方解石胶结物和半自形微晶方解石胶结物;其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在-7.1‰~-3.3‰,平均为-4.9‰;氧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在-11.3‰~-9.6‰,平均为-10.3‰;古盐度Z值分布范围为107.0~115.6,平均为112.1。说明研究区储层砂岩中方解石胶结物的形成与早成岩阶段的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有少量有机碳的加入,成岩流体主要是来自碎屑和大气中的淋滤淡水。
孙国强马进业王海峰陈吉张永庶贾艳艳张生银史基安
关键词:氧同位素碳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下干柴沟组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被引量:11
2015年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解释和地震相特征,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分布特征并建立了柴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盆地边缘的马北、马西和平台地区一带主要以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为主,靠近湖盆中心的南八仙、冷湖Ⅵ号和Ⅶ号、鄂博梁等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或前缘相带。路乐河组(E1+2)冲积扇较为发育,辫状河相对发育;下干柴沟组(E3)主要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到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是一个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演化的水进沉积序列;上干柴沟组(N1)和油砂山组(N2)发生进一步湖侵,湖盆扩张,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北缘古近纪—新近纪从物源区向盆地中心发育的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模式,并探讨了沉积体系演化过程及其油气意义。
邹妞妞张大权龙国辉张顺存鲁新川姜华史基安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沉积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