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3)

作品数:8 被引量:200H指数:5
相关作者:汪芳孙瑞敏熊忻恺严琳吴必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建筑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历史地段
  • 2篇记忆
  • 2篇城市
  • 1篇地方感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地区
  • 1篇都市圈
  • 1篇行政中心
  • 1篇游客
  • 1篇游客认知
  • 1篇政府
  • 1篇上下文
  • 1篇首尔
  • 1篇文本
  • 1篇乡愁
  • 1篇乡村
  • 1篇乡村规划
  • 1篇媒体
  • 1篇媒体报道
  • 1篇南锣鼓巷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作者

  • 7篇汪芳
  • 1篇高琨
  • 1篇刘健
  • 1篇吴必虎
  • 1篇严琳
  • 1篇孙瑞敏
  • 1篇陈旭来
  • 1篇吴茜
  • 1篇熊忻恺
  • 1篇王晓洁
  • 1篇崔友琼
  • 1篇张敏

传媒

  • 3篇城市问题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华中建筑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韩国首都功能疏解研究--从三个空间层次分析韩国世宗特别自治市规划被引量:13
2016年
北京作为首都面临众多严峻的城市问题,2014年政府已提出调整、疏解北京部分功能至周边地区。与此类似,韩国首都也面临着与周边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由于各种资源过于集中在首尔,2013年人口已增至2360万人,接近总人口的50%。因此,韩国设立了世宗特别自治市,通过迁移首都部分功能来带动整体发展。本文旨在从中心、周边、广域地区等三个层次,研究世宗市的规划思路和发展模式,提炼其特点,为北京首都功能疏解提出可借鉴经验。
汪芳王晓洁崔友琼
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研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进行内容分析为例被引量:102
2015年
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村庄的文化传统与人们的乡愁情感。但随着城镇化及其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使得这些记忆正面临巨大冲击。就此展开研究,对于乡村规划和发展、乡村记忆保存和传承等意义重大。归纳出集体记忆的社会选择性、动态重构性、媒介依赖性等属性后,构建传统村落集体记忆三要素的研究框架,即主体(记忆者)、客体(记忆对象)、时间,借助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60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采用内容分析等方法,探讨主体诉求及其相应的情感特征、客体如何承载传统价值以及时间演变中村落发展阶段划分等问题。并初步分析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三者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最后结合乡村规划和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汪芳孙瑞敏
关键词:集体记忆传统村落
北京城市南北轴线与东西轴线的认知比对被引量:2
2014年
城市轴线既是城市结构和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包含了最为重要的城市遗产。作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其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构建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城市空间格局。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网格选取、专家打分等方法,从居民和专家的认知视角,对北京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的空间范围、代表性建筑、历史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北京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的异同。针对北京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的不同,提出了具有侧重性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汪芳吴茜郁秀峰
基于游客认知的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为例被引量:67
2012年
城市记忆是城市特色形成的重要源泉,而历史地段则盛载着与城市的前世今生所相关的城市记忆。因而,探讨人们对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的认知规律,将为有效保存城市记忆、有机更新历史地段提供重要思路。本文选取北京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作为研究对象,归纳游客对城市记忆的认知变量,构建了由信息和载体2个一级变量衍生而得的20个二级变量、89个三级变量组成的城市记忆认知测量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对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的游客认知进行调查。基于调查数据统计,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游客城市记忆认知水平的相关因素,构建城市记忆认知程度公式,归纳游客认知规律,以便为历史地段和城市旅游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汪芳严琳熊忻恺吴必虎
关键词:城市记忆历史地段游客北京南锣鼓巷
北京城市南北、东西轴线的规划定位与媒体认知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功能和认知的视角,从政府规划文本和媒体报道两个方面,对北京城市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做了对比分析,发现政府"自上而下"的设计定位和媒体"自下而上"的公众认知对这两条轴线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关注度不同;定位不同;发展规划不同。最后,针对北京城市轴线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汪芳刘健陈旭来
关键词:媒体报道
城市中历史空间与现实场景的对话——以北京城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历史空间的绵延与现实场景的跃动作为两股总不缺席的力量,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空间的研究已颇多,其中不乏敏锐的洞察和判断,给作者带来了很多启发,也为该文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作者认为,只有在充分理解历史空间与现实场景两者特征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城市空间的文化传承做出更能满足情感需求和最合情理的规划设计。该文从交流对话的视角,以北京城为例,对历史空间与现实场景的属性对比及表征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图与底、碎片拼贴、解构与重构、通俗化与经典化的艺术手法,解读在城市生长中,新旧场景的依存与对抗。
高琨汪芳
北京市居民的历史地段的地方感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地方感研究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以北京历史地段的居民为对象进行地方感研究,了解居民对北京历史地段的认知和评价。通过进行地方感研究的文献综述,总结出地方感的定义和维度。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历史地段中的抽样地段进行深度访谈,完成北京历史地段地方感研究因子体系的构建,进而设计问卷对北京26处历史地段的居民进行地方感的定量调查,共回收506份有效问卷。基于调查统计数据进行了居民的地方感差异特征分析、居民地方感因子的得分评价分析和不同类别历史地段的地方感比较分析。
张敏汪芳
关键词:地方感历史地段
Implications for Cultural Landscape in a Chinese Context: Geo-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 Sites被引量:5
2018年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sites, especially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urba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worldwide issue, both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realistic compatibility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sites is always a key research topic. In this study, first, to comprehe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828 historic sit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re selected based on certain criteria. Then, we conduct quantitative research using GIS software, adopting indicators that includ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Gini Coefficient,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to analyz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sites on the three levels of city, province and n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historic sites is an agglomeration on the nationwide scale, most of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regions of the Pearl(Zhujiang) River Delta, Yangtze(Changjiang) River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 Region. Because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 sites are located within approximately 10 km of the downtown area, a certain pattern has emerged, showing that the larger cities own more historic areas, which are in a more incomplete state of preservation, indicating the fragmentation of heritage spac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historic sites'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cities/towns as well as the bid-rent theory.
WANG FangMAO WenDONG YingZHU Xiaohua
关键词:上下文GEO风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