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SH019)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德群吴国阳更多>>
相关机构:百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文化变迁
  • 4篇壮族
  • 3篇社会
  • 3篇社会转型
  • 2篇社会转型期
  • 2篇文化
  • 2篇民间文化
  • 2篇工业化
  • 2篇辩证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化
  • 1篇政治
  • 1篇山歌
  • 1篇山歌文化
  • 1篇社会基础
  • 1篇社会开放
  • 1篇市场经济
  • 1篇衰落
  • 1篇农耕
  • 1篇壮族传统

机构

  • 11篇百色学院

作者

  • 11篇吴德群
  • 1篇吴国阳

传媒

  • 6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文山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衰落与创新:社会转型期壮族传统民间文化变迁的辩证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壮族传统民间文化面临着衰落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向老年群体集中,民间文化向青年人尤其是向少年儿童的传递功能减弱;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减少,民间文化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传统民间文化逐渐淡出现代社会生活,民间文化的传统社会功能减弱。但与此同时,壮族传统民间文化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从乡村转向城市、存在方式由传统的非职业化转向现代的职业化或半职业化、表现形式开始与现代都市文化形式相结合。总之,社会转型期,壮族传统民间文化变迁呈现出衰落与创新并存的辩证特征。
吴德群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壮族传统民间文化衰落
国家、市场、社会良性互动视角下的壮族民间文化保护被引量:3
2010年
国家、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理论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具有适用性,它不仅符合当前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实际,而且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积累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当前,在壮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中,应避免民间文化实践主体的缺位,最大限度地听取和尊重民间社会的声音;国家应通过履行政策职能,在实现城乡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保护民间文化的制度机制;同时,应以激活社会传承民间文化的活力为基础,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吴德群
壮族山歌文化研究综述被引量:9
2011年
针对壮族山歌文化的已有研究主要突出其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即概念的理解、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功能与价值、传承与保护。已有研究论题广泛、视阈开阔、特色突出,但方法单一、缺乏整合、不够深入。对此,壮族山歌文化后续研究的侧重点是加强实证研究,在深化现有各个研究主题的同时,把壮族山歌文化放到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当中进行动态研究。
吴德群
关键词:壮族山歌文化
市场经济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市场经济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具有双重影响。消极意义上,市场经济不仅加速了壮族民间社会的分化和文化的流失,导致壮族民间文化的多元化及其代际传承能力的减弱,而且弱化了壮族传统社会的农本观念,民间文化逐渐淡出社会生活;积极意义上,市场经济为壮族民间文化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壮族民间文化社会功能及其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吴国阳吴德群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的壮族社会转型
2013年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兴建,有力地推动了壮族社会的现代转型。概言之,壮族社会转型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工业化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开放程度不断上升。
吴德群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开放
高度政治化、恢复发展与博弈中变迁——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被引量:2
2014年
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经历了高度政治化、国家引导下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市场、社会三者博弈中变迁三个阶段。国家、壮族民间社会和市场三者间的互动性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壮族民间文化的变迁过程,三者的互动关系不同,壮族民间文化的实践方式和存在状态亦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壮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在国家和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同时,回归壮族民间社会在壮族民间文化中的基础和载体地位,意义重大。
吴德群
城市化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城市化在五个主要方面影响着壮族民间文化变迁:城市性使进城农民失去了民间文化活动的环境条件,民间文化实践减少;城市亚文化整合了进城农民,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丧失其社会基础;频繁的流动过程,强化了壮族农民摆脱传统的心理倾向,民间文化在农村难以恢复;城市文化向农村的传播,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城市化过程中壮族民间文化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以及民间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结合在推动壮族民间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加速了壮族民间文化体系的解体。
吴德群
关键词:城市化
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与保护——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5年
对壮族民间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保护是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研究的三大主题。壮族民间文化的渊源、内涵、特点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壮族民间文化认知研究的主要方面;认同研究集中于对壮族民间文化时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壮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有研究虽范围和视角广泛,但观点之间缺少对话,对壮族民间文化发展信心不足。深入认识民间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本质,正确认识壮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系统认识壮族民间文化变迁规律,应为后续研究重点。
吴德群
“去民间”: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基本趋势被引量:1
2015年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吴德群
关键词:壮族民间文化社会基础
文化变迁:理论与反思被引量:3
2015年
文章依据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动力两个维度,将既有的文化变迁理论划分为五大类型:宿命论、建构论、调适论、偶发论和历史唯物论。文章在回顾各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阐述了开展文化变迁研究的三点原则:在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认识中国文化变迁的过程与方向时,必须坚持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在指导中国文化变迁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决定论与能动论的辩证统一。
吴德群
关键词:文化变迁辩证统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