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5022-2)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林荣澄黄丁勇董纯明林龙山王建宁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白令海
  • 2篇丰度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多环芳烃
  • 1篇多环芳烃降解
  • 1篇多样性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降解
  • 1篇生物量
  • 1篇十六烷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多样性
  • 1篇物量
  • 1篇夏季
  • 1篇小型底栖动物
  • 1篇氯代
  • 1篇降解
  • 1篇降解菌
  • 1篇硅藻
  • 1篇表层沉积物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篇黄丁勇
  • 2篇林荣澄
  • 1篇邵宗泽
  • 1篇王建佳
  • 1篇赖其良
  • 1篇王建宁
  • 1篇郑新庆
  • 1篇高亚辉
  • 1篇林龙山
  • 1篇田鹏
  • 1篇张荣秋
  • 1篇董纯明
  • 1篇白秀花
  • 1篇邵丽霞

传媒

  • 2篇极地研究
  • 1篇微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白令海表层沉积硅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2010年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获取的7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表层1 cm的沉积硅藻,共检出分属于38个属的101个硅藻种(含变种和变型),并编制了种类名录。这些种类可分为4个生态类群:(1)广温种;(2)北方温带种;(3)极地种;(4)海冰种。白令海西南海盆区以北方温带种占优势,主要有Neodenticula seminae,Thalassiosira trifulta,Rhizosolenia hebetata f.hiemalis、Actinocyclus curvatulus;而在东北陆架区以极地种为主,主要包括Fragilariopsis oceanica,Thalassiosira antarctica spora,Thalassiosira nordenskioeldii、Thalassiosira hyalina。海盆区沉积硅藻丰度最高,平均为3.7×106个/g湿重(不包括角毛藻休眠孢子);东部陆架区丰度最低,仅有0.7×106个/g。本文同时探讨了表层沉积硅藻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邵丽霞林荣澄高亚辉黄丁勇
关键词:硅藻丰度白令海
北极表层海水中氯代十六烷降解菌的多样性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为了研究北极地区表层海水中氯代十六烷(C16H33Cl)降解菌的多样性,并获得新的卤代烃降解菌资源。【方法】以C16H33Cl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在4℃和25℃下对表层海水样品进行富集,通过平板分离鉴定可培养菌株,并验证其降解能力;同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降解菌群结构。【结果】从12个北极表层海水样品中富集分离得到112株可培养菌株。经过降解实验验证,发现19株菌株能够降解氯代十六烷,其中食烷菌(Alcanivorax)、红球菌(Rhodococcus)表现出很好的乳化和降解现象,海杆菌(Marinobacter)也有较好的降解效果。DGGE分析显示,富集驯化的降解菌群中主要优势菌为Alcanivorax,Parvibaculum和Thioclava属的菌株。【结论】北极海水中卤代烃降解菌主要是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文章首次报道了北极海水卤代烷烃降解菌多样性,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北极环境中的降解菌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有参考价值。
王建宁董纯明赖其良林龙山邵宗泽
关键词:生物降解多样性
白令海和楚科齐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白令海(海盆及陆架)至楚科齐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降解菌的多样性,并获得新的PAHs降解菌资源。在GC-MS分析沉积物中PAHs种类和含量的基础上,以萘、菲和芘的混合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对表层沉积物...
张荣秋董纯明盛华芳白秀花矫立萍刘金禄汪卫国周宏伟邵宗泽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2010年夏季白令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生物量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2010年7月12—18日,中国第4次北极科考队在白令海以箱式或多管取样器采集7个站位10 cm长的表层沉积物芯样,并在现场进行了分层处理。室内分析时共检出14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free-living Nematoda)、底栖桡足类(Copepoda)、多毛类(Polycheata)、动吻类(Kinorhyncha)、端足类(Amphipoda)、双壳类(Bivalvia)、涟虫(Cumacea)、介形类(Ostracoda)、原足类(Tanaidacea)、腹足类(Gastropoda)、等足类(Isopoda)、海蛇尾(Ophiura)、缓步类(Tardigrada)以及其它类(Others)。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658.89±2452.86 ind/10cm2和1587.56±1452.65μg·dwt/10cm2,最高值皆出现在白令海北部陆架浅水区,分别为7135.12±429.43 ind/10cm2和4056.42±721.33μg·dwt/10cm2,最低值皆出现在白令海盆西部深水区,分别仅为56.04±39.38 ind/10cm2和87.91±85.60μg·dwt/10cm2。线虫为丰度的最优势类群,占平均丰度比例的94.81%,桡足类为第二优势类群,占3.60%。表层0—6cm芯样的取样效率为93.44%。基于各站丰度的类群相似性分析,浅水区与深水区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仅为30.72%,最大的差别在于深水区的丰度比浅水区小了一个数量级。白令海陆架浅水区比白令海盆深水区和中国海域具有明显更高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白令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营养盐及多个粒径参数呈负相关,其中生物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可能比丰度更敏感。
黄丁勇王建佳林荣澄田鹏郑新庆
关键词:白令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