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4CX02116A)

作品数:3 被引量:22H指数:2
相关作者:刘景东刘光祥吴小奇王良书袁国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盆地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盐岩
  • 1篇有利勘探方向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系
  • 1篇四川盆地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岩
  • 1篇天然气成因
  • 1篇天然气地球化...
  • 1篇天然气富集
  • 1篇勘探
  • 1篇勘探方向
  • 1篇孔隙
  • 1篇孔隙结构
  • 1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二叠系

机构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低渗透油气田...

作者

  • 3篇刘景东
  • 2篇刘光祥
  • 1篇王良书
  • 1篇吴小奇
  • 1篇蒋有录
  • 1篇刘新社
  • 1篇朱荣伟
  • 1篇袁国伟

传媒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川东北元坝—通南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5
2014年
依据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和稀有气体等资料对川东北元坝—通南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H_2S+CO_2)与(H_2S+CO_2+∑C_n)比值可以作为表征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程度的参数。元坝地区长兴组至须家河组二段、通南巴地区飞仙关组至须家河组四段天然气δ^(13)C_2变化幅度大于δ^(13)C_1,且δ^(13)C_2值介于-24.4%。^-36.7‰,表明存在油型气和煤型气混合,理论上各层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均应呈倒序分布,但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通南巴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受TSR影响,仍表现为δ^(13)C_1<δ^(13)C_2或δ^(13)C_1<δ^(13)C_2<δ^(13)C_3的正序分布。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段、四段天然气δ^(13)C_2值大多重于-28%。,以煤型气为主,表现为δ^(13)C_1<δ^(13)C_2<δ^(13)C_3的正序分布。天然气稀有气体氦同位素R/R_a值分布于0.00881~0.02510,表现出典型的壳源特征,源于TSR的酸性气体和源于烃源岩热演化的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是该地区二氧化碳形成以及δ^(13)C_(CO_2)变重的主要原因。气-气及气-源综合对比表明,元坝—通南巴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龙潭型(A1型)、混合型(A2型)和须家河型(B型),龙潭型和混合型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其中混合型混有少量须家河组来源气,须家河型主要来源于其自身层系的烃源岩。
刘景东刘光祥王良书吴小奇
关键词:天然气成因
鄂尔多斯盆地靖西中部地区天然气富集差异及有利勘探方向预测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扩边勘探的深入,在靖西地区奥陶系中组合白云岩储层中已发现多个含气区,但各含气区天然气的富集程度差异明显,尤其以靖西中部最为明显,有关这种富集差异的原因尚未开展深入研究。为此,借助钻井岩心、测井及储层物性等地质资料,从天然气充注能力、输导通道连通性、储层发育特征等方面对比分析了靖西中部地区苏127、苏203及桃15等3个区块天然气成藏特征的差异,从而探讨了靖西中部地区天然气富集差异原因,并对有利勘探方向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靖西中部地区苏127区块—苏203区块—桃15区块天然气富集的差异主要由下列因素造成:供烃窗口处的天然气充注能力决定了天然气富集程度;中组合储层输导通道的连通性影响了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位置;储层的物性控制了天然气聚集成藏的规模。综合分析认为,苏127区块北部—苏203区块—桃15区块南部的马五5亚段—马五6亚段为有利勘探区;马五7亚段—马五10亚段勘探潜力相对较差。
朱荣伟蒋有录刘景东刘新社候云东崔小君
关键词:有利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孔隙演化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储层孔隙形成、保存的主要成岩作用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烃类充注期次,探讨滩相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鮞粒灰岩为主,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孔隙的形成受泥晶化、溶蚀、胶结充填、压实压溶、构造破裂等多种成岩作用影响,其中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关键,I期埋藏溶蚀作用为烃类充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集场所,而大气淡水方解石胶结作用则对次生孔隙保存起到明显的破坏作用;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经历了石油充注前形成溶孔且孔隙增减交替变化、油向气转化期溶孔孔隙减少、油向气转化后形成裂缝、溶孔且孔隙缓慢增加3个阶段。
刘景东刘光祥韦庆亮袁国伟
关键词:四川盆地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