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510200)

作品数:36 被引量:151H指数:6
相关作者:王雨生黎晓新侯慧媛高凡李爱军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4篇血管
  • 14篇细胞
  • 11篇新生血管
  • 11篇视网膜
  • 11篇网膜
  • 11篇脉络膜
  • 9篇脉络膜新生血...
  • 9篇黄斑
  • 9篇黄斑变性
  • 7篇相关性黄斑变...
  • 6篇年龄
  • 6篇年龄相关
  • 6篇年龄相关性
  • 6篇年龄相关性黄...
  • 6篇内皮
  • 5篇受体
  • 5篇骨髓
  • 4篇蛋白
  • 4篇血管内皮
  • 4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14篇第四军医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6篇北京大学第三...
  • 5篇宁夏医科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石家庄市中心...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胜利油田胜利...
  • 1篇国务院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中国食品药品...

作者

  • 14篇王雨生
  • 6篇黎晓新
  • 6篇侯慧媛
  • 5篇高凡
  • 3篇王海燕
  • 3篇李爱军
  • 3篇吕洋
  • 3篇燕洁静
  • 3篇李娜
  • 2篇曹丰
  • 2篇向伟
  • 2篇王凯
  • 2篇李璐
  • 2篇朱洁
  • 2篇蔡岩
  • 2篇李娜
  • 2篇李明武
  • 2篇王薇
  • 2篇陈长征
  • 2篇常远

传媒

  • 10篇中华实验眼科...
  • 7篇眼科新进展
  • 4篇国际眼科纵览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宁夏医学杂志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药师
  • 1篇Chines...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11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他克莫司滴眼液对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观察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滴眼液在预防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眼科行高危角膜移植术患者98例(100眼)随机分为他克莫司组49例(50眼)、环孢素组49例(50眼)。他克莫司组术后局部应用0.1%他克莫司滴眼液环孢素组局部应用1%环孢素A滴眼液起始给药剂量均为1滴,qid,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剂量,连续给药12个月。分别于术后12,12个月时进行复查,记录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视力、眼压变化及眼部体征,包括角膜水肿、角膜基质混浊、角膜上皮缺损、角膜新生血管程度。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他克莫司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4.00%)明显低于环孢素组(26.00%)(P<0.05)。他克莫司组术后12个月的角膜水肿评分、角膜基质混浊评分、新生血管分布评分均优于环孢素组(P<0.05);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升高例数与眼压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其他相关并发症出现。他克莫司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环孢素组(P<0.05)。结论:0.1%他克莫司滴眼液用于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安全、有效,其短期预防作用与环孢素A滴眼液相当,长期预防作用优于环孢素A滴眼液。
廖雪梅冯晓上官国涵
关键词:他克莫司环孢素A免疫排斥反应
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F=2.226,P=0.189;HRPE:F=2.634,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A值�
朱莉苗恒胡钦瑞刘志明白玉婧虞有智傅亚飞夏会卡黄旅珍齐赟邓洵李岩黎晓新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灌注液细胞活性视网膜功能
抑制光损伤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表达对趋化因子受体3配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观察抑制光损伤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对趋化因子受体3(CCR3)配体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取第8~12代生长良好的传代细胞用于实验.将同代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光照损伤组和光照干预组.采用波长400 nm的蓝色节能灯以(600±100) Lux持续光照RPE细胞12h建立光损伤模型,光照干预组采用0.125 mg/ml的VEGF-A受体拮抗剂雷珠单抗处理光损伤的RPE细胞;正常对照组以锡箔纸包裹细胞培养皿避光培养.结束光照24 h时,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组细胞中VEGF-A、eotaxin-1、eotaxin-2、eotaxin-3及核因子(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光照损伤组VEGF-A、eotaxin-1、eotaxin-2、eotaxin-3、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照干预组VEGF-A、eotaxin-1、eotaxin-2、eotaxin-3、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光照损伤组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光损伤后人RPE细胞VEGF-A的表达可以下调CCR3配体eotaxin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有关.
潘颖喆邢怡桥陈长征黎智王慧李璐苏钰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上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低氧/高糖环境下间充质干细胞对RPE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低氧高糖培养的细胞共培养模型,研究在与hMSCs共培养条件下低氧及高糖时RPE细胞增殖、凋亡和移行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对糖尿病刺激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使用Transwell间接共培养模型。将共培养模型按照培养氧浓度及糖浓度培养基类型分为4组:常氧常糖组(21%O2加5.56mmol/L葡萄糖培养液,A组)、常氧高糖组(21%O2加30mmol/L葡萄糖培养液,B组)、低氧常糖组(5%O2加5.56mmol/L葡萄糖培养液,C组)和低氧高糖组(5%O2加30mmol/L葡萄糖培养液,D组)。通过CCK-8检测间接共培养模型在12,24,48h时RPE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检测间接共培养模型在24h时RPE细胞的移行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间接共培养模型中24h时RPE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24和48h时,B组(1.61±0.41,1.80±0.34,1.91±0.35)、C组(1.34±0.46,1.94±0.40,2.14±0.41)及D组(1.98±0.47,2.26±0.42,2.55±0.40)中的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0.92±0.45,1.27±0.32,1.59±0.41)增强(P<0.05),并且低氧高糖联合作用组增殖能力最强。在24h时,B组(149.5±9.19)、C组(140±9.90)、D组(170.5±7.78)较对照组(114.5±7.78)的RPE细胞移行能力增强(P<0.05)。而在24h时各组间的凋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hMSCs共培养条件下,低氧及高糖环境促进RPE细胞的增殖和移行,而对其凋亡并无影响。
燕洁静王海燕王雨生高凡李娜张鹏
关键词:共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低氧高糖
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与传统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6
2014年
目的 对比研究采用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与传统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评价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14例(330眼)3~12岁、首次接受治疗的弱视儿童,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07例(160眼),对照组107例(170眼),试验组采用多媒体训练系统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1个月、2个月后进行矫正视力的复查,3个月后进行视力、视功能等复查。通过比较两组弱视治疗的效果以评价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儿童弱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88.75%,对照组总有效率55.8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轻度弱视有效率为79.31%,中度弱视有效率为94.7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7.37%、60.38%,均为P〈0.001)。试验组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率(88.33%和90.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59.71%和30.00%)(均为P〈0.001)。对比不同年龄的疗效,3~6岁病例中试验组有效率为87.36%,对照组有效率为5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9岁和10~12岁病例中,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比不同疗程的疗效,试验组在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的有效率(43.13%、58.13%和88.7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32.35%、39.41%和55.88%)(均为P〈0.05)。两组病例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发生并发症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手段,特别是对轻度、中度弱视,以及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较好。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疗效与弱视的年龄有相关性,对3~6岁病例治疗效果较好。
李爱军布娟王乐今
关键词:弱视视力
不同病因对角膜内皮移植术后视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是目前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首选术式,但不同角膜病变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国内外的报道有所不同.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所致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DSAEK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价不同角膜病变对DSAEK术后视力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67例71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因的不同将其分为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19例22眼、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36例37眼及其他因素引起的角膜内皮失代偿者(其他病因组)12例12眼,所有患眼均行DSAEK,分析其术后第1、3、7、30、90、180天各组术眼视力改善情况,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的x2检验和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术眼手术前后不同视力的眼数分布及不同病因组在不同时间点LogMAR视力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 入选的71眼中,71.83%的患眼术前视力低于0.1,所有患眼视力均低于0.3.术前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和其他病因组总体比较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27,P>0.05).术后第1 80天,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视力≥0.8者5眼,占22.73%,略高于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的10.81%和其他病因组的8.33%,但3个组间不同视力的眼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0,P>0.05).3个组患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LogMAR视力值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8.000,P<0.01);术后第7天,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LogMAR视力值为1.29±177;0.57,明显高于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的0.82±177;0.43和其他病因组的0.91±177;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90天,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LogMAR视力值为0.40±177;0.28,明显低于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的0.64±177;0.44和其�
彭荣梅洪晶
关键词:角膜内皮角膜移植角膜后弹力层视力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视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是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包括一系列以慢性进行性视网膜变性为病理特征的异常;白细胞介素-1(IL-1)参与变性与凋亡过程的调节,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了解较少,IL-1ra是否能阻止视网膜变性值得研究。目的研究IL-1ra对自发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大鼠视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出生后9、15、16、25、30、35、40、50、60d的RCS大鼠各9只9只眼制备视网膜切片,采用TUNEL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年龄大鼠视网膜凋亡细胞。选择出生后15d的RCS大鼠9只,右眼玻璃体腔注射质量浓度1.8g/LIL-1ra 1μl,左眼玻璃体腔注入PBS 1μl作为对照,分别待大鼠20日龄、25日龄时各重复注射药物1次,30日龄时处死实验大鼠并制备视网膜切片,采用TUNEL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及分析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鼠龄视网膜中阳性细胞核面积百分率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大鼠IL-1ra注射组与PBS注射组视网膜各层厚度的差异。结果RCS大鼠视网膜视细胞自出生后第25天出现凋亡,第30~35天达高峰,不同鼠龄间大鼠视网膜TUNEL阳性视细胞核面积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20,P〈0.01)。TUNEL凋亡图像分析结果显示,30日龄大鼠IL—lra注射眼视网膜TUNEL阳性染色弱于PBS注射眼,且阳性染色细胞数少于PBS注射眼;IL-1ra注射眼大鼠视网膜TUNEL阳性视细胞核总面积及相对面积均明显低于PBS注射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面积:(223.052±153.092)μm2 VS.(1235.050±359.767)μm2,t=4.370,P〈0.01;相对面积:(2.206±1.531)%VS.(7.269±1.624)%,t=3.250,P〈O.01]。IL-1ra注射组和PBS注射组视锥与视杆细胞层厚度分别为(15.324±9.035)μm和(49.566±4.60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74
李爱军房军朱秀安于文贞狄春辉杨丽萍
关键词: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细胞凋亡
泪点栓塞和人工泪液对干眼患者视功能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比较泪点栓塞和人工泪液对干眼患者视功能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干眼患者28例(56眼),随机分为人工泪液治疗组(16例)和泪点栓塞治疗组(12例),分别采用人工泪液和泪点栓塞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针对干眼症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Schirmer I试验(Schirmer I test,SIT)和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8例患者治疗前均有干眼相关的不适表现,经人工泪液或泪点栓塞治疗后症状均可改善,且两者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角膜荧光素染色发现治疗前所有出现角膜荧光素着色的患者,经人工泪液或泪点栓塞治疗后荧光素染色均转为阴性。泪点栓塞组治疗前BUT为(3.1±1.5)s,治疗后为(6.6±1.3)s;人工泪液组治疗前BUT为(4.4±1.1)s,治疗后为(6.5±1.1)s;两组BUT值经治疗后均得到显著改善(P<0.001),且泪点栓塞组优于人工泪液组(P<0.001)。人工泪液组治疗前SIT值为(12.1±7.7)mm,治疗后为(14.4±9.0)mm,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72),而泪点栓塞组治疗前SIT值为(7.8±2.6)mm,治疗后为(14.0±3.4)mm,治疗前后SIT值有明显变化(P<0.001)。对比敏感度检查提示人工泪液组和泪点栓塞组均能显著提高干眼患者对比敏感度值,改善视觉质量,但两者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人工泪液及泪点栓塞均可缓解干眼患者不适症状,修复角膜损伤,加强泪膜稳定性,提高对比敏感度,改善视觉质量,其中泪点栓塞较人工泪液能更好地维护泪膜稳定性,延长BUT。
邱伟强李学民王薇刘子源张志红
关键词:干眼人工泪液
干眼患者临床表现及视功能的日间波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估几种不同类型的干眼患者临床表现及视功能的日间波动。方法 对就诊于我院门诊的45例(90眼)干眼患者(Sj gren综合征组13例,非Sj gren综合征组18例,睑板腺功能障碍组14例)行干眼相关临床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改良的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调查以及瞬目间期视力衰退(interblink interval visual acuity decay,IVAD)、功能性瞬目间期(functional interblink interval,FII)检查。所有患者均在上、下午进行2次检查。另设正常对照组10例,行IVAD、FI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FII、IVAD检查结果分别为(23.22±2.10)s、(12.12±1.91)s,较3组干眼患者明显延长,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不同分组和不同时间点检测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不同分组和不同时间点检测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眼表疾病指数、FII以及IVA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眼患者临床表现及视功能存在日间波动,下午较上午症状严重。临床表现以Sj gren综合征组最重,睑板腺功能障碍组次之,非Sj gren综合征组最轻。结论 干眼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视功能存在日间波动现象。IVAD检查作为一种新的干眼检查方法,能够从视功能角度对干眼患者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凯李明武姜燕荣黎晓新
关键词:干眼视功能
视乳头旁萎缩区与视野损害程度的相关性
2011年
目的:分析视乳头旁萎缩区与视野检查中的光敏感度和平均视野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周之内完成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HRT)和视野两项检查的201例(402眼)患者进行筛选,其中视野平均缺损超过2 dB,且屈光度及眼底表现不符合排除标准的103例患者(161眼)数据纳入分析。结果:无论是β区最大直径,还是α区最大直径,与屈光度、视盘面积、视杯面积和盘沿面积的相关性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区最大直径(r=-0.188,P=0.017)、α区最大直径(r=0.209,P=0.008)均与平均光敏感度显著相关。β区最大直径(r=0.159,P=0.044)、α区最大直径(r=-0.191,P=0.015)也均与视野平均缺损显著相关,但不同的是,β区最大直径是视野平均缺损的危险因子,而α区最大直径是保护因子。结论:在存在明显视野损害的人群中,视乳头旁萎缩区的最大直径与视野损害的程度是相关的。
陶勇权敏黎晓新李璀胜
关键词:青光眼脉络膜视网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