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X057)
-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4
- 相关作者:崔宜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原儒精神论被引量:5
- 2011年
-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一脉相承的原儒精神,奠基于孔子的"仁",展开于孟子的"义",收拢于荀子的"礼"。其主旨是以"大丈夫"式的崇高道德人格为担当,通过建设完善、美好的社会制度而让天下的黎民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春秋战国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秩序的土崩瓦解使得这个苦难中的民族必须重新寻找和建构生活的基础,而文化传统的风雨飘摇又解构一切规范、禁忌和束缚,人的心灵不得不赤裸裸地直面这个已经成为混沌无解问题的世界。人要想像人那样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只能把无尽的苦难搁在心头,把无边的黑暗担在肩上,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光明,让自己的生命化为光明,大智慧由此而诞生。就这样,先秦儒家与先秦道家一道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完成了奠基工作。
- 崔宜明
- 关键词:仁义礼义
- 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哲学
- 2012年
- 21世纪的人类世界面临的基本问题是走向一个共存共荣的多极世界,还是"保存、维护和复兴"帝国主义的单极世界?为了迎接这一问题的挑战,中国人必须化解心灵中"传统与现代"的纠结,这一纠结主要表现为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身份定位与人格定位之间、在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所信奉的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选择困难,并且突出体现为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一个共存共荣的多极世界需要"重叠共识"为其观念基础,但是"重叠共识"的核心不能是"首要善",只能是为各种"完备性学说"所共同关心的那些基本问题。在21世纪,哲学的第一小提琴应该属于中国。
- 崔宜明
- 关键词:单极世界
-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之再考察被引量:3
- 2013年
-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 崔宜明
- 关键词:天人之分
- 追寻智慧被引量:1
- 2012年
- 在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基的问题上,我们至今未能有必要的基本共识,要建立这一基本共识的基本途径只能是:追寻智慧。所谓追寻智慧,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件事情,但是"问题"却有功能性的勾连、生存性的勾连和本体性的勾连之不同,并且分别敞开了不同的意义—认知境域:常识、知识和智慧。由于我们还是在"知识"的层面上来理解"哲学",所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成为了一个梦魇般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不是靠在故纸堆里爬梳考辨、援证推理所能解决的,只有面向生活世界,在世界历史的水平上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图景以获得确证。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宣言,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图景和理想旗帜,一个没有自己哲学的民族不可能得到世界的敬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中国哲学,并且最终是由中国哲学所取得的成就来标识出对人类世界的贡献。
- 崔宜明
- 关键词:混沌中国哲学
- 孟子义利学说辨正被引量:5
- 2014年
- 孟子其实有两种"义利关系"学说:"以义制利"说和"唯义无利"说,分别对应于论说的语境和游说的语境。在论说的语境中,孟子认为"利"之所得正当与否,要看其是否合于"道",只要合于"道",在道德上就是正当的。此外,孟子还表达了对"社会交换"、"士"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利益的社会分配原则的深刻见解。在游说的语境中,孟子要说服诸侯们接受自己的学说主张,就只能采取这样的手段:教唆诸侯们借"仁义"之名而谋其"大欲",反过来希望借诸侯谋其"大欲"而推行"仁义"。
- 崔宜明
- 关键词:义利关系仁义
- 孔子与“天人之辩”被引量:5
- 2012年
- "天人之辩"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开创于孔子和老子。在孔子,"天"、"人"关系可以表述为:其一,"天"赋予了人类生活世界的规律、原则和理想,是谓"天道",并且通过特选的"人"赋予其"德"以作为"道"之"文"而彰显"天道"的存在,并且要求这个特选的"人"作为"天道"的担当者在人间实现"天道",从而成为"天"、"人(类)"之中介和桥梁;其二,但是,"天"在何时、选择何人作为"道"之"文"而彰显"天道"的存在,以及这个作为"道"之"文"而彰显"天道"存在的"人"是否还同时具有"王"之位、从而在人间实现"天道",那属于"天"的意志而不可知,是谓"天命";其三,"道"之"在",非"自在",乃"自为"而"在",作为"天道"的担当者,无论是具有"王"之位可以在人间实现"天道"者,还是仅仅作为"道"之"文"而彰显"天道"之存在者,其担当"天道"的方式都是"为",行天道之"行"是"为",显天道之"显"也是"为",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崔宜明
- 关键词:天道
- 康德哲学中的自由理念——在自由意志与自由权利之间被引量:1
- 2010年
- 自由概念是康德整个哲学大厦的拱顶石。而在康德哲学中,自由概念的基本规定性是以自身为原因,而相应地所要否定的是服从外部的必然性。以康德的自由概念为主线,可以揭示出其认识论、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哲学的内在关联。
- 崔宜明
- 关键词:自由意志纯粹理性至善权利
- 论荀子的“礼义”与“分”被引量:4
- 2012年
- 荀子的政治主张是"礼治",其学说的主旨是"明礼",其所"明"者主要是"义"与"分"。其中,"义"是"礼"的价值性原则,"礼"因"义"而获得了道德的正当性;"分"是"礼"的功能性本质,"礼"因"分"而具有了现实的合理性。深入分析"义"与"分"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论建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 崔宜明
- 关键词:荀子
- 论中庸——一种知识论的考察被引量:3
- 2012年
- 中庸的本质规定性是一个知识论的命题。在孔子看来,这一命题可以表述为:(一)知识不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作为求知的活动,它是生命的现实化存在;作为求知活动的结果,它确证着生命之在。(二)这个以"求知"方式来实现生命的存在者必然是一个"无知者"。他只有作为一个"无知者",才能以"求知"的方式来实现他生命的存在;而这一"求知"方式,就是他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联系方式和交往方式。简单地说,中庸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认识到知识与生命的勾连关系,并且认识到知识与生命的勾连是后天的。这种知识论立场,无疑是属于"人"的。而秦汉之际成书的《中庸》篇以"诚"字立论,虽然深化了对知识与生命之勾连关系的理性自觉,继承和发挥了上述知识论命题的第一个方面,但由于这个"诚"字被独断地命名为存在论和宇宙创生论双重意义上的本体,知识与生命的勾连就变成先天的了。这种知识论立场,无疑是属于"神"的。它改变和颠覆了上述知识论命题的第二个方面,开启了宋明理学以"独断"解说"中庸"的先河。
- 崔宜明
- 关键词:中庸义利关系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