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J11B02)
- 作品数:95 被引量:1,113H指数:16
- 相关作者:魏朝富廖和平杨朝现杨伟李涛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被引量:16
- 2015年
- 为了客观把握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状况,科学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开发建设时序,本研究通过有效选取和量化重要影响因素,构建内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外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逐级修正,对渝北区统景镇基本农田进行综合质量评价,探讨统景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以期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实证结果显示,统景镇有355.96 hm2耕地适宜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结合渝北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及资金筹措情况,可将统景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为3个时段,近期布局安排在东部区域,建设规模为114.52 hm2;中期布局安排在南部及北部区域,建设规模为176.67 hm2;远期布局安排在西部区域,建设规模为64.77 hm2。
- 陈天才廖和平李涛毛鑫庄伟刘明
-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评价
- 重庆市农地非农化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被引量:24
- 2016年
- 为探寻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确定影响因素对重庆市及所属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决定力。研究基于交叉学科视角,利用1997—2013年重庆及所属37个区县(不含渝中区)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的时空动态地域性差异特征明显,呈现以区域Ⅰ为中心,区域Ⅱ为中心拓展区,区域Ⅲ和Ⅳ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分异格局;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高度非均衡特征,其空间非均衡程度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出明显的"W"型波浪变化形态,地区间差距仍是导致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形成的主因;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形成机理存在显著分区差异,农地非农化水平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及政策制度环境分别是影响研究区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分异的基础条件、内在动力、中坚力量和外在条件;影响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主导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综合以上结论:由于研究区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特征明显,并受多因素影响,且各因素对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决定作用差异明显,所以开展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研究对于农地非农化管控十分重要。
- 李涛廖和平褚远恒孙海李靖杨伟
- 关键词:农地非农化
- 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源整合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 2018年
- 农地流转是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是疏通农业资源流动和显化农业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以四川广汉市为例,将资源整合视角运用到农地流转的效果评价当中,通过理论分析农地流转带动资源整合的逻辑关系,采用灰色评价法对农业资源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资源禀赋决定资源整合轨迹。内外部资源直接影响着流转主体对资源整合的识取和配用过程。(2)流转模式决定资源整合优势。3种流转模式综合整合效果呈现多元合作型(89.16)>市场主导型(74.82)>传统小农型(59.93),并且整合优势各异,分别在土地资源、资金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上整合优势显著。(3)整合强度决定资源整合效果。二者整体上呈现正相关,资源投入效率越大,整合强度就越大,随之整合效果就会提升。由此可知,不同流转模式的资源整合优势和综合效应表现各异,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 姜申未杨朝现孙小峰
- 关键词:农地流转资源整合农业资源
- 两江新区低丘缓坡土地产业转移适宜性评价研究
-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为高效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科学构建低丘缓坡土地产业转移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研究方法:以GIS技术和实证研究为手段,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研究结果:建...
- 杨伟廖和平
- 关键词:土地资源低丘缓坡产业转移两江新区GIS
- 山地丘陵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被引量:4
- 2021年
- 精准识别土地利用冲突潜在发生区域,制定差异化的冲突协调策略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选取具有典型山地丘陵地貌特征的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基于LUCIS模型构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冲突评价体系,诊断低丘平坝、中丘、高丘、山地地貌区土地利用冲突情况,提出差异化的冲突协调策略。结果表明:江津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区占比为55.22%,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间的冲突。土地利用冲突情况在不同地貌区存在明显差异。低丘平坝、中丘地貌区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复杂多样,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间的冲突最为显著;高丘和山地地貌区土地利用冲突矛盾有所减弱,存在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农业用地间的小范围冲突。基于山地丘陵特性构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冲突评价体系,识别不同地貌区的用地冲突情况,制定协调策略,对化解山地丘陵区用地冲突矛盾,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史宇微杨朝现信桂新杨和平魏朝富
- 关键词:山地丘陵区
- 基于主导功能与整治模式分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根据主导功能调查和整治模式选择结果,划定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调查分区即C型、I型和M型典型样区,以分区特征为依据,对不同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进行选择性提取,通过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评价指标体系,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为486.72hm2、修正潜力为433.11hm2,C型区、I型区和M型区的潜力比重分别为42.79%,50.22%和6.98%,即采用村内整合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区域的整治潜力比重最大,采用迁村并居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区域的评价单元个体整治潜力均值最大.
- 杨伟谢德体李晓华潘卓朱琳
- 关键词: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 基于惩罚型变权的低丘缓坡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被引量:5
- 2016年
- 为了解低丘缓坡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的可行性,缓解城镇扩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选取自然生态适宜度、经济社会适宜度2个维度13项指标,引入惩罚型变权理论,探讨低丘缓坡评价指标的权重修正方法,构建集"基础权重设定"、"权重修正"、"层次分析"等于一体的综合测度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南部经济发达且自然环境基础好,低丘缓坡普遍适宜于开发建设;东北部低丘缓坡分布广泛,因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任务重,开发建设适宜性较差.研究表明,基于惩罚型变权的综合评价方法能有效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更客观.
- 杨俊廖和平庄伟潘卓李涛李涛褚远恒
- 关键词:低丘缓坡两江新区
- 信息不对称的土地违法静态监管博弈模型建立及求解
- 2016年
- 对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土地违法利益相关者行为倾向和矛盾冲突进行解析,探讨土地管理者监管成本、收益、损失和土地使用者收益、损失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求得监管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并针对土地管理者的监管频率和监管范围进一步分析,从而建立土地违法调控机制,以达成土地管理部门的利益均衡目标.
- 张甜廖和平庄伟潘卓
-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违法博弈纳什均衡
- 农地流转收入效应评估与驱动机制辨析被引量:6
- 2019年
- 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农地流转对不同流转行为类型农户家庭收入的作用效果,辨析转出户和转入户收入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流转确实存在农户收入效应,对转出户和转入户家庭人均总收入的增长效应为20.5%和17.3%.2)转出户和转入户家庭收入变化的驱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转出户家庭收入增长依赖农地资产变现机制和劳动分工优化机制,农地资产变现机制占主导地位.转入户家庭收入增长依赖规模报酬递增机制驱动,农地资产变现和劳动分工优化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为促进农地流转收入效应的持续实现,应采取稳定流转租金、引导非农就业、发展农村金融等措施,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促进转出户和转入户利益共享.
- 杨和平信桂新杨朝现
- 关键词:农地流转
- 基于GIS的重庆低丘缓坡土地产业转移适宜度评价被引量:7
- 2015年
- 为了高效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科学构建低丘缓坡土地产业转移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该文以GIS技术和实证研究为手段,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建立了包括3个评价目标共计1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以置信区间为基准的指标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方法,采用了动态权重的方式对评价指标权重予以修正,利用加权平均模型对适宜度进行了测算评价。研究结果可靠、信度较高、方法可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提供了方法借鉴和实践支撑。
- 杨伟廖和平潘卓李晓华李涛李靖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低丘缓坡两江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