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19) 作品数:14 被引量:93 H指数:7 相关作者: 王宁利 李艳涛 耿韶辉 孙兰萍 范肃洁 更多>> 相关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石家庄市第四医院 爱尔眼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石家庄市科技局“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Retcam-3检查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分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采用广域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3)探讨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分级方法。方法对1 021例顺产足月新生儿(2 042眼)出生3 d内进行Retcam-3眼底照相,初次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者分别于3、4、6周后复查眼底。根据视网膜出血位置和黄斑出血程度对视网膜出血进行分级,提出Retcam-3检查视网膜出血的分级标准,分析视网膜出血与第二产程的关系。结果 1 021例新生儿中,165例(17.14%)发生视网膜出血。其中,Ⅰ级出血155例,占16.16%;Ⅱ级出血9例,占0.88%;Ⅲ级出血1例,占0.01%。无视网膜出血新生儿的第二产程时间为(49.81±5.3)min,视网膜出血患儿的第二产程时间为(51.13±6.12)min,视网膜出血患儿第二产程时间较无出血患儿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9,P=0.005)。结论根据Retcam-3检查将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分为三级:Ⅰ级为浅层视网膜出血不包括黄斑部,3周内吸收;Ⅱ级为浅层视网膜出血包括黄斑部,6周内吸收;Ⅲ级为浓厚视网膜前出血遮盖黄斑部,吸收时间超过6周。第二产程延长是导致视网膜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 王雅丛 耿韶辉 李艳涛 王玉芳 张红 张婷婷 张佳佳 张炜关键词:足月新生儿 视网膜出血 黄斑出血 周边前房深度扫描分析仪的可重复性及一致性研究——邯郸眼病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 如何早期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或对其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防治PACG的瓶颈问题.目前常用的评价前房深度(ACD)及房角形态的方法均有其不足.周边前房深度扫描分析仪(SPAC)能够测量ACD和评估房角关闭的危险性,具有操作简便、客观、非侵入性等特点. 目的 探讨SPAC测量前房相关指标及对可关闭房角判断的可重复性和不同测量者间的一致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3年2月在邯郸眼病研究5年随访调查中纳入年龄≥35岁、前房较浅、房角较窄者(改良的van Herick分级≤3且房角镜检查Shaffer分级≤2)30例30眼作为浅前房组,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ACD正常的成年人(改良的van Herick分级≥4)30人3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受检者接受视力、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等常规眼科检查后,由两位测量者A和B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分别对每位受检者任一眼别连续进行3次SPAC测量,得到ACD、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半径(CRC)和可关闭房角的判断情况(以SPAC数字分级≤5和/或定性分级为S、P为标准)等指标.ACD、CCT和CRC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用重复性限(RL)值进行评价,测量者间一致性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评价,两位测量者间对可关闭房角判断的一致性采用Kappa值进行评价. 结果 测量者A对正常对照组和浅前房组测得的ACD、CCT和CRC的RL分别为0.36% ~3.29%和0.90% ~4.72%,测量者B对正常对照组和浅前房组测得的ACD、CCT和CRC的RL分别为0.38% ~2.55%和0.51% ~3.42%.两位测量者对正常对照组测得的ACD、CCT和CRC的ICC分别为0.966、0.859和0.989,对浅前房组测得的ACD、CCT和CRC的ICC分别为0.915、0.905和0.971;对可关闭房角判断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1.000和0.520. 结论 SPAC测量作为评价正常者和浅前房者ACD、CCT和CRC均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测量者间一致性;� 张烨 李思珍 王宁利关键词:可重复性 一致性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新生儿10000例Retcam Ⅲ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广角数字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Ⅲ在新生儿期眼底检查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 0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顺产6 822例,助产96例(包括胎头吸引助产69例和产钳助产27例),剖宫产3 082例。采用RetcamⅢ进行眼部检查。结果 1 864例(3 644眼)存在各种眼病:视网膜出血1 798例(3 416眼),其中自然顺产1 655例(24.3%)、胎头吸引助产30例(43.5%)、产钳助产14例(52%)和剖宫产99例(3.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51例(102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8例(16眼);青光眼原因待查患儿1例(2眼);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1眼);牵牛花综合征2例(2眼);先天性脉络膜缺损2例(2眼);先天性视乳头小凹1例(1眼)。结论应用RetcamⅢ筛查新生儿眼底有助于早期诊治新生儿眼病,眼科和新生儿科临床医师应该高度重视新生儿眼病筛查。 王雅从 耿韶辉 李艳涛 王玉芳 张红 张婷婷 张佳佳 张炜关键词:眼病筛查 新生儿 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联合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年效果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评价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初步效果。设计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行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6例(16眼)。方法患者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mg治疗后5~10天接受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术后1、2、3天,1、2、3周,1、3、6、12个月随访。不用药物情况下眼压在21mmHg以下为完全成功,辅助用降眼压药物下眼压在21mmHg以下为条件成功。主要指标眼压、降眼压药物种类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平均眼压(44.6±17.8)mmHg;术后1、3、6、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2.6±3.5)、(13.8±7.5)、(17.5±6.5)、(22.6±9.5)mmHg。术前应用抗青光眼药物(3.2±1.4)种;术后12个月应用(0.6±0.2)种。术后12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81.3%,条件成功率87.5%。术后浅前房3眼,脉络膜脱离2眼,前房积血2眼,眼压失控(〉30mmHg)2眼。结论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联合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可作为此类患者的选择性手术治疗方式。 王怀洲 洪洁 赵博文 桑景荭 王宁利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及其联合周边虹膜成形术对粘连性房角关闭的疗效对比:5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比较单纯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与LPI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存在粘连性房角关闭的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术后5年周边虹膜前粘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PAS)的变化情况。设计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医院眼科连续收治的存在PAS的PAC和PACG患者159例。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LPI术后3天内加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照组仅行LPI。术前、术后3天、1年及5年进行静态及动态前房角镜检查。PAS定义为虹膜与前房角外壁的粘连&ge;0.5个钟点。每例患者仅1眼入组。主要指标 PAS范围。结果 159例患者中术后1年及5年的随访率分别为79.25%(126/159)及57.86%(92/159)。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1年及5年的PAS范围分别为5.00(3.00~9.25)及4.5(1.50~8.00)个钟点(Z=-1.3,P=0.19)、3.00(0.50~5.00)及2.00(1.50~8.00)个钟点(Z=-3.08,P〈0.001)、2.50(0.75~6.00)及2.00(0.00~5.00)个钟点(Z=-0.72,P=0.47)、3.5(1.0~8.0)及3.0(0.00~5.25)个钟点(Z=-1.54,P=0.12)。两组之间PAS范围在术后3天有显著差异,而术后1年及5年差异并不显著。术后5年,试验组及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29(0.14~0.82)、0.16(0.02~0.36)(Z=-2.70,P=0.007),眼压控制率、视野MD值、杯盘比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5年与术前相比,试验组PAS范围、眼压、BCVA、MD值均有明显下降,而杯盘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PAS范围、眼压、MD值均有明显下降,杯盘比及BCVA无明显变化。结论 LPI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存在PAS的PAC或PACG患者,术后PAS仍进展;术后5年时,PAS范围与接受单纯LPI的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从长远看,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 郭春雨 李思珍 蔡啸谷 郭黎霞 范肃洁 崔宏宇 张志宏 张青 孙兰萍 孙霞 梁远波 王宁利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探究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7月在本院出生后15 d内接受Ret CamⅢ眼底检查的1 017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观察性别、胎次、出生体重、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分娩方式、脐带绕颈、脐带扭转及新生儿全身情况。将受检新生儿分为视网膜出血组和对照组,分析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1 017例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病率为19.6%。视网膜出血组顺产、器械助产、脐带绕颈(NC)和脐带扭转(UCT)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9%∶66%)、(4.5%∶2.7%)、(29.1%∶20.2%)和(13.06%∶5.62%);剖宫产的构成比则低于对照组(22.6%∶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顺产、器械助产、NC和UCT是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涉及顺产、器械助产、NC和UCT等多方面,应引起相关临床医师的重视。(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6,16:255-257) 耿韶辉 王雅从 张静 李艳涛 张佳佳 张炜关键词:脐带绕颈 脐带扭转 足月新生儿 视网膜出血 急性发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构成比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调查急性发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急性发作(简称"慢闭急发")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发作眼(简称"急闭发作")的比率,了解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解剖结构和治疗效果的差异。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确诊急性发作期的PACG患者159例(159眼)。方法入选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接受初步检查后立即给予降眼压药物或激光虹膜周边成形术治疗。角膜恢复透明后行眼压、眼底、垂直杯盘比(VCDR)、视野、A超、UBM、房角镜、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VCDR≥0.6者为慢闭急发,VCDR<0.6者为急闭发作。眼压控制后所有病例均接受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PI)治疗。随访1年。治疗后眼压≤21 mm Hg者为眼压控制,随访观察;>21 mm Hg为眼压失控,先联合降眼压药物治疗,无效则行小梁切除术治疗。主要指标VCDR、眼压、发作持续时间(AD)、虹膜前粘连(PAS)范围、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眼轴(AL)、眼压控制率等。结果所有病例(AD≤720 h)中VCDR≥0.6者占15%。AD≤168 h病例中VCDR≥0.6者占11.2%。随着AD延长VCDR≥0.6比率上升。AD≤168 h的病例中,对慢闭急发与急闭发作比较:AD分别为15(10,52)h、23(12,72)h(P=0.508);慢闭急发的PAS范围8.0(3.0,11.5)钟点,显著高于急闭发作2.0(0.0,6.0)钟点(P=0.004);ACD和LT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慢闭急发的AL(22.31±0.72 mm)大于急闭发作者(21.73±0.98 mm)(P=0.004)。急性发作期治疗中两组眼压相近。LPI术后完成1年随访的病例为73.6%(92/125)。LPI眼压控制率:慢闭急发55.6%(5/9)低于急闭发作的79.5%(66/83)(P=0.104)。结论急性发作PACG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仅占十分之一。慢闭急发者比急闭发作者具有更大范围的PAS、更长的眼轴。慢闭急发LPI的治疗效果劣于急闭发作。 李思珍 梁远波 王宁利 孙霞 范肃洁 孙兰萍 刘文茹 SUCIJANTI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发作 脐带绕颈与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究脐带绕颈(NC)与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出血(RH)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2-11月在本院出生后5d内接受RetCamⅢ眼底检查的1 489例足月新生儿资料,除外全身系统性疾病和其他眼部疾病。将受检新生儿分为NC组和对照组,分析NC与新生儿RH的关系。结果 1489例受检新生儿共有RH251(16.9%)例。NC组RH的发病率为21.3%,其中绕颈1周RH的发病率为23.7%,绕颈2周RH的发病率为25.6%,绕颈3周及以上RH的发病率为5.3%;对照组RH的发病率为15.2%。NC组RH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是新生儿RH的危险因素,应该引起相关临床医师的重视。 耿韶辉 王雅从 张静 李艳涛 张红 张婷婷关键词:脐带绕颈 足月新生儿 视网膜出血 小梁消融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小梁消融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及安全性。设计前瞻性非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1例(12眼)、先天性青光眼1例(1眼)、发育性青光眼2例(2眼)。方法用小梁切开器(Trabectome,NeoMedixCorp.)在手术显微镜下1.7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在前房角镜辅助下消融小梁网120度。其中2例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随访3周一12个月。用或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眼压下降≥20%且无二次手术定义为手术成功。主要指标眼压、降眼压药物应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3个月者为53.3%,1年为20.0%。所有15眼术前平均眼压(27.57±9.46)mmHg,用药数量(2.27±0.88)种。术后平均眼压(20.07±7.86)mmHg,平均下降17.3%,平均用药数量(1.15±1.04)种。7眼(46.7%)最后一次随访时手术成功。所有眼手柄撤出眼球变软时发生血液反流至前房的现象;术后1日10眼(67.7%)前房出血,3眼因出血视力下降(对数视力表〉2行),前房出血吸收时间(5.4±3.1)天,视力均恢复至术前。4眼(26.7%)房角镜检查显示在电消融切除区域内局部房角粘连。结论本小样本量的中国人短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小梁消融术可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降低眼压方法。 王怀洲 石砚 洪洁 赵博文 王宁利关键词:开角型青光眼 外科学 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效果一年随访 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评估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0-2012年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4例(17眼)。方法患者接受Schlemm管成形术。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主要指标眼压、降眼压药物应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1.95±6.99)mmHg,平均应用(2.06±0.97)种药物。术后1、3、6、12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5.06±2.73)mmHg、(15.34±2.53)mmHg、(15.30±2.89)mmHg、(15.23±2.64)mmHg,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12个月平均应用(0.59±1.12)种药物,明显少于术前(P=0.001)。12眼(79.60%)出现术中及术后轻度并发症,包括前房积血10眼,角膜层间出血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术后浅前房1眼。结论 Schlemm管成形术对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眼压手术方式。(眼科,2014,23:22-25,36) 王怀洲 曹奕雯 赵博文 洪洁 付晶 王宁利关键词:开角型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