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212131)
- 作品数:8 被引量:105H指数:6
- 相关作者:王景雪安宝燕李祥张宪省李加瑞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Waxy基因的RNA沉默使转基因小麦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英文)被引量:58
- 2005年
- 通过RNAi策略转化小麦,以降低小麦种子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小麦中直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是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starchsynthaseI,GBSSI,即WAXY蛋白),通过RTPCR方法从小麦种子中分离出Waxy基因。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在基因组中存在3个Waxy基因。Northern杂交分析显示出在授粉后的小麦种子中检测到WaxymRNA。利用RNA沉默策略,将Waxy编码区683bp的正向和反向片段以及150bp内含子,连接于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中玉米ubi1启动子下游。以扬麦10号授粉后15d的幼胚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转化。通过PCR、RTPCR和叶片离体褪绿实验鉴定出4株转基因植株。小麦胚乳I2KI染色和直链淀粉含量测定表明这4株转基因植株直链淀粉含量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表明Waxy基因的RNA沉默使转基因小麦种子直链淀粉的含量下降。
- 李加瑞赵伟李全梓叶兴国安宝燕李祥张宪省
- 关键词:小麦WAXYRNA干涉直链淀粉
- 转基因抗矮花叶病玉米的遗传、表达及抗病性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研究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中遗传表达的稳定性,以及目的基因表达与抗病性的关系,最终得到转基因纯合株系。方法:以采用花粉介导法将RDV运动蛋白缺陷型(RDV MP-)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478的转基因种子(T0)作为试验材料,对其或其后代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含量测定、农艺性状筛选,以及田间接种病毒的抗病鉴定。结果: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从T0种子获得了11株疑似转化植株;对T1、T2、T3代转基因植株的PCR分析证实目的基因已导入玉米植株,并显示随着转化植株世代交替,目的基因可稳定遗传给下一代,且目的基因在待测材料中的检出比例也随着代数的增加而提高;目的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结果为1.83~11.57 ng/mg叶片鲜重之间;田间接种玉米矮花叶病病毒试验结果证明转化植株比对照植株的抗矮花叶病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个别株系在T1代的发病率就为0,T1、T2、T3代转化植株的抗病性逐代提高,比临近对照的抗病性提高2~5级;目的基因表达量与植株(系)的抗病性显著相关,r=0.923,P<0.01;入选纯合系的农艺性状也有较大变化,穗粒数比对照系增加约5%。结论:通过以上方法,可以筛选到转基因抗病玉米纯合株系。
- 杜建中孙毅王景雪郝曜山雷海英
- 关键词:矮花叶病玉米转基因
- 转基因玉米株系纯合系选育及其农艺性状表现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以携带水稻矮缩病毒(RDV)运动蛋白缺陷型(MP-)基因的转基因玉米种子T0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分析、抗病鉴定及农艺性状筛选得到转基因纯合株系。方法:首先对转化种子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其后对各代转基因材料进行PCR检测、农艺性状调查和抗病鉴定。结果:从645粒T0转化种子得到抗潮霉素植株246株,即T1转基因植株。T1、T2、T3、T4代材料的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6.9%、83.9%、94.6%和99.8%,证明RDVMP-基因已被导入玉米自交系中,且目的基因可以稳定遗传到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田间人工接种抗病鉴定结果表明,经过连续筛选,转基因后代植株(系)的抗病性不断提高,T1、T2、T3和T4代中的高抗病材料分别占总材料数的8.9%、31.5%、70.7%和100%;所选纯合系连续2年的发病率均为0,抗病性比相应对照株系提高4级。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的株高比对照株系高15.0~33.4cm,穗位高提高13.4~20.2cm,;穗长增加2.0~3.8cm,穗粒数增加10.2~22.8粒。结论:根据分子检测、田间抗病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结果,选育到96C0502、96C0507和96C0513等抗矮花叶病转基因玉米纯合株系。
- 杜建中孙毅段永红郝曜山贺健
- 关键词:玉米转基因矮花叶病毒
- 转基因玉米中目的基因的遗传表达及其抗病性研究被引量:12
- 2007年
- 采用花粉介导方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潮霉素基因导入玉米(Zen mays L.)自交系‘海92-1’中,以筛选抗玉米丝黑穗病的转基因品种。对转化植株及其后代植株的PCR、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转化植株并整合到其基因组中,且能够稳定遗传。ELISA分析证明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可高效表达,表达产物量在9.8~16.3ng·g^-1鲜叶左右。统计分析显示,目的基因产物表达水平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5,P〈0.01)。接种病毒鉴定结果揭示转基因株系的抗病性比对照提高3~4级。结合农艺性状筛选,选育到401、403这2个抗丝黑穗病且其它农艺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纯合株系。
- 杜建中孙毅王景雪郝曜山程林梅
- 关键词:玉米几丁质酶基因转基因丝黑穗病
- 抗玉米丝黑穗病转基因株系的分子检测及抗病株系选育被引量:13
- 2006年
- 采用花粉介导方法将质粒pGLII-RC-1导入玉米自交系海92—1中,获得了Tn种子128粒,种子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抗潮霉素植株16株。对抗性植株分离的统计分析表明,多数情况下几丁质酶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导入转基因植株,后代分离比约为3:1。抗性苗移栽到大田后,5—6叶期取样进行PCR扩增、PCR Southem blot杂交分析,对T1的分析结果表明,几丁质酶基因已导入转基因植物细胞中。对T2,L植株的检测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基因组中并可随植株世代稳定遗传。田间抗病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及后代的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明显比对照降低。根据分子检测及田间抗病鉴定结果,得到GH05024,GH050282个抗丝黑穗病的纯合转基因株系。
- 杜建中孙毅郝曜山刘俊玲
- 关键词:玉米几丁质酶基因转基因丝黑穗病选育
- 外源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对转基因玉米种子中蛋白质组分的影响被引量:7
- 2004年
- 分析了将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导入玉米后,转基因玉米种子中水溶蛋白、盐溶蛋白、醇溶蛋白和碱溶蛋白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醇溶蛋白和盐溶蛋白总量发生了增加,水溶蛋白总量保持稳定,而碱溶蛋白量有所下降。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外源高赖氨酸蛋白的表达量与转基因种子中赖氨酸含量呈正相关性。推测外源高赖氨酸蛋白的表达及富含赖氨酸的水溶蛋白和盐溶蛋白组成的改变是转基因玉米种子中赖氨酸提高的主要原因;转基因玉米种子蛋白质可能是外源基因通过非直接的方式导致的结果。
- 张革平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赵倩
- 关键词:高赖氨酸外源转基因玉米盐溶蛋白蛋白质组分醇溶蛋白
- 转基因抗丝黑穗病玉米的遗传、表达及选育研究被引量:13
- 2007年
- 本研究以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海92-1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对其T0代种子进行了潮霉素抗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T1代的分离比分别为3:1和15:1(表1)。这证实大多数转基因植株中几丁质酶基因是以单拷贝、单位点整合到植株的基因组中,个别转基因植株中是以单拷贝、多位点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的。农艺性状调查分析,转基因株系的株高和穗位高都高于对照植株,单株结穗数基本不变,而转基因植株的穗长值和穗粒数值均比对照植株大,穗长增加4~7cm,穗粒数增加1%~7%。对T1,T2,T3代株系的PCR检测结果说明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可稳定遗传。田间抗病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的发病率比当代对照株系明显减少2~4级,选育得到的纯合系06006和06012的发病率为0,表现出高抗病性。
- 杜建中孙毅王景雪郝曜山刘龙龙李润开
-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转基因选育
- 转水稻粗缩病毒运动蛋白缺陷型基因玉米的二重PCR检测被引量:1
- 2008年
- 以外源基因(RDV MP-)和玉米内源基因Zein作为PCR扩增对象,旨在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的二重PCR检测技术。转外源基因(RDV MP-)材料的常规PCR检测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材料中可稳定遗传;对常规PCR检测的阴性结果材料进行二重PCR检测,扩增结果除进一步证实常规PCR检测的阴性结果结论外,还证明提取的植物总DNA质量符合试验要求,进而从二重PCR检测结果还得出常规PCR检测的阴性结果出错率为1.4%。此方法简单,实用,结果可靠,可适用于转基因植物及产品的检测。
- 杜建中孙毅郝曜山贺健
- 关键词:玉米假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