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8A020100011)

作品数:12 被引量:298H指数:8
相关作者:王建武李志贤杨文亭舒磊杜清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农业
  • 4篇甘蔗
  • 3篇循环经济
  • 3篇生态
  • 2篇氮素
  • 2篇生态农业
  • 2篇农业循环
  • 2篇农业循环经济
  • 2篇间作
  • 2篇大豆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吸收效率
  • 1篇稻草还田
  • 1篇地上部
  • 1篇性状
  • 1篇循环农业
  • 1篇循环农业发展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利用
  • 1篇养分利用率

机构

  • 1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王建武
  • 7篇李志贤
  • 6篇杨文亭
  • 4篇杜清
  • 4篇舒磊
  • 3篇徐华勤
  • 3篇冯远娇
  • 3篇骆世明
  • 3篇章家恩
  • 3篇秦钟
  • 2篇叶延琼
  • 2篇刘丽玲
  • 1篇黄农荣
  • 1篇舒迎花
  • 1篇蔡昆争
  • 1篇赵本良
  • 1篇钟旭华
  • 1篇田卡
  • 1篇罗瑛琳
  • 1篇郑棉海

传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生态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蔗-大豆间作和施氮对作物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2009~2011年连续三年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模式(1:1,1:2)和施氮(300kg·hm-2,525kg·hm-2)对甘蔗和大豆地上部干物质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研...
杨文亭李志贤章莹王建武
关键词:干物质产量氮素吸收效率
文献传递
甘蔗间作种植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0年
本文综述了甘蔗间作种植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甘蔗间作研究的重点方向。合理的甘蔗间作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光能利用率,使作物耗地和养地很好地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针对目前甘蔗间作系统间作优势机理研究的空白,提出今后应加强甘蔗间作系统中养分吸收利用的机理研究,加强营养元素在间作系统中的转移特征及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相关研究。
李志贤冯远娇杨文亭王建武
关键词:甘蔗间作生态效应
水稻化肥减量化栽培技术规范被引量:6
2010年
从品种选择、育秧、施肥、水分管理、稻草还田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水稻化肥减量化栽培技术操作规范,可在珠江三角洲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也可供其他稻区参考。
钟旭华梁向明黄农荣田卡麦燕霞梁笑英
关键词:水稻稻草还田
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DEA分析与有效性评价被引量:33
2010年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超效率DEA(Super-efficienc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E-DEA)模型对2004、2005年广东21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应用DEA模型(C2R和BC2)对于非DEA有效城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非有效向有效转化和调整的方向与建议。结果表明,两年间全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均超效率值均在2.0以上,平均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分别为0.967 0、0.974 8和0.991 0。2005年中有11个地市的效率值都呈现上升趋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整体状况良好。5个非DEA有效的地市中,技术有效而规模无效率的地市只有汕尾,该地区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状态。惠州、清远、梅州和江门地区均表现为技术、规模无效。其中梅州的技术效率最低,规模报酬显示出下降趋势。非DEA有效地市可对相对无效的投入、产出作适当调整,即缩减过多的投入或增加不足的产出,以改善和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
秦钟王建武章家恩骆世明徐华勤赵本良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DEA模型
生态农业模式标准体系构建探析被引量:4
2011年
为进一步开展中国生态农业标准化工作,充分利用形式种类众多的生态农业模式资源,笔者从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和分类入手,系统分析学者们从各自角度提出的关于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总结其不同概念的共通之处以及不同分类方法的适用性,提出了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便于模式推广应用、明确模式各组分间的联系、重视配套的技术标准的体系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模式分类层、模块层、重点技术层与标准层4个层次、以模式的配套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模式标准体系;并以广东省特色间作模式——甜玉米与大豆间作为例,说明了生态农业模式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确立了该模式标准体系的框架及其核心内容。
杜清王建武李志贤
关键词:生态农业模式甜玉米大豆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根据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生态效率的内涵, 在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中所建立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了度量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生态效率指标, 并分析了1990-2007年间广东省经济增长及生态效率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广东省GDP在18年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自然输入要素的生态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 尤其是用水产出率和建设用地产出率, 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1.29%和17.28%, 但均低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人类环境影响方程(IPAT)衍生公式预测结果显示, 如果维持目前经济增长模式, 到2015年广东省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但同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将逐年上升, 生态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
秦钟王建武章家恩骆世明徐华勤叶延琼
关键词:生态效率生态环境压力劳动生产率循环经济
广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被引量:3
2009年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构建立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1990-2005年间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增强趋势,综合评价指数在1-1.7范围内变动;经济与社会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平均发展水平高于1990年,且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资源减量投入评价指数变化不稳定,平均发展水平略低于1990年;资源环境安全发展呈现逐年缓慢降低的趋势。障碍度分析表明,资源循环利用对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最大,但障碍度大小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的障碍度随着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的障碍度自2001年后有较为明显的增幅。
秦钟王建武章家恩骆世明徐华勤叶延琼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甘蔗—大豆间作对大豆鲜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为探讨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鲜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2种施氮水平(常规施氮(525kg·hm-2)和减量施氮(300kg·hm-2))和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甘蔗-大豆(1∶2)、单作大豆)。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1∶2)模式下,2009年减量施氮水平的大豆鲜荚产量较常规施氮水平提高了33%,2010和2011年不同施氮水平间均无显著差异;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的单株鲜荚重、多粒荚数和百粒鲜重无显著影响;大豆单株鲜荚重与多粒荚数在不同种植模式下均呈显著相关(P<0.05),在常规施氮间作模式下与大豆单株荚数呈显著相关(P<0.05)。甘蔗-大豆间作没有降低大豆的单株鲜荚产量,也没有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生负面影响,从增产增收、提高土地生产力来考虑,减量施氮模式下甘蔗-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杨文亭李志贤冯远娇舒磊王建武
关键词:鲜荚产量农艺性状
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植株及土壤氮素的影响被引量:22
2011年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甘蔗//大豆1∶1、1∶2间作模式和施氮(300 kg/hm2,525 kg/hm2)水平对甘蔗鲜重产量、甘蔗单株氮含量、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以及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量施氮(300 kg/hm2)水平下,间作甘蔗鲜重产量较单作显著下降,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大豆产量为1.52和3.25 t/hm2。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蔗鲜重无显著影响,施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甘蔗单株氮吸收量、甘蔗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均无显著影响。土壤氮素随甘蔗大豆的不同生长时期而变化,在甘蔗分蘖末期(大豆收获期)达到最低值,此时期减量施氮水平下甘蔗//大豆间作模式(1∶1)土壤硝态氮显著高于单作。综合以上结果,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考虑,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减量施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杨文亭李志贤舒磊王建武
关键词: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量氮
中国生态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被引量:2
2010年
实施生态农业标准化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标准化工作已全面展开。该文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标准的研究以及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实践三方面系统综述了我国生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生态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推进我国生态农业标准化的进程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中国生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杜清冯远娇王建武
关键词:生态农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