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0HASTIT034)

作品数:5 被引量:136H指数:5
相关作者:叶优良黄玉芳朱云集王玲敏马迎辉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4篇氮素
  • 3篇冬小麦
  • 3篇干物质
  • 2篇氮素吸收
  • 2篇施氮
  • 2篇硝态氮
  • 1篇氮肥
  • 1篇氮肥运筹
  • 1篇氮素变化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率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氮素效率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实时管理
  • 1篇土壤
  • 1篇转运
  • 1篇小麦产量
  • 1篇小麦干物质

机构

  • 5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叶优良
  • 4篇黄玉芳
  • 3篇朱云集
  • 3篇马迎辉
  • 3篇王玲敏
  • 2篇李欢欢
  • 1篇王桂良
  • 1篇刘春生
  • 1篇宋海燕
  • 1篇曲日涛
  • 1篇崔振岭
  • 1篇白红波

传媒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施氮对小麦干物质累积和转运的影响被引量:40
2012年
为给高产小麦氮素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河南温县和兰考典型高产区为试验地点,连续两年在0、90、180、270、360kg.hm-2氮水平下,研究了施氮对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累积、分配、转运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越冬到收获,小麦干物质累积逐步增加,但两个品种小麦干物质累积都在拔节后差异明显,以拔节-开花增幅最大,其次是开花-收获。施氮使小麦干物质累积、转运和产量均增加,其中豫麦49-198干物质累积量和转运量、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产量都以施氮270kg.hm-2较高,而兰考矮早八则都以施氮180kg.hm-2较高。氮肥用量与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累积和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之间的关系均可用一元二次曲线拟合,豫麦49-198在开花期不同器官最大干物质的施氮量都高于兰考矮早八,但两个品种最大籽粒产量的施氮量接近。开花期豫麦49-198茎鞘干物质比例低于兰考矮早八,穗轴干物质比例高于兰考矮早八;成熟期豫麦49-198叶片、茎鞘、穗轴干物质分配比例低于兰考矮早八,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兰考矮早八;豫麦49-198花前干物质累积比例、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都低于兰考矮早八。
叶优良王玲敏黄玉芳马迎辉李欢欢朱云集
关键词:小麦施氮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为给小麦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1年在典型高产区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240 kg/hm2条件下,小麦产量均以T4(基肥∶返青∶拔节∶孕穗肥为1∶0∶1∶1)处理最高,分别达到8 433.3,8 866.3 kg/hm2,比T7处理(氮肥全部基施)增加10.6%和4.61%,比生产中推荐使用的T1处理(基肥∶拔节肥为1∶1)增加5.97%和2.90%。从小麦干物质累积来看,T4处理最大增长速率和持续时间不是最高,但花后的转运量及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从肥料利用率来看,T4处理的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也都高于其他处理。同时,T4处理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占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干物质累积转运等因素,该地区氮肥的施用模式应该是基肥∶返青∶拔节∶孕穗肥为1∶0∶1∶1。
马迎辉王玲敏黄玉芳叶优良白红波吕庆丰
关键词:氮肥运筹氮素效率小麦
施氮对高产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5
2010年
选用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以河南温县和兰考为试验地点,在0、90、180、270、360Nkg.hm-2水平下,通过田间试验对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小麦都是从出苗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到拔节期达到最大,然后开始下降.在不同施氮水平和试验点间,豫麦49-198在越冬期和返青期群体数量没有显著差异,拔节以后不同氮水平间群体数量差异显著;而兰考矮早八在所有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间群体数量都没有显著差异.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增加,但过量施氮则使小麦产量下降,豫麦49-198以270N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在温县和兰考点分别为9523和9867kg.hm-2,兰考矮早八以180N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在温县和兰考点分别为9258和9832kg.hm-2.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素表观损失增加,豫麦49-198在温县和兰考点的氮素表观损失分别占氮肥用量的32.56%~51.84%和-16.70%~42.60%,兰考矮早八则分别占氮肥用量的18.58%~52.94%和-11.50%~45.80%.在本研究条件下,兼顾产量和环境效应,0~9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不应超过120~140kg.hm-2,小麦氮用量不能超过180kg.hm-2.
叶优良王桂良朱云集李欢欢黄玉芳
关键词:高产小麦硝态氮
氮素实时管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4
2010年
为实现氮素效率和小麦产量的协同提高,以山东省泰安市和兖州市为试验地点,连续2年在4个田块上进行了基于土壤硝态氮测试的氮素实时管理试验。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氮处理提高产量0.87%~10.44%,平均5.82%;而氮肥用量减少38.61%~53.29%,平均46.70%;氮素吸收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率分别增加36.67%~85.69%、58.49%~267.69%和34.16%~410.58%;氮肥偏生产力升高74.23%~124.87%;产/投比提高78.50%~112.09%。说明应用土壤硝态氮测试进行小麦氮肥实时实地管理达到了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叶优良黄玉芳刘春生曲日涛宋海燕崔振岭
关键词:小麦硝态氮氮素利用率
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为给小麦栽培管理提供指导,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温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栽培(T1)、优化管理1(T2)、高产栽培管理(T3)、优化管理2(T4)4种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氮素吸收、分配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通过基肥和拔节期追肥2次施肥,提高了干物质快速增长的时间和速率,增加了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和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穗粒数和粒重,从而达到产量和效率的提高;与T3相比,T4减少了氮磷钾用量,通过提高花后叶片中氮素的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来增加粒重,在不降低产量的同时提高了养分效率。T3、T4模式与T1、T2模式相比,提高了干物质快速增长的时间和速率以及花后小麦茎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在本试验条件下,T2模式是目前生产情况下值得推广的优化栽培模式,T4模式是在产量进一步提高,达到高产条件下兼顾高产高效的最优栽培管理模式。
马迎辉王玲敏叶优良朱云集
关键词:冬小麦干物质氮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