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30964)

作品数:25 被引量:199H指数:9
相关作者:刘健蓝先洪李日辉密蓓蓓陈斌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沉积物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晚更新世
  • 4篇更新世
  • 4篇海洋地质
  • 4篇表层沉积物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晚更新世以来
  • 3篇稀土
  • 3篇稀土元素
  • 3篇现代黄河三角...
  • 2篇地层
  • 2篇第四纪
  • 2篇多道
  • 2篇多道地震
  • 2篇输运
  • 2篇粒度特征
  • 2篇陆架

机构

  • 15篇青岛海洋地质...
  • 11篇国土资源部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临沂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江苏省有色金...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作者

  • 9篇刘健
  • 7篇蓝先洪
  • 4篇李日辉
  • 4篇秦亚超
  • 4篇高飞
  • 4篇陈斌
  • 4篇陈晓辉
  • 4篇密蓓蓓
  • 4篇王中波
  • 3篇褚宏宪
  • 3篇仇建东
  • 3篇孙军
  • 2篇杨慧良
  • 2篇顾兆峰
  • 2篇梅西
  • 2篇黄龙
  • 2篇张军强
  • 2篇李攀峰
  • 2篇梅赛
  • 2篇徐扬

传媒

  • 5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Journa...
  • 3篇海洋地质前沿
  • 2篇海洋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地质通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季浙江沿岸陆架区泥沙输运机制被引量:7
2017年
基于2014年夏季浙江沿岸陆架区的水文、泥沙、底质沉积物等实测资料,运用物质通量分析方法和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法,探讨了泥沙的输运通量、输运方向、动力机制及净输运趋势。夏季,近岸含沙量规律性较强,由西至东逐渐降低,由南至北逐渐升高,且与潮流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潮周期变化特征。研究区净悬沙通量自岸向外海迅速变小,悬沙输运中平流输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垂向净环流对悬沙输运的影响,近岸海域表现为向海输沙,30m以深海域表现为东北向输沙,同时台湾暖流的屏障作用也影响了悬沙向海扩散。粒径趋势分析显示浙江沿岸陆架表层沉积物的长期输运机制为由东北向西南输运,在流系以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下,中部海域出现粒径趋势较弱的沉积中心。而在夏季,悬浮泥沙主要为平行岸线向东北输运,估算每天进入研究海域的净悬浮泥沙约为1.9×106 t。
陈斌高飞刘健
关键词:泥沙输运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区海洋地质调查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1年
通过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侧扫声呐、表层地质取样、地质钻探等调查手段,查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区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及分布、地层结构、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地应力等基础地质特征,归纳总结海底浅表层地质灾害、第四纪地层格架与古环境演化、阐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区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主要进展成果。渤海海峡活动断裂较为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壳稳定性评价属于不稳定区域,东侧北黄海盆地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好,西部渤海盆地区域和海峡区南部区域稳定性较差。渤海海峡最新调查成果为跨海通道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为国家重大涉海工程提供防灾减灾服务,为渤海地区古气候与环境演变提供新的认识。
陆凯褚宏宪孙军孙军赵铁虎李攀峰梅赛赵铁虎方中华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层结构地壳稳定性
渤海西缘YRD-1101孔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变迁被引量:9
2020年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孔上部岩心开展粒度分析,并结合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MIS5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1)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河流与海相交替沉积,其中MIS5c阶段海侵水动力环境中等,MIS3期海侵水动力环境较弱,MIS2期河流沉积水动力较强;(2)全新世滨、浅海沉积环境,动力环境整体较强,相对比较稳定;(3)1855年至今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沉积,水动力强度较弱到中等。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此外,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对海侵强度也有显著影响。
岳保静刘金庆刘健刘健张军强
关键词:沉积环境现代黄河三角洲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zardous Ge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Marine Coastal and Offshore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East China Sea
2018年
Newly acquired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7069 km in length) in the coastal and offshore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East China Sea, China, have revealed eight marine hazardous geological features: shallow gas, sand ridges, erosion ditches, scarps, irregular bedrock features, underwater shoals, buried paleo-channels, and submarine deltas. Based on the seismic profiles, we have constructed a marine geological map of these hazardous features. Shallow gas accumulations are common and occur mainly in two separate nearshore regions that cover 4613 and 3382 km^2 respectively. There are also scattered shallow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offshore area,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paleo-channels that occur mainly in the middle of the study area. Sand ridges, erosion ditches, scarps, and irregular bedrock features are found mainly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in association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the sand ridges have a linear form and trend NW–SE, representing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inear sand ridg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maximum slope gradient is 1?, which suggests that this area is prone to landslides. These hazardous marine geological features are important to marine and engineering activities in this region.
QIU JiandongLIU JianYUE NanaWANG ShuangMAI Duc Dong
关键词:MARINEGEOLOGICALSHALLOWCOASTALOFFSHORE
渤海东部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被引量:6
2016年
对渤海东部DLC70-1孔1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测定,结合有孔虫丰度和粒度参数研究,探讨了该孔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晚第四纪环境变化关系。DLC70-1孔沉积物物源分析表明,该孔沉积物物质来源比较稳定,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渤海东部DLC70—1孔REE的分布特征与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约100kaBP以前,研究区发育浅海环境,∑REE含量较高,且HREE相对富集。100~75kaBP期间,2REE含量受沉积物粒度的影响,明显低于前一阶段,LREE相对富集,稀土元素分布表现为河口半咸水环境特征。75~60kaBP期间,研究区发育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REE含量达到高值。60-35kaBP期间为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中间冰阶(暖期)沉积,研究区发育滨海沉积环境,其∑REE含量总体较低,并显示LREE相对富集;随着水体深度和盐度条件发生多次波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也表现出小幅度变化。35~30kaBP期间,研究区发育滨岸和滨海沉积环境,其∑REE含量总体较高。30~10kaBP期间,研究区表现为河流环境,受矿物组成和沉积物粒度的影响,∑REE含量总体较低,显示向上HREE相对富集。10kaBP以来为全新世海侵期,研究区持续发育滨海一浅海沉积环境,其∑REE含量总体较高,显示LREE富集。
蓝先洪秦亚超陈晓辉王中波李杰梅西
关键词:稀土元素晚第四纪渤海东部
中国东部海域底质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现状被引量:8
2016年
中国东部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底质沉积物接受了巨量的重金属(As、Cd、Cu、Cr、Hg、Ni、Pb、Zn和V),从而使得底质环境质量可能面临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这些重金属来源复杂,其中既有自然源重金属又有不同人为来源。其中自然源可能主要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泥沙和中国西部沙漠的粉尘,人为来源可能主要包括煤炭和燃油消耗、钢铁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其中煤炭消耗和有色金属冶炼可能是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铅和汞的最主要的来源。这些重金属主要通过河流输入的方式进入到中国东部海域,尽管鉴定沉积物中重金属具体人为来源的方法较多,但在中国东部海域应用最为成功的是铅稳定同位素。尽管巨量的重金属输入到中国东部海域,但绝大部分海域底质沉积物质量良好,仅在锦州湾海域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陈彬刘健范德江刘明郭志刚
关键词:重金属通量环境质量中国东部海域
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物源约束被引量:15
2018年
对渤海西部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试,分析了稀土元素(REE)含量,探讨了渤海西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约束。结果表明,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的稀土配分模式与中国黄土的接近,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大陆。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富集与粒度效应研究表明,∑REE与Mg、Ti、Co、Cr、Li和细粒沉积物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砂质沉积物呈显著负相关,与Zr无明显正或负的相关性。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参数特征值离散图和Q-型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研究海域沉积物划分为3个不同的地球化学分区,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海域为∑REE高值区,其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河和黄河;研究区南部、东南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物质输入;研究区东北部滦河口外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滦河物质。
蓝先洪徐晓达徐晓达李日辉王中波陈晓辉
关键词:稀土元素沉积物
渤海海峡BHS01孔海陆交互相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通过对渤海海峡BHS01孔上部40m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析,探讨渤海海峡地区的沉积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渤海海峡BHS01孔上部沉积物平均粒径(X珡)介于3.2Φ~7.5Φ,以粉砂质砂、砂质粉砂为主;分选系数(δ)介于1.3~2.5,分选较差—差;偏度(Sk)为-0.4~3.0,以正偏、极正偏为主;峰度(Ku)1.9~12.4,表现为尖锐—正态。通过对沉积物粒级组成、粒度结构以及粒度参数随深度变化等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渤海海峡地区水动力条件较强,波动频繁的环境变化信息,据此将BHS01孔上部沉积物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沉积层段,反映渤海海峡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从浅海相—河流相—浅海相的沉积变化过程。
孙军路月杨慧良杨慧良祁江豪褚宏宪李攀峰祁江豪
关键词:渤海海峡粒度特征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质量评价被引量:18
2018年
本文研究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及环境质量。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8种重金属(As、Cu、Cd、Cr、Hg、Ni、Pb、Zn)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Hankanson法和Igeo(地累积指数)分析了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评价了该海域的环境质量。在辽东湾葫芦岛附近海域、西南部六股河口东南部海域以及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Cu、Cd、Cr、Hg、Ni、Pb和Zn含量偏高。地累积指数法及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一致,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Hg和As,8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Cu、Pb、As、Zn、Ni和Cr,各站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大于150,生态风险总体上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等级。Cd和Hg是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中主要污染物,局部区域达到中、中-强污染程度。环境质量评价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引发有害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但Cd和Hg显著富集,应予以重视。
蓝先洪孟祥君孟祥君徐扬梅西陈珊珊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
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物源判别被引量:32
2016年
为了探讨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13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沉积物的配分模式与中国黄土的接近,与周边的鸭绿江、黄河等河流输入物质也有相似性,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大陆.沉积物物源判别结果显示:山东半岛近岸及其西南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该区域沉积物分布受山东半岛沿岸流及近岸潮流影响;研究区东部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与鸭绿江沉积物组成相近,表明研究区东部沉积物可能由鸭绿江供应;研究区西北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及辽宁沿岸物质输入,局部有滦河、六股河物质存在;研究区东南部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对沉积物稀土元素百分含量及参数特征值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将研究海域沉积物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分别为北黄海东部区域(Ⅰ)、山东半岛近岸周边区域(Ⅱ)、渤海东部中部区域(Ⅲ)及研究区的西北部与东南部分布区(Ⅳ).
蓝先洪李日辉密蓓蓓张志珣郭兴伟黄龙
关键词:稀土元素表层沉积物渤海东部黄海北部地球化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