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CB517407)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邱昌建张伟袁敏兰朱鸿儒李雨辰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社交焦虑
  • 3篇社交焦虑障碍
  • 3篇焦虑
  • 3篇焦虑障碍
  • 1篇心理治疗
  • 1篇药物治疗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变化
  • 1篇预后
  • 1篇治疗疗效
  • 1篇认知行为治疗
  • 1篇小学生
  • 1篇疗效
  • 1篇脑功能
  • 1篇患病
  • 1篇患病率
  • 1篇功能影像
  • 1篇功能影像学

机构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华西临床医学...

作者

  • 3篇邱昌建
  • 2篇张伟
  • 2篇朱鸿儒
  • 2篇袁敏兰
  • 1篇任正伽
  • 1篇刘可智
  • 1篇李舍予
  • 1篇孟雅婧
  • 1篇杜启峰
  • 1篇孟雅靖
  • 1篇董再全
  • 1篇李雨辰
  • 1篇张伟

传媒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成都市小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了解成都市小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时点患病率,并探讨患病影响因素.方法 按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成都市1441名小学生,分别完成自编一般情况问卷、长处与困难量表、艾森克个性测验(7~15岁版本)、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DAWBA)评估.结果 1441名成都市小学生中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者37人,时点患病率为2.6%.不同就读年级社交焦虑障碍的时点患病率有差异(三年级2.7%,四年级4.1%,五年级4.1%,六年级3.5%,z=-2.3,P=0.023)确诊人群与对照人群相比较,两组在亲社会化(z=-2.1,P=0.035)、情绪(z=-5.2,P=0.000)、品行(z=-2.8,P=0.004)、同伴(z=-3.1,P=0.002)、母亲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z=-3.1,P=0.002)及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内向-外向(z=-2.0,P=0.046)、神经质(z=-3.5,P=0.000)、掩饰倾向(z=-2.3,P=0.018)因子分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OR=1.38,95%CI(1.01~1.88)]、家庭所在地[OR=0.70,95%CI(0.50~0.99)]、近1年居住方式[OR=1.45,95%CI(1.06~1.99)]、情绪问题多[OR=1.31,95%CI(1.07~1.61)]、母亲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OR=1.13,95%CI(1.00~1.28)]与社交焦虑障碍发病有关.结论 成都市小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时点患病率为2.6%,其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杜启峰李舍予董再全邱昌建刘可智孟雅靖张伟
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小学生
社交焦虑障碍与认知团体行为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研究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的症状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认知团体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的作用机制和长期效果。方法对50例SAD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心理问卷评估,包括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自动思维问卷(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惧怕否定量表(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FNE)、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评价患者的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外界的心理社会支持等因素,并与50例健康对照对比;30例SAD患者进行GCBT治疗(采取以改善自我为主、合并部分认知行为治疗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案,每周1次,每次2h,共8周),在治疗后1周内再次进行量表、问卷调查,评价症状改善和认知改变程度。并对40例SAD患者(其中22例进行了GCBT治疗,18例未治疗)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结果 SAD患者在思维方式、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T治疗后社交焦虑(t=4.06,P=0.000)、负性思维(t=4.58,P=0.000)和惧怕否定(t=3.85,P=0.000)较治疗前明显减轻。随访发现SAD患者社交焦虑症状的减轻程度与患者的主观支持呈正相关(r=0.361,P=0.022),与父亲拒绝与否认的教育方式呈负相关(r=-0.431,P=0.005),参加治疗和未参加治疗的社交焦虑症状好转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 GCBT治疗可通过改善SAD患者的负面认知缓解其症状,主观社会支持和父亲拒绝否定的教育方式会影响SAD患者的预后。
李雨辰孟雅静袁敏兰朱鸿儒任正伽邱昌建张伟
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预后
社交焦虑障碍治疗前后脑功能影像学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神经环路等神经生物学机制方面。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社交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前后影像学扫描所观测到的大脑功能变化做出综述。
袁敏兰朱鸿儒孟雅婧邱昌建张伟
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功能影像学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