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415104)
- 作品数:65 被引量:1,814H指数:25
- 相关作者:崔保山刘世梁杨志峰董世魁耿雷华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高速公路建设对山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为例被引量:45
- 2006年
- 以云南省土地利用图为基本图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云南省国际大通道建设对山地景观格局的影响,选择了澜沧江流域中下游两个典型区公路段,通过计算不同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来定量化研究公路建设对景观格局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道路修建直接导致景观格局改变,斑块数目、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和分维数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加;进一步研究表明,道路建设对缓冲区200 m内的景观格局直接影响最大,200 m外的影响趋于缓和;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不同缓冲区变化不是很大;分析结果也表明,澜沧江中下游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和地貌差异也导致道路建设对景观格局影响不同。
- 刘世梁崔保山杨志峰甘淑董世魁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 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被引量:108
- 2005年
-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湖泊普遍出现了萎缩、水位下降、水量锐减、湖水盐化、水质污染、富营养化、甚至干涸消亡等状况。确保湖泊生态系统必需的最小水量是解决可能出现的湖泊严重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危机的区域问题之一。从生态水文学原理出发,对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计算最小生态需水量的3种方法:1曲线相关法;2功能法;3最低生态水位法。在最低生态水位法中,其方法有最低年平均水位法和年保证率设定法。一旦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得以确定,将为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湖泊管理提供综合性、权威性及可操作性决策依据,为退化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基础。
- 崔保山赵翔杨志峰
- 关键词: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生态水文学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被引量:29
- 2007年
- 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评价指标,对河北省易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结果表明,从1997年到2010年期间,易县的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角度,表明此规划基本合理。但生态价值的增长速率小于其GDP的增长速率,显示该土地利用规划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对该规划做一些修改与补充。
- 王娟崔保山卢远
-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负效应研究综述被引量:28
- 2005年
- 在总结国内外生态效应概念基础上,指出生态效应研究应同时注重外在过程和内在机理两方面,前者主要指人类干扰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者则阐明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和规律等.对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公路建设、水电工程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引起的生态负效应研究进展进行评述,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类行为干扰下生态负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即过程和机理综合研究和多尺度系统研究。
- 刘杰杨志峰崔保山董世魁姚维科
- 关键词:生态效应
- 大保高速公路老营段路域植被生态恢复被引量:12
- 2008年
- 路域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不仅是道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大保高速公路老营段路域植被生态系统为对象,对比分析了8种植被恢复模式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恢复时间内,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中本土植物的比例相对较高,自然恢复是该区路域植被恢复的理想模式之一。随着恢复演替时间的推移,所有群落中木本植物的比例不断增加,草本植物的比例不断下降,植物群落分层现象明显,植物群落向原生植被发生进展或偏途演替。补播本土植物是促进植被恢复演替进程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可以增加乡土物种的比例、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且随着恢复时间的推移,可以形成层次明显、功能群组合合理的植物群落。人工蓝桉经济林不仅降低了植物群落及各功能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还表明,植物群落中当地物种的比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的盖度可以作为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重要判定指标。
- 董世魁崔保山丁宗凯王娟高丽娜赵淑清
- 关键词:植被特征大保高速公路
- 道路对景观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以澜沧江流域为例被引量:83
- 2005年
- 道路贯穿于各类景观。道路网络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生态效应。道路的生态风险分析是基于生态效应,通过格局和过程的研究,综合评估各类潜在生态影响及其累积性后果。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入手,分析了道路对景观的影响,将道路对景观的影响区分为建设期和运营期2个阶段,并提出了基于格局和过程的生态环境指数,进而得出道路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以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的3个典型区为例,研究道路对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不同案例区道路影响的景观类型和格局不同,其风险的分布也不同,但综合风险指数和道路密度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 刘世梁杨志峰崔保山甘淑
- 关键词:生态风险
- 重大工程对区域生态安全的驱动效应及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18
- 2007年
- 生态安全评价是目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不同尺度、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安全评价是目前研究的方向。对于强烈改变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工程建设来说,生态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生态安全内涵的转变入手,通过对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的进展入手,结合工程本身的特征,从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入手,得出DSR范式在工程生态安全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制定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同时以公路工程和水利工程为例,探讨了水利和道路工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针对不同的评价方法的差异,分析了各种方法在应用上优缺点。
- 刘世梁崔保山温敏霞董世魁
- 关键词:生态安全
- 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特征被引量:99
- 2006年
- 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区的哈尼梯田湿地分布于海拔144~2000m、坡度在15~75°的山坡上,具有独特的垂直特征,高程变化是其垂直特征的主要驱动力.从景观、类型、植被、水文和土壤几个方面论述了哈尼梯田的垂直特性.哈尼梯田湿地景观呈现“森林-村庄-梯田-河流”垂直特性.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将哈尼梯田湿地划分为5个类型,不同类型上湿地植物——水稻的品种、栽培、耕作方式等均呈现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哈尼梯田涵养水源的能力为5050m^3/hm^2,水质随海拔降低呈现“好-差-好”的垂直特征,这个变化过程反映了梯田湿地对污染物的强有效的降解作用,进入梯田的污染物的浓度随海拔降低呈指数级下降.通过多元统计法分析,得出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排序为:神林或林地>梯地>梯田>水源地,除水源地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含量以及综合质量基本呈现与海拔成正相关关系;全福庄土壤综合质量好于勐品土壤总和质量;哈尼梯田湿地的垂直特性是其区别于其它类型湿地的显著特征,分析和比较哈尼梯田湿地与平原稻田湿地和天然湿地在结构、功能和价值上的异同性,进一步突出了哈尼梯田的垂直特性.
- 姚敏崔保山
- 关键词:湿地类型湿地土壤
- 路域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因子被引量:45
- 2008年
- 以纵向岭谷区景洪-思茅段公路沿线为研究区,通过公路不同地点样线布设,对不同土地类型、地形和公路距离下的98个样点进行了野外植被和环境因子调查及土壤采样,在土壤表层0~20cm重金属全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做了相关分析,得出研究区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公路沿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不同类型下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草地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而次生林、原始林重金属含量较低;土壤养分也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但相关分析表明,除了pH值、总钾、总磷和重金属关系较为密切外,研究区其它土壤养分和重金属之间的含量相关不显著,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表明该段道路重金属污染具有同源性,即来自道路,距公路的距离对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随距离公路增加逐渐降低,而自然土壤中,变化趋势呈波动趋势,进一步对自然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因子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影响重金属的含量垂直分异,而典范对应分析也显示研究区距离、地形、土地覆被和土壤特性共同作用于土壤污染的空间变异,影响程度为距离〉土地覆被〉地形〉土壤。
- 刘世梁崔保山温敏霞董世魁
- 关键词:公路重金属土壤污染纵向岭谷区
- 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及其评述被引量:197
- 2006年
- 针对目前常用的水文指标法、水力学法、整体分析法和栖息地法,4大类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就其适用条件和范围作了相关评述。认为不同的估算方法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已有资料条件和研究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 钟华平刘恒耿雷华徐春晓
- 关键词:生态需水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