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1097)
- 作品数:3 被引量:81H指数:3
- 相关作者:方华军于贵瑞任书杰官丽莉姜春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森林土壤碳、氮淋失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07年
-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和损耗过程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沉降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增氮对土壤中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氮饱和前后土壤渗漏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氮饱和及土壤碳、氮淋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土壤氮饱和过程及内涵;通过论述DOC和DON含量及其结构组成变化来揭示其对增氮/氮沉降的内在响应机理;论述了增氮对土壤无机氮转化的影响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沉降氮固持的贡献。指出土壤氮饱和为土壤中的有效氮随时间增加超过了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的持留能力,导致土壤氮的净矿化、净硝化、NO-3流失以及土壤酸化等过程发生一系列非线性变化。初步认为土壤中DOC和DON对增氮的不同响应归因于氮素饱和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来说,需要清楚地认识土壤氮素矿化、硝化、反硝化和固持等过程,才能明晰土壤氮素状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另外,指出在上述三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拟解决的途径以及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方华军程淑兰于贵瑞
- 关键词:氮沉降溶解性有机质
- 黑土坡耕地侵蚀和沉积对物理性组分有机碳积累与损耗的影响被引量:20
- 2007年
- 以侵蚀和沉积过程明显的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和典型剖面土壤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POC)以及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对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坡三个侵蚀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以及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随侵蚀速率增加而减小;沉积部位(尤其是坡脚)POC含量和POC/SOC较低,而MOC含量和MOC/SOC较高。始终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各粒级有机碳组分的深度分布均表现出土壤累积和埋藏特征,并随着粒级的减小累积现象趋于明显。上述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优先使与细颗粒和微团聚体结合的SOC迁移流失,并在低洼的沉积区累积;埋藏层中的侵蚀物质(如微团聚体、颗粒态有机质)通过深埋作用和重新团聚作用形成稳定的大团聚体,最终促进SOC的固定。
-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申艳
-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黑土
-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叶片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42
- 2009年
- 对中国东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24个采样点72个叶片样品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的化学组成、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C、N、P和K含量的几何平均数分别为543.970、16.902、2.373mg/g和14.625mg/g,且叶片的C含量>N含量>K含量>P含量;叶片的C/N、C/P和N/P分别为32.183、229.226和7.123。随纬度的增加、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兴安落叶松叶片C、N含量和N/P显著降低,叶片C/N和K含量显著升高,叶片P含量和C/P的变化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叶片N含量随纬度与年均温度的变化与全球及其它大尺度的研究结果相反,而N/P与其一致,这与在该区域的其它物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区域北部寒温带越往高纬度地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越低、生长季越短,因此成土作用弱导致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越少,但是由于植物显著降低的N含量和变化不明显的P含量导致了叶片N/P随纬度的增加和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而降低,这与全球尺度的研究结果一致。兴安落叶松叶片养分分布格局与全球尺度和中国区域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了加强区域叶片养分特征研究的重要性。叶片养分与气候因子的显著线性相关说明气候因子是影响叶片养分特征的一个主要因子。
- 任书杰于贵瑞陶波官丽莉方华军姜春明
-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年均温度纬度叶片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