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2008B-0106)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邓海文武董焕忠魏国庆龚永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气
  • 3篇成藏
  • 2篇盆地
  • 2篇斜坡
  • 2篇斜坡带
  • 2篇海拉尔盆地
  • 1篇地层
  • 1篇断陷
  • 1篇断陷期
  • 1篇油藏
  • 1篇油藏类型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成藏特征
  • 1篇油气二次运移
  • 1篇油气聚集
  • 1篇运移
  • 1篇晚期
  • 1篇二次运移
  • 1篇层序
  • 1篇层序地层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大庆油田有限...

作者

  • 2篇文武
  • 2篇邓海
  • 1篇龚永杰
  • 1篇孙静
  • 1篇李国福
  • 1篇董焕忠
  • 1篇魏国庆

传媒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现代地质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晚期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被引量:8
2010年
为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晚期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分析伊敏组沉积末期张扭变形和青元岗组末期反转变形,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技术,分析油气藏分布与晚期变形构造关系,以及构造变形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苏仁诺尔构造型油气藏的形成分为横向运移、垂向运移及调整3个阶段.伊敏组末期第一阶段断裂变形前,乌尔逊凹陷北部油气以长距离横向运移为主;伊敏组末期第二阶段断裂变形后油气以短距离垂向运移为主;青元岗末期第三阶段反转变形以油气藏调整为主.晚期的构造变形不但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同时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条件.
董焕忠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油气聚集成藏期
海拉尔盆地乌南次凹断陷期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特征被引量:6
2009年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次凹断陷期铜钵庙组、南屯组层序格架以及内部体系域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南次凹断陷期主要发育3个三级层序,在凹陷内每个层序体系域完整出现,其展布受坡折带控制,而在高部位则有不同程度的剥蚀现象。断陷期的水进域和高位域深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是乌南次凹的主要烃源岩,南一段低位域和高位域的扇三角洲前缘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主要储层。这些砂体和烃源岩有效匹配是乌南次凹构造-岩性油藏的富集带,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中部坡折带是最有利的大规模油气成藏区带,南一段是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聚集区,也是本区勘探的重点。
文武邓海龚永杰魏国庆
关键词:层序地层油藏类型海拉尔盆地
乌南次凹油气二次运移及成藏系统被引量:5
2009年
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乌南次凹油气二次运移条件及对已发现油气分布特点的分析,利用油气的物理性质、地化指标、断裂、沉积等总结出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模式有沿主断层垂直运移、沿不整合面和渗透层侧向运移和复式阶梯式运移等3种模式;乌南次凹油气运移以由西向东运移为主,同时向南、向北运移充注。在分析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成藏系统和成藏模式,3种不同的运移方式控制着不同的成藏模式,由于断裂和沉积作用在缓坡带形成多种坡折带,是最有利的大规模油气成藏区带,南一段是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成藏区。乌南次凹可划分为自源封闭成藏动力系统、自源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和自源-他源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乌东斜坡带最主要的成藏系统是前两个类型,主要勘探目的层为南屯组一段、南屯组二段和铜钵庙组。
文武邓海孙静李国福
关键词:油气二次运移成藏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