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T0804)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许建平刘增宏朱伯康吴晓芬孙朝辉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热含量
  • 2篇剖面浮标
  • 2篇热带
  • 2篇热带西太平洋
  • 2篇西太平洋
  • 2篇海洋上层
  • 2篇海域
  • 2篇浮标
  • 2篇ARGO剖面...
  • 1篇电池
  • 1篇水团
  • 1篇太平洋海域
  • 1篇暖池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全球海洋
  • 1篇卫星高度计
  • 1篇西太平洋海域
  • 1篇吕宋
  • 1篇吕宋海峡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刘增宏
  • 4篇许建平
  • 2篇朱伯康
  • 2篇孙朝辉
  • 2篇吴晓芬
  • 1篇张涛
  • 1篇张启龙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技术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利用温度剖面资料结合海面高度估算全球海洋上层热含量异常
2013年
利用全球海洋约200万条温度剖面结合海面高度资料,估算了1993—2009年全球海洋0—750m层的热含量异常。分析表明,仅使用剖面温度资料估算的全球海洋上层热含量可以反映出大部分海区热含量的十年变化信号,除了资料稀疏的海区(如南大洋)。全球0—750m海洋上层在1993—2009年的平均增暖速率约1.17W·m 2,增暖最显著的海区出现在40oS附近。全球海洋热储年际变化中大的信号基本上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相关。热带海洋的热含量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中、高纬海区,特别是南大洋中、高纬海区的热含量增加速度在2001年后超过了热带海区。随着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建成,其资料量将大大超过过去几十年的总量,结合Jason/TOPEX卫星高度计资料数据,可以用来精确估算全球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变化,为全球气候变化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刘增宏许建平孙朝辉
关键词:ARGO资料卫星高度计热含量全球海洋
一种延长APEX型Argo剖面浮标观测寿命的方法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延长Argo剖面浮标在海上的观测寿命,将常用的碱性电池更换为锂电池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但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涉及电池组装、精确配重和密封、抽真空等关键技术,必须谨慎操作。除了对几项关键技术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外,还对浮标在更换电池前后的质量误差进行了分析。
刘增宏张涛朱伯康
关键词:ARGO剖面浮标电池
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分布特征、变化模态及观测手段综述被引量:3
2010年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与西太平洋年际变化事件(ENSO)的关系、热带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变化的主要模态以及热含量估算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异常变化最大的区域,上层热含量异常影响了暖池上空的环流(如南海夏季风、副热带高压系统)特征,进而影响气候;(2)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以浅的热含量在ENSO发生之前有明显的积聚,其变化明显领先于赤道东太平洋SSTA的变化,领先时间可达数月之久,从而使热含量与ENSO的相关性,以及利用热含量的变异对ENSO进行更长时间的预报成为可能;(3)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存在纬向变异和经向变异两种模态,其中纬向变异模态占主导地位,且超前经向变异模态;(4)由于海洋深层资料难以获取,各种仪器本身存在系统误差,以及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海洋上层热结构分布与变异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由3000多个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建成,Argo数据库每年可以提供多达10万个剖面(0~2000m层)的温、盐数据。Argo资料与其它海洋资料的结合,有助于研究全球海洋温、盐度和海流场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准确估算逐月甚至逐年的全球海洋热含量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将成为现实。
吴晓芬许建平
关键词:热含量暖池气候变化热带西太平洋
吕宋海峡附近海域水团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2003年2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由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对该海域的水团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120.5°—122.75°E、19°—23°N范围内,水团特征介于南海水和北太平洋水之间,而19°N以南区域的水交换并不显著。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和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的趋势在夏季较弱。秋季,NPTW入侵南海的趋势增强,而到了冬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北太平洋水的入侵程度最强,然而并无NPIW进入南海的迹象。值得指出的是,整年没有发现明显的NPIW进入南海,而南海中层水可以通过海峡流入太平洋,其强度在秋、冬季节达到最大。
刘增宏许建平孙朝辉朱伯康
关键词:水团ARGO剖面浮标吕宋海峡北太平洋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的CSEOF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基于月平均Argo温、盐度剖面、纬向风和Ni o3.4指数等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距平场具有显著的东-西向反位相振荡,且这种振荡除了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较强的准2a振荡。此外,热含量距平场还存在着"负-正-负"的三极式经向模态,该模态除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显著的准4a振荡。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含量的准2a振荡与ENSO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有1—2月的滞后响应。
吴晓芬许建平张启龙刘增宏
关键词:热含量ENSO事件热带西太平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