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20301)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谭建伟葛蕴珊韩秀坤王猛何超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理工大学西南林学院中国汽车技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燃机
  • 2篇内燃
  • 2篇内燃机
  • 2篇柴油
  • 2篇柴油机
  • 1篇三元催化器
  • 1篇生物柴油
  • 1篇排气
  • 1篇排气微粒
  • 1篇醛酮
  • 1篇燃料车
  • 1篇热重
  • 1篇热重法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污染物排放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 1篇颗粒物
  • 1篇挥发性

机构

  • 3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汽车技术...

作者

  • 3篇葛蕴珊
  • 3篇谭建伟
  • 3篇韩秀坤
  • 2篇王猛
  • 1篇刘志华
  • 1篇王军方
  • 1篇何超
  • 1篇尤可为

传媒

  • 2篇内燃机工程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非道路车用柴油机排放颗粒粒径分布特性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通过非道路车用柴油机台架试验,利用静电低压撞击器(ELPI)对其排气颗粒粒径分析后发现:非道路车用柴油机排气颗粒物主要集中在粒径为0.05-1μm的累积模式;高负荷、中高转速下颗粒浓度最大,低负荷低转速时粒径尺寸最小;一定转速下,较低负荷时颗粒浓度及粒径都比较小,随着负荷的增加粒径增大。对于非道路车用柴油机,控制微小颗粒生成是控制颗粒物排放的主要研究方向。
王猛谭建伟韩秀坤葛蕴珊
关键词:内燃机柴油机非道路颗粒物
基于尺寸分布的生物柴油排气微粒组分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使用电子低压撞击仪(ELPI)分级粒径采集了柴油机的排气微粒,应用热重分析(TGA)方法研究了发动机燃用柴油和两种生物柴油时,排气微粒中挥发性物质(VOF)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燃用生物柴油,排气微粒VOF含量高于纯柴油,排气中小粒径微粒的VOF质量百分比均高于柴油,与总微粒的排放规律相同;超细微粒(d<0.100μm)具有较高的VOF质量百分比。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后,总微粒中VOF质量百分比从44.917%上升到70.767%,在0.100μm
谭建伟葛蕴珊何超尤可为韩秀坤
关键词:内燃机生物柴油柴油机热重法挥发性物质
甲醇燃料车醛酮类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对甲醇车的醛酮类污染物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结果发现,瞬态时,安装三元转化器后燃烧汽油和甲醇车辆的总醛酮排放量转化效率分别为22.53%和48.95%.燃烧甲醇时,排放的主要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丙酮,占总排放的97.18%,占燃烧汽油时排放的39.07%.未装三元催化器时,甲醇车的醛酮排放量高于汽油车,有三元催化器时甲醇车的醛酮排放量低于汽油车排放.稳态工况时,安装和未装三元催化器的甲醇车,在60 km/h工况下醛酮类污染物排放量最高,甲醛的平均转化效率最高,为88.50%.无论装载三元催化器与否,甲醇车的甲醛排放量均高于同工况的汽油车,在60、90和120 km/h 3个工况下,甲醇车的甲醛排放量分别比汽油车高332.94%3、74.47%和357.58%.
谭建伟葛蕴珊王军方刘志华韩秀坤王猛
关键词:醛酮三元催化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