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0101110103)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陈琳于少芳吴小锋胡小龙相兴伟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多角体
  • 3篇多角体病毒
  • 3篇多角体蛋白
  • 3篇病毒
  • 2篇家蚕
  • 2篇家蚕核型多角...
  • 2篇核型多角体
  • 2篇核型多角体病
  • 2篇核型多角体病...
  • 1篇蛋白基因
  • 1篇多角体蛋白基...
  • 1篇质型多角体
  • 1篇质型多角体病
  • 1篇质型多角体病...
  • 1篇杀虫
  • 1篇生物活性
  • 1篇子结构
  • 1篇外源蛋白
  • 1篇进化
  • 1篇进化起源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吴小锋
  • 3篇于少芳
  • 3篇陈琳
  • 2篇杨锐
  • 2篇相兴伟
  • 2篇胡小龙

传媒

  • 2篇蚕业科学
  • 1篇病毒学报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家蚕BmNPV多角体蛋白与外源蛋白共包埋入多角体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探索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包装特性,构建了一种不形成多角体但能大量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病毒vBmBac(polh-)-5B-EGFP,将其与野生型BmNPV共同感染BmN细胞,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EGFP与多角体可以在同一细胞中同时表达。从感染的BmN细胞中收集纯化多角体,观察到多角体能被激发出绿色荧光,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证实多角体中含有EGFP。上述结果表明,多角体可以将自身病毒粒子以外的其他病毒粒子的成分包装进入多角体,表明多角体的包装机制中存在非特异性识别机制。
相兴伟杨锐陈琳胡小龙于少芳吴小锋
关键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EGFP多角体
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与杆状病毒多角体的结构比较被引量:6
2011年
依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比较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和杆状病毒多角体的结构差异。2种病毒都产生多角体,其中质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原子结构展现一个错综复杂的三聚体组装,即通过多角体蛋白分子突出的N-端螺旋臂互相连接在一起;杆状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晶体相似,蛋白序列的N-末端也是α-螺旋。由此表明这2种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及其共同结构基础具有同源性。但一些研究表明质型多角体病毒和杆状病毒的多角体基础分子组织形成不同。尽管这2种病毒多角体含有相近的结构单位及共有对称方式,但是多角体分子在结构上差别较大,在晶体内的组装形式也不同,特别是二硫键和N-端区域的区域交叉使杆状病毒多角体的晶体构造稳定坚固,C-端臂使其结构单位相互连接在一起。有研究表明N-末端螺旋突出臂在杆状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中也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但目前并没有结构方面的证据证明这2种病毒多角体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
陈琳于少芳吴小锋
关键词:多角体蛋白质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分子结构进化起源
利用家蚕细胞表达重组蝎毒素蛋白及其杀虫效果分析
2011年
用天然毒素蛋白杀灭害虫是农林病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与蝎毒素蛋白基因(BmK ITa1)融合表达,SDS-PAGE分析通过融合表达策略构建的含有蝎毒素蛋白基因的重组病毒具有较高的蝎毒素蛋白表达水平,重组病毒vBmBac(polh-)PH5B/35B-BmK ITa1.6His,在家蚕BmN细胞内的BmKITa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4、0.2 mg/mL。以家蚕和棉铃虫为供试昆虫,探讨融合蝎毒素蛋白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经口添食含融合蝎毒素蛋白的BmN细胞液对不同龄期家蚕幼虫均具有毒性,尤其对低龄幼虫的毒性较强,蚁蚕添食后的死亡率达80%;给1龄期的家蚕和棉铃虫幼虫经口添食含有不同剂量融合蝎毒素蛋白的BmN细胞破碎液,当添食剂量在2.8μg/头时,家蚕的死亡率即达100%,棉铃虫的死亡率达74%。研究结果提示:BmNPV多角体蛋白编码基因的部分序列与蝎毒素蛋白基因融合表达,可提高蝎毒素蛋白的表达水平,且重组病毒表达的蝎毒素蛋白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在较低剂量下即可对低龄昆虫产生良好的杀灭效果。
于少芳陈琳相兴伟胡小龙杨锐吴小锋
关键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生物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