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202266)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谌爱东李向永赵雪晴尹艳琼吕建平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植保植检站云南省农科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飞虱
  • 3篇白背飞虱
  • 2篇种群
  • 1篇稻飞虱
  • 1篇稻区
  • 1篇药效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正交
  • 1篇正交实验
  • 1篇杀虫
  • 1篇杀虫剂
  • 1篇田间
  • 1篇田间药效
  • 1篇气象
  • 1篇气象要素
  • 1篇迁飞
  • 1篇迁飞规律
  • 1篇种群消长
  • 1篇敏感性
  • 1篇防效

机构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植保植...
  • 1篇云南省农科院

作者

  • 3篇尹艳琼
  • 3篇赵雪晴
  • 3篇李向永
  • 3篇谌爱东
  • 1篇沈慧梅
  • 1篇吕建平

传媒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生物安全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云南早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影响因子分析
2017年
[目的]明确云南早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在不同品种、不同虫口密度及不同生育期组合条件的种群增殖能力。[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析了不同虫口密度,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水稻品种组合条件下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结果]水稻生育期和接虫密度对种群增殖倍数的影响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而品种的影响不显著。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10.0倍、8.8倍、2.6倍和1.3倍,移栽期与孕穗期、抽穗期的种群增殖倍数差异极显著(P<0.01),拔节期与孕穗期、抽穗期的种群增殖倍数差异极显著(P<0.01);5、10、20、40对/丛的增殖倍数分别为9.2倍、6.1倍、4.3倍、3.1倍,5对/丛与40对/丛处理间种群增殖倍数差异极显著(P<0.01),5对/盆与20对/盆处理间种群增殖倍数差异显著(P<0.05);滇泷201、两优2161、内5优306和两优多系1号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7.8倍、5.9倍、4.3倍、4.8倍,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勐海早稻区,水稻生育期对种群增殖倍数的影响极显著,接虫密度的影响显著,主栽品种对种群增殖倍数影响不显著;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迁入密度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率。
李向永谌爱东田维逵石小云尹艳琼赵雪晴
关键词:白背飞虱正交实验
东亚稻飞虱的迁飞:格局、过程及气象背景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典型的水稻专食性迁飞昆虫,已经对亚洲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稻飞虱每...
吴秋琳
关键词:稻飞虱迁飞规律气象要素
文献传递
5种杀虫剂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毒性及其田间药效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为持续有效防控白背飞虱,研究云南东部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稻茎浸渍法测定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5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治效果。【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LC_(50)分别为0.208、0.459、0.608、3.108、1.256 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2.2、10.4、5.6、6.5、5.3倍;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无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5种杀虫剂药后1、5和10 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田间防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除了吡蚜酮外,其他药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持续期较长,药后10 d仍在90%以上;噻虫嗪和吡虫啉药后1和5 d的防效达90%以上;吡蚜酮药效在供试药剂中防效最低,在64.88%~77.82%之间。【结论】滇东师宗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均为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嗪无抗性,田间防控效果以吡虫啉和噻嗪酮为最好。建议滇东稻区可以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剂防控白背飞虱,注意控制吡蚜酮的使用次数与用量。
赵雪晴黎彬何洪平尹艳琼李向永谌爱东
关键词:白背飞虱杀虫剂敏感性防效
云南白背飞虱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在云南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为全省制定防治策略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10—2011年,我们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测报灯监测方法对云南主要稻区的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白背飞虱的发生和田间种群消长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云南稻区白背飞虱的总体越冬虫量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N23°55′164″以南,海拔高度为1 369 m以下有水源的稻桩、再生稻和落粒苗上,其中滇南和滇东南越冬虫量高于滇西和滇西南;灯下虫源始见期从3月初到5月下旬,滇西和滇西南最早在3月初,滇东北最晚在5月中下旬,全省有从滇西、滇西南向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逐渐延后的趋势;灯下诱集虫量表现为西南部低于东南部,全省迁入峰次数和灯下总虫量的高峰期集中在5月、6月和7月,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出现1次回迁高峰期;滇西南和滇南田间种群活动高峰在4月下旬至6月,滇东南和滇东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滇东北的主要在6月下旬至7月。【结论】云南省白背飞虱主害代在5月、6月和7月,重点发生在滇南、滇东南和滇西南稻区。
赵雪晴沈慧梅尹艳琼李向永吕建平谌爱东
关键词:白背飞虱种群消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