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008)

作品数:2 被引量:28H指数:2
相关作者:冯金良赵振宏彭社琴赵其华胡兆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地勘局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四川盆地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发育
  • 1篇年代学
  • 1篇盆地
  • 1篇粒度组成
  • 1篇古环境
  • 1篇风尘
  • 1篇风尘沉积
  • 1篇风尘堆积
  • 1篇高山草甸
  • 1篇高山草甸土
  • 1篇藏北高原
  • 1篇草甸
  • 1篇草甸土
  • 1篇成土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北省地勘局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冯金良
  • 1篇赵其华
  • 1篇彭社琴
  • 1篇林永崇
  • 1篇高少鹏
  • 1篇鞠建廷
  • 1篇张继峰
  • 1篇赵振宏
  • 1篇胡兆国

传媒

  • 2篇山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其成土模式被引量:8
2012年
基于对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粒度组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成土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粒度分布以20μm为界线呈双峰态分布。主峰峰值粒径在90μm左右,较细峰呈宽阔细尾分布,峰值粒径在3~6μm之间。高山草甸土的各粒级组成(<2μm、2~20μm、20~300μm、300~2 000μm)沿剖面变化很小。高山草甸土主要由极细砂组成(50~125μm),平均粒径集中在60~90μm,明显比黄土高原黄土、川西黄土、成都粘土的粗。高山草甸土粒度分布特征与土壤底部的薄层粗骨性残留古风化层相比存在显著差别,而与该区域河谷沉积、风尘沉积具有相似的特征。总之,各实验数据指示,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具有土层厚、质地均匀、无砾石和层理不发育的特点,与基岩原地风化形成的高山草甸土存在明显差别,其成土母质来源于风尘沉积。该区高山草甸土成土过程符合风尘"加积型"土壤发育模式,而风尘沉积在高山草甸土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林永崇冯金良张继峰鞠建廷胡兆国高少鹏
关键词:藏北高原高山草甸土粒度组成风尘沉积土壤发育
“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问题被引量:20
2014年
"成都粘土"由Thorp和Dye于1936年命名,用以指示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北部丘陵及高阶地上的含钙质结核粘土。Thorp和Dye并提出,"成都粘土"可能是遭受风化的风尘堆积。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发育完整的第四纪粘土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在Thorp和Dye之后的70多年间,"成都粘土"成为土壤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所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但是,"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及"成都粘土"与青藏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成都粘土"作为可能的风成堆积,针对其的研究,对认识和了解地质时期,尤其是冰期和冰消期四川盆地西部及其周边地区风向、大气环流格局及强度,以及风尘源区的植被覆盖及干旱化等古环境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成都粘土"及其下伏的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是著名的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粘土,对于这一特殊土体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就有关成都粘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深入调查成都粘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地貌分布特征;2.开展成都粘土的精细年代学研究并建立标准剖面;3.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的成因及物源的深入研究;4.确认"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三者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沉积间断;5.阐明"成都粘土"与川西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之间的物源关系;6.重建"成都粘土"的风尘传输过程及机制;7.探索各层粘土的成因及后期风化改造对其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发育的影响。
冯金良赵振宏赵翔赵其华彭社琴
关键词:四川盆地年代学风尘堆积古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