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A-JY025)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5
相关作者:罗康隆杨庭硕谭卫华杨曾辉孟和乌力吉更多>>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内蒙古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4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文化
  • 2篇生计
  • 2篇生态系统
  • 1篇多样性
  • 1篇兴边富民
  • 1篇羊圈
  • 1篇彝族
  • 1篇彝族文化
  • 1篇远古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压力
  • 1篇生计方式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维护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资源
  • 1篇水资源节约
  • 1篇缺水
  • 1篇文化多样
  • 1篇文化多样性

机构

  • 6篇吉首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作者

  • 4篇罗康隆
  • 2篇杨庭硕
  • 2篇谭卫华
  • 1篇孟和乌力吉
  • 1篇杨曾辉

传媒

  • 4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鄱阳湖学刊

年份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远古文明起源的生态思考
2011年
关于远古文明起源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学者大多致力于客观地反映各远古文明的特点以及它们所达到的发展水平。20世纪40年代以后,学术界为了赋予远古文明起源以科学性的解释,开始致力于探讨这些远古文明为何仅在特定的地区发展起来?其驱动力又是什么?得出的答案可谓异彩纷呈。历史学学者阿诺德·汤因比提出综合起源学说,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朱利安·斯图尔德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答案,提出文化生态学说。本文在综合比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汤因比和斯图尔德的文明起源学说之间的非兼容性,并针对这种非兼容性提出了文明起源的新见解,也就是社会压力起源说,重点在于强调多元并存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动。
罗康隆谭卫华
关键词:文明起源文化社会压力
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被引量:6
2009年
生物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界中,文化多样性表现在人类社会中,两者之间似乎毫不相干。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早已结成了密不可分的耦合关系,这是它们协同进化的必然产物,它们必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才能共同繁荣。生物物种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基本源泉。民族文化多样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稳态延续的根本保证。只有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相互耦合,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谭卫华杨庭硕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论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的耦合运行被引量:30
2010年
生态危机提示我们,人类更需要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这个物种在生态圈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我们自己在上万年的集体生存中获得的经验。当今"主流文明"不过是人类众多生存方式之一,它虽然强势,但远未经历足够的检验,它构建的"普世价值"未必具有几何公理的地位,它制造的生态危机却已经威胁着人类生存。而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众多文明,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值得认真研究。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构造出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求及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系统。自然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它一方面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自觉不自觉地冲击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使民族生境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偏离,一方面控制和回归这种偏离,使之不至于毁灭自己赖以为生的生态系统,从而发展出了与生态多样性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就使民族文化与自然在"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特定民族在其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
罗康隆
关键词:民族文化生态系统
彝族文化对高寒山区生态系统的适应——四川省盐源县羊圈村彝族生计方式的个案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在历史上曾经有三个民族在这儿发挥过深远的影响,最早是藏族、接着是漠西蒙古和硕特部,最后才是彝族。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使得今天在这里所看到的文化生态特点既有别于凉山腹地,又与藏区不同。但从今天调查到的当代彝族生计着眼,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彝族文化对这里的特异生态环境作出了成功的适应。其社会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成效,都比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更能彰显文化再适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杨庭硕杨曾辉
关键词:高寒山区生态系统
麻山地区苗族复合生计克服“缺水少土”的传统生态智慧被引量:15
2011年
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贵州麻山石漠化山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生态维护的终极目标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尤其是要依靠世居于该生态系统中居民所拥有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罗康隆
关键词:生态维护
传统环保文化与草原和谐发展——以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巴彦贡嘎查水文化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水是生命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在不同自然地域、不同经济生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时空环境中,水资源利用方式和水文化价值是不尽相同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水是神圣的资源,人、畜和草的"命根"。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经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水资源节约文化与环境保护知识。在草原地区进行水资源开发和现代经济建设时,必须要借鉴蒙古族独有的传统水资源保护文化和本土游牧生态知识,从而创建新世纪草原人地和谐共生模式,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孟和乌力吉
关键词:环保文化水资源节约
文化制衡观在“富民兴边”行动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10年
21世纪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西方列强的势力在亚洲地区快速消退,中国及其邻国的自主能力正稳步提升,改变边境地带社会经济滞后状态,开始成了双边和多边的共识。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无论是综合潜力,还是国际声望都能对边境地区的发展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上述特点表明,当前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正当其时,正当其用。历史的经验表明,社会经济要取得发展必须确保文化生态耦合体系的完整,故文化制衡观理当成为"兴边富民"行动的指导思想。
罗康隆
关键词:文化制衡兴边富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