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LQG1308)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朱坚杨开斌刘高平黄梅丽周旭东更多>>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信号
  • 1篇汛期
  • 1篇突变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率
  • 1篇频数
  • 1篇前期环流
  • 1篇热带
  • 1篇连阴雨
  • 1篇梅雨
  • 1篇后汛期
  • 1篇环流
  • 1篇集中区
  • 1篇急流
  • 1篇江淮梅雨
  • 1篇降水
  • 1篇降水变化
  • 1篇含水率
  • 1篇副热带
  • 1篇副热带急流

机构

  • 3篇河海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作者

  • 3篇朱坚
  • 2篇杨开斌
  • 1篇覃志年
  • 1篇黄丹青
  • 1篇黄利亚
  • 1篇陈喜
  • 1篇况雪源
  • 1篇杨涛
  • 1篇刘高平
  • 1篇黄雪松
  • 1篇周毅
  • 1篇周旭东
  • 1篇黄梅丽

传媒

  • 2篇气象科学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江南春季连阴雨的频数特征及其前期环流信号被引量:10
2015年
围绕发生在江南地区的春季降水,旨在分析江南春雨发生频数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前期的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的联系。结果表明,江南春雨以持续4 d及以上的连阴雨为主(简称春季连阴雨),主要发生在13—27候,分布于(22.5~30°N,105~120°E)的江南地区。春季连阴雨发生频数在江南地区整体呈减少趋势,年际变率全场差异不大。江南春季连阴雨的主要时空异常模态表现为全场一致变化,其时间序列以年际变率为主并呈现多时间尺度特征。从前期信号来看,第13候(即春雨发生时)的前10天至前35天内,当持续存在偏弱的温带急流和偏北的副热带急流共同配置时,有利于春雨期连阴雨事件的发生。
刘高平朱坚杨开围杨开斌
关键词:频数副热带急流
广西后汛期不同等级降水变化及突变机理探讨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1961—2010年广西后汛期(7—9月)逐日降水资料进行降水分级统计,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对各等级降水日数及降水量进行了趋势变化和型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桂东小雨日数的比例高于桂西,中雨和大雨日数的比例则低于桂西,而暴雨以上日数的比例则是沿海高于内地。从各级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来看,只占降水日数15%的大雨等级以上降水量的贡献接近60%。近50年来小雨至大雨等级降水呈现下降趋势,而暴雨以上等级降水则呈上升趋势,但这种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EOF分析表明后汛期降水型态分布基本可以归结为大雨以上等级降水的分型。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后汛期各级降水在1990年代初出现由少到多的突变进行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的增强及西太平洋副高的合理配置是这次突变的重要原因,突变后来自印度洋及南海的水汽增强,西太平洋副高明显加强且位置偏南、偏西,大量的水汽在广西区域辐合上升,造成了降水的增加。通过对澳大利亚高压指数与前期海温的相关分析得知,印度洋暖位相由南向北传播及赤道太平洋与副热带南太平洋海温的反相变化将会导致后期澳大利亚高压强度的变化,这对降水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黄梅丽况雪源覃志年黄雪松
关键词:突变
基于WRF-NoahLSM耦合模型的江苏省淮北地区土壤旱情评估被引量:3
2014年
针对江苏省淮北地区土壤旱情评估问题,采用WRF-NoahLSM耦合模型模拟了淮北地区2011年2~7月降水量及土壤含水率,并与实测的降水量及土壤含水率做了对比,进而评估了淮北地区的土壤旱情。结果表明,WRF-NoahLSM耦合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降水发生日和弱降水的降水量,以及2~7月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模拟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合格率大部分达到了60%以上,尤其是模拟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合格率较高;模拟评估淮北地区2、5、6月为中等干旱,3、4、7月为轻度干旱,在大部分地区模拟的干旱等级在干暖季略偏高,湿季略偏低。
朱坚杨涛黄丹青周旭东黄利亚周毅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干旱
江淮梅雨空间非均匀性的定量探讨
2016年
针对江淮梅雨空间分布非均匀的定量化问题,基于1960—2007年江淮地区高密度站点资料,运用空间集中度和集中区的方法定量分析江淮梅雨的空间非均匀性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的降水集中区呈现出年代际南北移动特征,自1970s末降水转型后,1980—1999年,强降水易于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而2000年后易于出现在淮河流域。48 a来梅雨的空间非均匀程度呈现弱的增加趋势。当梅雨雨带偏南,即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降水空间集中度较大。通过与大气环流场的回归分析表明,江淮梅雨非均匀程度的增加可能与西太平洋副高和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南移有关。
朱坚陈喜杨开斌
关键词:江淮梅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