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6C0347)
-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 相关作者:舒服张武汉邓华凤何强陈良碧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应用SSR和ISSR标记分析非AA型野生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2008年
- 利用SSR、ISSR标记分析了24份非AA型野生稻及4份AA型对照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1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04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片段9.5个。非AA型野生稻的特异性片段74个,占总片段数的71.2%;8个ISSR引物共检测到166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片段20.8个。非AA型野生稻的特异性片段113个,占总片段数的68.7%。两种标记构建的亲缘关系树基本相似。非AA型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具有很多独特的性状,可以为水稻育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 张武汉邓华凤陈良碧舒服何强
- 关键词:SSRISSR
- 水稻远缘杂交及杂种优势利用现状被引量:15
- 2007年
- 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种主要是利用栽培稻同一基因组型(AA)内优良基因的重组以及少数野生稻和禾本科中部分非稻属物种优良基因。充分利用野生稻及远缘物种的杂种优势或有利基因的聚合,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多抗等超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概述了水稻远缘杂交研究现状及其特点、作用、分类以及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为水稻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参考。
- 何强邓华凤舒服张武汉
- 关键词:水稻远缘杂交杂种优势利用
- 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籼粳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籼粳分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亚洲栽培稻(O.sativa)中。大量研究表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叶绿体DNA也存在籼粳分化。为进一步探明非AA型野生稻的叶绿体DNA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现象,利用2个长度多态性籼粳分型标记(ORF100和ORF29-TrnCGCA)对12个非AA型野生稻种的叶绿体DNA进行籼粳特性分析。研究发现,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都呈现偏粳趋势。对叶绿体DNA碱基多态性最丰富的2个区域(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间区)进行测序比较,在4个位点的籼粳分型标记中,非AA型野生稻有3个位点与粳型标记一致,1个位点与籼型标记一致,但另有多个位点的碱基与栽培稻不同。研究结果表明,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总体偏粳,但与典型粳稻存在一定遗传差异。推测粳型叶绿体可能为稻属原始类型。
- 张武汉邓华凤陈良碧何强舒服陈觉梁袁隆平
- 关键词:叶绿体DNA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