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0441181)
- 作品数:4 被引量:53H指数:3
- 相关作者:宋立军吴冲龙刘池洋张小浩陈隽璐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早中生代永梅盆地为例被引量:2
- 2009年
- 盆地作为负构造单元,记录了同沉积期的盆地沉降以及盆缘造山带演化的过程,盆地原型面貌、形态及其同期变形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反映了区域动力作用方向和性质,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叠合关系和历史指示了区域构造演化。在分析盆地原型恢复研究现状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内容、思路、方法,并以永梅早中生代盆地为例,探讨了永梅盆地由早期西侧前陆原型变成东侧前陆盆地原型的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了闽粤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历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也表明了其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 宋立军
- 关键词:盆地原型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汭水河地区上三叠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3
- 2010年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物源及其演化是进行区域原盆恢复和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及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汭水河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方法,通过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变化,结合区域背景及古水流资料,系统地研究了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物源及其演化。研究认为,晚三叠世早期(231~225Ma),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沉积物源主要为盆地东北部阜平杂岩及盆地北部的海西期岩浆岩,部分搬运来的物质与来自秦祁造山带的剥蚀物质一起经宝鸡—武都裂陷槽流入松潘—甘孜地区;晚三叠世中期(225~218Ma),来自秦岭造山带的挤压开始增强,盆地西南部延长组地层中来自南缘秦岭造山带的物源开始增加,盆地西南部沉积物源开始与松潘—甘孜地区出现明显差别,宝鸡—武都裂陷槽开始关闭;至晚三叠世晚期(218~210Ma),秦岭与祁连造山带完成拼贴,宝鸡—武都裂陷槽最终完全关闭。
- 宋立军陈隽璐张英利刘池洋吴冲龙张小浩
- 关键词:碎屑锆石沉积物源晚三叠世
- “崆峒山组砾岩”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查明"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是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盆地原型、构造属性、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特征、裂变径迹热史,在此基础上以盆山耦合思想为指导,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资料,认为崆峒山组砾岩形成于秦祁海槽剪刀式闭合导致的右旋走滑区域背景下,走滑使位于砾岩西侧的青铜峡-固原古断裂复活,控制了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砾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早期(231~218Ma)走滑拉张断陷沉积阶段,晚期(231~205Ma)走滑挤压坳陷沉积阶段和末期(205~195Ma)隆升剥蚀改造阶段,其分别与裂变径迹热史重建的砾岩快速增温、缓慢降温、快速冷却三个阶段相对应。崆峒山组砾岩埋藏增温的时刻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崆峒山组砾岩应为晚三叠世沉积。
- 宋立军赵靖舟袁炳强刘池洋吴冲龙
- 关键词:动力学机制晚三叠世
- 宁夏固原炭山窑山组形成时代的裂变径迹热史约束被引量:12
- 2013年
- 查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窑山组的形成时代,是正确进行地层对比、恢复盆地原貌及其演化的关键。根据"随着沉积作用的进行,窑山组埋藏深度增加,其经历的温度相应增加"的原理,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方法,重建了宁夏固原炭山窑山组样品经历的温度史。热史模拟结果表明,样品初始埋藏增温的时间是距今196 Ma,样品埋藏增温的时间区间距今196-168 Ma。从而可知,炭山窑山组样品形成于距今196 Ma,窑山组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延安期(距今196-168 Ma)。
- 宋立军牟秋环李爱荣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