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103)

作品数:7 被引量:69H指数:5
相关作者:朱红惠蔡卓平姚青段舜山冯广达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
  • 1篇研究方法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浓度
  • 1篇英文
  • 1篇增殖
  • 1篇三角褐指藻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质能源
  • 1篇丝状真菌
  • 1篇能源
  • 1篇铅锌尾矿
  • 1篇球囊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重金属镉
  • 1篇最小抑菌浓度
  • 1篇孢子

机构

  • 7篇广东省微生物...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塔里木大学

作者

  • 7篇朱红惠
  • 4篇蔡卓平
  • 4篇姚青
  • 3篇段舜山
  • 2篇郭俊
  • 2篇冯广达
  • 2篇龙良鲲
  • 2篇杨瑞恒
  • 1篇郭建华
  • 1篇段锦梅
  • 1篇隆美容
  • 1篇谢小林
  • 1篇陈美标
  • 1篇黄永恒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铅锌尾矿中耐重金属镉的丝状真菌的分离鉴定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旨在从重金属污染地分离出耐重金属镉真菌,获得耐受重金属镉污染的高效菌株,为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涂布法,采用4种培养基对粤东北梅州市梅县铅锌尾矿废弃地9个样品进行分离,并结合形态学和IT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到的耐镉真菌,最后对分离到的耐镉真菌进行最小抑制浓度(MIC)检测。【结果】从粤东北梅州市梅县铅锌尾矿废弃地分离出72株丝状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技术鉴定,它们主要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油瓶霉属(Lecythophora)、拟青霉属(Paecilomyces)、镰刀孢属(Fusarium)等。MIC检测发现有4株丝状真菌耐镉浓度较高,Paecilomyces lilacinus(Thom)Samson(6-20p),Penicillium pinophilum Hedgcock(6-16p),Penicillium rolfsii Thom(6-16m)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8-11p)分别为200、40、25和15 mmol/L。【结论】从粤东北梅州市梅县铅锌尾矿废弃地分离到的72株丝状真菌,不同程度耐受重金属镉,在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中有可能发挥作用。本研究为镉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重要菌株。
隆美容谢小林冯广达姚青朱红惠
关键词:最小抑菌浓度
氮和硅对三角褐指藻细胞增殖的交互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设置氮质量浓度和硅质量浓度双因子试验,探讨其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及对藻细胞增殖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氮质量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不论是在低硅质量浓度,还是高硅质量浓度下,与高氮处理相比较,缺氮处理下藻细胞不能存活,低氮处理下藻细胞生长受严重抑制。试验结束时,低硅质量浓度下缺氮、低氮和高氮处理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0、5.0×105个/mL和7.37×106个/mL。硅质量浓度同样对三角褐指藻的细胞密度产生显著性影响,高硅质量浓度下的藻细胞密度显著高于低硅质量浓度下的藻细胞密度。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前期,氮和硅对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的交互作用不明显(P>0.05);但试验后期,氮和硅对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有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
蔡卓平段舜山朱红惠
关键词:三角褐指藻
大宝山矿区耐Cd^(2+)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从Cd2+污染土壤中分离获取强耐Cd2+微生物,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TSA对广东省大宝山重金属污染土壤中耐镉(Cd2+)细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并开展了细胞形态、Cd2+耐受性、Cd2+吸附性、对不同pH和盐度适应性、以及对抗生素的抗性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从土壤中分离到8株具有强耐Cd2+能力的细菌(YN-6、YN-7、YN-8、YN-9、YN-16、YN-17、YN-18、YN-19),初步鉴定其分别属于Rhizobium、Roseateles、Cupriavidus、Methylobacterium、Variovorax、Rhizobium、Achromobacter和Leifsonia属。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8株耐Cd2+细菌的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YN-6、YN-8、YN-9、YN-16、YN-17和YN-18菌体为短杆状,而YN-7和YN-19菌体为长杆状。它们对Cd2+的最低抑制浓度均在3 mmol/L以上,且每克细胞吸附1 mg以上的Cd2+。其中,菌株YN-8对Cd2+的耐受性最强(9 mmol/L),菌株YN-9对Cd2+的吸附能力最强(316.7 mg Cd2+/g cells)。不同pH、盐度和抗生素对8株细菌生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菌株YN-8和YN-9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以作为较好的试验材料应用于生物修复重金属Cd2+污染土壤的研究。
陈美标郭建华姚青段锦梅冯广达蔡卓平朱红惠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钙、镉和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对根内球囊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在含有1 mmol/L磷酸的培养基中设置不同浓度的钙离子、镉离子和钙离子通道抑制剂Verpam il,对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孢子萌发、菌丝极性生长以及菌丝分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钙离子促进了孢子萌发、菌丝极性生长和菌丝分支;镉离子起到了强烈的抑制作用;然而钙离子没有减弱重金属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与此同时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抑制了菌丝生长和分支,并没有减弱重金属的毒害作用,镉离子并不是主要通过钙离子通道进入AMF的菌丝内.
杨瑞恒姚青郭俊龙良鲲黄永恒朱红惠
关键词:孢子萌发率
光密度法与计数法测定3种能源微藻细胞生长的相关性及其验证(英文)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3种能源微藻细胞数量和藻液光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验证以光密度法测定细胞生长密度的可行性,为能源微藻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研究提供简便方法与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3种能源微藻为生物材料,以添加f/2营养液的人工海水为培养介质,在植物培养箱中利用三角瓶进行一次性培养试验。利用显微镜计数法观测微藻的细胞密度,测定各藻液在680 nm处的光密度值,并进行线性拟合获取回归方程,比较两种测定方法所得的藻细胞密度值。【结果】3种能源微藻的细胞密度与藻液光密度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104个/mL)=1405OD680-59.745,R2= 0.9942;亚心形扁藻细胞密度(104个/mL)=216.94 OD680+0.9743,R2=0.9947;海洋小球藻细胞密度(104个/mL)=2170.1 OD680+18.569,R2=0.9927。在各微藻生长第5、7和9 d中,利用显微镜计数法所得细胞数目和光密度法换算所得细胞数目没有明显差别。【结论】光密度法是一种可测定微藻细胞生长的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微藻的生长、生理生化研究。
蔡卓平段舜山朱红惠
关键词:光密度细胞计数
微生物细胞中的聚磷酸及研究方法被引量:1
2011年
聚磷酸是一种由多个磷酸基通过高能磷酸键连接而成的线性聚合分子,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由于缺少特异的研究方法,为聚磷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对迄今为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微生物细胞内的聚磷酸,其中包括参与生物合成和降解过程的几种重要的酶、聚磷酸生物学功能、胁迫作用下调节聚磷酸以及聚磷酸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模型和工业应用;还从分离技术、定位技术、定量分析技术3个方面重点概述了聚磷酸的研究方法。
杨瑞恒姚青郭俊龙良鲲朱红惠
关键词:聚磷酸细胞定位
“污水-微藻-能源”串联技术新进展被引量:18
2012年
水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微藻具有特殊的生理生态功能和突出的优点,是开展污水净化和生物质能源生产的不二选择。文章在简介微藻清除水体氮磷的特点、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微藻生产生物质能源的优势、油脂积累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微藻为中介以实现污水氮磷去除与生物质能源开发的串联技术体系。该"污水-微藻-能源"串联技术体系从微藻自身的生理生态特色出发,将其在污水净化与生物质能源生产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污水中索要营养物质供微藻生长需要,以低成本、高效开发利用微藻生物质能源,为共同协调解决水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通过探讨"污水-微藻-能源"串联技术体系的核心理念与开发基础,指出串联技术体系必须重视优质微藻品种的选育、光合生物反应器优化、耦合系统的完善以及高附加值胞内物质后续开发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文章最后展望其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污水-微藻-能源"串联技术体系的开发应用,有望缓解当前社会面临的水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双层压力,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蔡卓平段舜山朱红惠
关键词:污水微藻生物质能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