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FX014)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曾代伟孙西勇毕凌雪张伟宋宏飞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审判
  • 5篇战时
  • 5篇抗战
  • 3篇司法
  • 3篇抗战时期
  • 3篇大后方
  • 2篇刑事
  • 2篇刑事审判
  • 2篇巡回审判
  • 2篇战区
  • 2篇战争
  • 2篇司法改革
  • 2篇民国
  • 2篇抗日
  • 2篇抗日战争
  • 2篇抗战大后方
  • 2篇国民政府
  • 1篇档案
  • 1篇新约
  • 1篇战时首都

机构

  • 9篇西南政法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渤海大学

作者

  • 8篇曾代伟
  • 2篇孙西勇
  • 2篇张伟
  • 1篇张丽
  • 1篇毕凌雪
  • 1篇宋宏飞

传媒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河北法学
  • 1篇求索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现代法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法治研究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国初年外国人在华法律地位的变迁(1912—1928)
2014年
外国人在华法律地位的变化,乃是评估近代中国外交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中国近代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的艰难历程中,北京政府的外交努力不可小视。晚清以来外国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的在华特权开始动摇,新签约国和无约国公民在华法律地位则趋于正常化。这是包括政府在内国内各方力量,利用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的时机及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为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曾代伟樊钒
关键词:外国人法律地位
抗战时期战区巡回审判经费筹措考略——以1939—1940年江西战区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1939—1940年江西战区巡回审判经费由江西省政府与江西高等法院共同筹措,经费主要由巡回审判员役薪饷和办公费构成。战时紧缩政策下,无法收收入的巡回审判员役薪俸的优厚,体现了国民政府对巡回审判推事的优待与其独立审判的肯定。办公经费足额发放与充足有余,以及旅费的一枝独秀,表明战区司法经费管理与使用成效显著,这些都给予现代司法经费的筹措与管理一些有益的启示。
曾代伟孙西勇
关键词:抗战时期巡回审判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自由心证制度驳议——以民国司法档案为据被引量:2
2013年
我国内地法学界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一直存在不同观点,对于其诉讼法律规定的自由心证制度,有的持"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制度混合论",有的则斥之为"伪心证论"。通过对民国司法档案中大量诉讼案例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自民国初年以来,从法定证据制度向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的演进,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已基本完成,法官依据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作出自由判断和认定事实的情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已经普遍存在。
曾代伟毕凌雪
关键词:自由心证经验法则逻辑规则
抗日战争大后方司法改革论纲——以战时首都重庆司法实践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13年
抗日战争大后方司法改革,是南京国民政府自建立以来推行司法近代化改革进程,在全民族抗战的特定时空下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战时司法的特色。以战时首都和陪都重庆为样本,梳理和复原抗战时期国家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及其在大后方的实施状况,尤其是大后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及其实践,探讨和归纳全民族抗战的视阈下,大后方司法制度改革的理性与经验,以及战时司法的社会功能,无疑有助于弥补抗日战争史研究和南京国民政府法制研究的薄弱环节。
曾代伟
关键词:司法改革司法实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刑事审判程序改革探析——以《特种刑事案件诉讼条例》为中心
2013年
为适应抗战的形势,有效打击犯罪,国民政府一度将贪污、烟毒、盗匪、汉奸、粮政等案件作为特种刑事案件,由军法机关审理。到了抗战后期,迫于政治需要,国民政府将特种刑事案件改由普通法院审理。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颁行了《特种刑事案件诉讼条例》,除军人为被告外的特种刑事案件均按此条例的规定审理。该条例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惩治犯罪的诉讼效率,客观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其进步意义不容低估。
张伟曾代伟
关键词: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刑事审判程序
抗战大后方刑事审判改革与实践
在抗日战争浓烟之下,内迁后的国民政府司法机关在大后方竭力地保持着司法机构和体系的完整,力图维持法律的稳定与司法审判功能的实现。为适应战争形势,国民政府对战前的司法审判制度进行了战时调整,主要有简化诉讼程序、试行巡回审判、...
曾代伟张伟
关键词:抗日战争大后方刑事审判
文献传递
抗战大后方战时司法改革论略被引量:1
2013年
抗战时期大后方司法改革是国家战时司法改革的重要方面。国家为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司法改革措施,主要有司法经费统一改由国库负担,增设法院、完善战时司法组织体系,简化诉讼程序并设立实验地方法院进行实践,改进战时检察制度等。战时司法改革的面向是全国性的。但除少数法令法规专门针对战区外,大多数均在大后方先试先行,并得到较好的实施且取得明显的成效。
曾代伟
关键词:抗战大后方
抗战时期战区巡回审判检察职权的弱化与变通——以江西战区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无检察官设置是战区巡回审判检察职权弱化与变通的直接表现,它导致其部分检察职权的消失或下移。而无检察官设置的传统与满足战区特殊情势的目标设定,构成战区巡回审判检察职权弱化与变通的主客观原因。战区法律人的奋进与司法权内部监督的正常运作削弱了检察职权弱化与变通的不利因素,成为战区巡回审判"尚著成效"的根本原因。
孙西勇
关键词:抗战时期巡回审判检察职权
中外新约与民国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的变革被引量:1
2014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独立的的司法主权。自清末以降,政府和民众为争取国家司法主权的完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加大了维护司法主权的外交斗争力度。以1943年与美英两国订立新约为标志,最终实现了百年来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的愿望,终结了外国人在华领事裁判权及相关特权。以此为契机,我国涉外司法审判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于中国而言,这无疑是分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融入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开端。
曾代伟樊钒
关键词:领事裁判权民国时期
“陪都”时期国民政府的民事审判评析
2012年
抗日战争时期,迁都重庆后的国民政府的民事审判代表了抗战期间整个国民政府民事审判的运行状况。在战火弥漫的特殊历史时期,国民政府力主司法的功能不仅是为战争服务,更重要的还在于未来国家的基本法治建设。抗战时期的民事审判既具有平时的民事司法功能,又较之平时的民事审判更注重法官的专业性与审判的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宋宏飞张丽
关键词:陪都民事审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