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委基金(Z0005190041891)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李艳刘长庭康春燕李天志张智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单胞菌
  • 2篇嗜麦芽寡养单...
  • 2篇内酰胺
  • 2篇内酰胺酶
  • 2篇Β-内酰胺酶
  • 2篇L1
  • 2篇L2
  • 1篇药物
  • 1篇诱导性
  • 1篇质粒
  • 1篇嗜麦芽窄食单...
  • 1篇内酰胺类
  • 1篇酰胺类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 1篇酶基因
  • 1篇酶基因克隆
  • 1篇耐药
  • 1篇耐药现状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3篇刘长庭
  • 3篇李艳
  • 2篇康春燕
  • 1篇王德龙
  • 1篇张智健
  • 1篇李天志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L1、L2酶基因克隆、测序及定位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产L 1、L 2β-内酰胺酶情况、酶基因定位及核苷酸序列进化和同源关系。方法PCR法扩增两种β-内酰胺酶基因,通过克隆、测序、序列比对确定其亚型、基因进化、同源关系和基因所在位置。结果细菌染色体DNA和质粒DNA扩增L 1、L 2酶基因阳性,其序列具有明显异质性,两种酶基因位于12kb大小的质粒上。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绝大多数产生两种β-内酰胺酶,酶基因变异和进化加速的驱动力部分可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有关。
李艳刘长庭
关键词:Β-内酰胺酶质粒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L1、L2酶的诱导作用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常用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L1、L2β-内酰胺酶的诱导作用。方法RT-PCR方法,确定不同浓度抗菌药物(1/4、1、4×MIC)对L1、L2两种酶表达的影响;ImageJ软件对L1、L2电泳条带定量分析;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抗菌药物作为诱导剂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将不同浓度的4种抗菌药物作为诱导剂时,不加任何抗菌药物的空白对照和含有不同浓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4×MIC的头孢噻肟菌株未见电泳条带,而1/4、1、4×MIC的头孢他啶和1/4×MIC的头孢噻肟电泳条带较弱,只有含1×MIC浓度头孢噻肟的菌株L1、L2电泳条带清晰,表达量最大(P<0.05),MIC明显增加。结论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对L1、L2两种酶具有诱导作用,以1×MIC的头孢噻肟诱导作用最强。
李艳刘长庭李天志康春燕
关键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Β-内酰胺酶诱导性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0株,经VITEK微生物鉴定系统重新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4种抗菌药物的MIC、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致序列[(ERIC)-PCR]方法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流行特征。结果3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噻肟、氨曲南和阿米卡星高度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仍保持一定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96.7%、76.7%、73.3%和60%。ERIC-PCR指纹图谱显示3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由26种不同克隆构成。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仍保持一定敏感性。3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显示基因型多态性。
李艳刘长庭王德龙康春燕张智健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