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05L097)

作品数:10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宁殿秀郎志谨苗延巍孙美玉杜敏安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影像
  • 3篇造影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2篇动脉瘤
  • 2篇影像学
  • 2篇脑动脉
  • 2篇脑动脉瘤
  • 2篇脑神经
  • 2篇脑血管造影
  • 2篇内镜
  • 2篇仿真内镜
  • 2篇病变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1篇动态显像
  • 1篇对比剂
  • 1篇血管成像

机构

  • 6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宁殿秀
  • 5篇苗延巍
  • 4篇杜敏安
  • 3篇孙美玉
  • 3篇唐乐梅
  • 2篇李智勇
  • 2篇吴春明
  • 2篇徐斌
  • 2篇伍建林
  • 2篇郎志谨
  • 1篇刘静红
  • 1篇孙博
  • 1篇李斌
  • 1篇王克礼
  • 1篇王秀凤
  • 1篇张清
  • 1篇张军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Ⅴ~Ⅷ颅神经及其病变的高分辨率MR影像学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评价高分辨率三维MR成像及图像处理技术显示Ⅴ~Ⅷ对脑神经及其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高分辨循环绕相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c)及三维时间飞跃(3D TOF)多块成像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疑是因血管等原因压迫相应脑神经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扫描及图像后处理。由2名神经放射学医师根据20名健康志愿者160支Ⅴ~Ⅷ脑神经显示的清晰程度分为清晰、较清晰、不清晰3个等级,清晰和较清晰定义为显示,不清晰定义为未显示;临床病例中,脑神经与血管关系分为无接触、接触、压迫。结果Ⅴ~Ⅷ对脑神经显示率为100%,20例脑神经症状患者,12例确诊为脑神经与周围血管接触或压迫,且均被临床治疗证实。结论高分辨3DFIESTA+c及3DTOF多块成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可以清楚显示Ⅴ~Ⅷ对脑神经及其病变,能准确定位血管走向及其与Ⅴ~Ⅷ对脑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宁殿秀徐斌孙美玉唐乐梅苗延巍吴春明
关键词:仿真内镜图像融合脑神经
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漏诊原因分析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漏诊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头部CTA的检查和诊断能力。方法搜集同时行CTA和DSA检查的脑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36例,DSA用Philips-HM3000数字减影机,CT用GE Light-speed及Philips Brilliance16层CT机进行扫描,层厚0.625-1.250mm。在工作站上进行脑血管后处理重组,诊断结果与DSA相对比。结果经DSA证实的36例脑动脉瘤,初次CTA诊断明确32例,漏诊4例。对照DSA回顾性分析,再次行VR重组,CTA又找到动脉瘤2例,而4例瘤体直径均小于3mm。结论头部CTA诊断脑动脉瘤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合理的扫描方法和细致的观察有助于减少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宁殿秀李智勇王克礼苗延巍伍建林郎志谨杜敏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CT血管成像
颅内静脉窦病变3D PC与3D TRICKS的影像学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通过三维相位对比(3D PC)与三维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显像(3D TRICKS)技术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旨在掌握其各自特点,为临床正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0例脑静脉窦疾病患者,男19例,女31例,年龄25~56岁,平均32.6岁。使用GE Signa HDxt 1.5T和Signa HDxt 3.0T磁共振机,线圈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8 Channel head&neck A),先行颅脑MRI平扫及行头颈部矢状面3D PC扫描,然后经肘静脉注射25~30 ml钆喷酸葡胺静脉注射液,流率为3 ml/s,延迟0~5 s启动3D TRICKS扫描,采集15个时相。图像后处理使用GE ADW4.4工作站行血管三维重组与数据分析,比较3D PC与3D TRICKS对颅内静脉病变显示能力,并用统计软件SPSS 19.0版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例脑静脉疾病患者中,3DPC与3D TRICKS显示病灶能力相同,均显示57个病灶。 P>0.05无统计学意义。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管腔狭窄、中断、充盈缺损及属支的迂曲扩张。两种检查技术从形态学上比较略有差异,3D PC图像清晰,血管分明可见,而血管连续性较差,特别在窦汇区常常出现静脉中断现象;3D TRICKS血管影像较模糊,血管边缘锐利度较差,但血管连续性较好。结论3DPC与3DTRICKS是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的两种有效方法,诊断准确率相同,但在显示图像细节上各有其特点,并有互补性。
宁殿秀唐乐梅杜敏安张军苗延巍陈国龙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
3D-MRA与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特点。方法选择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56.2岁。分别行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DSA技术.并比较两种方法对脑血管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特点。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病变的差异;将动脉瘤按直径大小分为2组,即≥3.0mm组和〈3.0mm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中,3D—MRA发现颅内动脉瘤25例,DSA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术后复查、烟雾病各5例,脑血管狭窄9例。其中.DSA诊断率为100%(50/50),3D—MRA诊断率为98%(49/50)。3D—MRA与DSA均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脑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可充分观察到脑动脉瘤的准确起源、瘤体大小、颈部宽窄及血管走向等情况,病例中所显示的最小动脉瘤直径3D—MRA约2.6mm.DSA约2.0mm.3D—MRA漏诊1例直径约2.0mm小动脉瘤。3D—MRA与DSA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直径〈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MRA与DSA血管造影技术相比.3D—MRA与DSA均能较好地显示颅内血管病变,但是3D—MRA对小于2.0mm的小动脉瘤易漏诊.
杜敏安王秀凤李斌孙博孙美玉宁殿秀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脑血管疾病
采用3D-FIESTA+c影像分析脑神经及其病变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3D-FIESTA+c成像及图像处理技术显示脑神经及其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3D-FIESTA+c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疑是因血管等原因压迫相应脑神经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扫描及图像后处理。由2名神经放射学医师根据20名健康志愿者480支脑神经显示的清晰程度分为清晰、较清晰、不清晰3个等级,清晰和较清晰定义为显示,不清晰定义为未显示;临床病例中,脑神经与血管关系分为无接触、接触、压迫。结果 12对脑神经显示率分别为:嗅神经84.3%,视神经100%,动眼神经100%,滑车神经43.8%,三叉神经100%,外展神经100%,面神经100%,前庭蜗神经100%,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复合体100%,舌下神经47.1%。20例脑神经症状患者,16例确诊为脑神经与周围血管接触或压迫,且均被临床治疗证实。结论高分辨3D-FIESTA+c成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可显示脑神经及其病变,能准确定位血管走向及其与脑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宁殿秀苗延巍徐斌孙美玉唐乐梅吴春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仿真内镜脑神经
MSCTA诊断脑动脉瘤多种重建方法的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不同重建方法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脑部MSCTA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脑MSCTA检查的脑动脉瘤患者31例。采用GELight-speed及PHILIPS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螺距:0.5~1.3,层厚:0.625~1.25mm。在GEadw4.2工作站上进行脑血管后处理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及曲面重建(CPR)。并对四种图像重建方法进行比较。结果:31例阳性病例中共有33个动脉瘤,VR与MIP显示32个,SSD显示30个,CPR显示29个。未显示动脉瘤直径均小于3mm。结论:VR与MIP显示脑动脉瘤最佳,是较常用的显示方法,而CPR与SSD存在一定的漏诊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宁殿秀李智勇刘静红张清苗延巍伍建林郎志谨杜敏安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