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31002)

作品数:31 被引量:233H指数:10
相关作者:石学法吴永华程振波刘焱光方习生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菲律宾海
  • 5篇海槽
  • 5篇冲绳海槽
  • 4篇东亚冬季风
  • 4篇冬季风
  • 4篇有孔虫
  • 4篇全新世
  • 4篇群岛
  • 4篇琉球群岛
  • 4篇陆架
  • 4篇内陆架
  • 4篇矿物
  • 4篇季风
  • 4篇沉积物
  • 3篇东海内陆架
  • 3篇同位素
  • 3篇泥质区
  • 3篇火山
  • 3篇古环境
  • 3篇鄂霍次克海

机构

  • 25篇国家海洋局第...
  • 9篇海洋沉积与环...
  • 4篇同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玉门油田
  • 1篇奥胡斯大学
  • 1篇挪威卑尔根大...

作者

  • 27篇石学法
  • 13篇吴永华
  • 12篇程振波
  • 9篇刘焱光
  • 8篇方习生
  • 7篇李小艳
  • 7篇石丰登
  • 7篇王昆山
  • 6篇葛淑兰
  • 5篇杨刚
  • 4篇鞠小华
  • 3篇刘升发
  • 3篇邹建军
  • 3篇魏建伟
  • 2篇乔淑卿
  • 2篇陈志华
  • 1篇刘东生
  • 1篇朱日祥
  • 1篇朱爱美
  • 1篇翟滨

传媒

  • 9篇海洋科学进展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5篇科学通报
  • 4篇海洋学报
  • 3篇Scienc...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Journa...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
2009年
程振波陈志华石学法吴永华李小艳石丰登
关键词:北极科学考察门捷列夫考察船白令海
鄂霍次克海东南部180ka BP以来底栖有孔虫δ^13C轻值事件被引量:2
2014年
对鄂霍次克海东南部OS03-1岩芯180 ka BP以来底栖有孔虫内生种Uvigerina spp.进行了稳定氧碳同位素分析,发现了112-109 ka BP(Ⅵ),102-90 ka BP(Ⅴ),85-76 ka BP(Ⅳ),57-54 ka BP(Ⅲ),44-40 ka BP(Ⅱ)和17-10 ka BP(Ⅰ)的6次δ13C轻值事件,其中发生于102-90 ka BP的轻值事件Ⅴ中的δ^13C降幅最大,达到了2.5‰,其他事件中均达到1‰以上. 研究认为,这些δ13C轻值事件可能由表层生产力增高、鄂霍次克海中层水形成减弱、最低含氧带加强等因素共同引起. 古菌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这些δ^13C轻值事件没有受到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和甲烷气体释放的影响.
吴永华石学法邹建军程振波王昆山葛淑兰石丰登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表层生产力
1998年特大洪水后长江悬浮颗粒物直接向冲绳海槽的输运:来自稳定同位素和C/N比值的证据
同陆地每年通过河流向海洋输送大约0.25×1015g 溶解有机碳(DOC)和0.15×1015g 颗粒有机碳(POC)。陆源有机质在海洋中归宿的问题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兴趣。
蔡德陵石学法宋晓红
文献传递
近2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高分辨率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古生产力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进行粒度和生物硅分析,AMS14C测年,获得了粒度和生物硅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1.5%,属于低含量海区,主要受低硅质骨骼供给量、高溶解作用以及陆源物质冲淡作用的影响。生物硅含量及其堆积速率与中国东部温度曲线对比显示,近2 ka以来生物硅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在相对高温期明显增加,而在相对低温期降低,反映了表层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其高值期可能是由于相对高温期夏季风的加强导致了上升流的增强和营养物质供给的增加。另外,MZ02孔生物硅含量及其堆积速率与格陵兰冰芯和红原泥炭同位素对应性较好,揭示了古生产力和古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刘升发石学法刘焱光翟滨吴永华
关键词:生物硅古生产力古气候泥质区东海内陆架
琉球群岛东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及指示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对琉球群岛东部海区1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组合在溶跃面以上表现为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ata glutinata组合,溶跃面以下为Globorotalia inflata-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dex.)组合,局部受黑潮影响区域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相对丰富,为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obliquiloculata组合;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及组合分布特征对于碳酸盐溶跃面深度及碳酸盐补偿深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另外,碳酸盐保存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域现代碳酸盐溶跃面深度约为3100 m,碳酸盐补偿深度约为4300 m。
吴永华程振波石学法李小艳石丰登鞠小华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碳酸盐溶解西太平洋
菲律宾海北部19cal.k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2012年
对菲律宾海北部E-2岩心柱(29.62°N、131.14°E,水深3 877m)进行了浮游有孔虫δ18 O分析、AMS14 C测年以及U3k7表层海水温度(U3k7-SST)的测试。结果表明,E-2岩心记录了约19cal.kaBP以来U3k7-SST变化过程,其末次冰消期整体变化过程与北大西洋高纬地区相似,记录了Heinrich 1(H1)、Blling/Allerd(B/A)和Younger Dryas(YD)等快速气候事件,同时也识别出发生于19.4~19.2和18.5~18.0cal.kaBP的2次变冷事件,说明了研究区与北大西洋气候存在遥相关;在B/A和YD阶段中发现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及变化过程,可能反映了热带过程对研究区域的影响;E-2岩心柱末次冰消期变暖存在阶段性,其变暖时间开始于19.4cal.kaBP,而大幅升温阶段则从15.3cal.kaBP开始。
吴永华翦知湣石学法程振波李小艳石丰登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表层海水温度菲律宾海
表层海水古温度再造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8年
表层海水温度(简称SST)的变化,已经成为古海洋学研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料。古温度的定量估算已成为理解地球气候系统演化的关键性环节,是古环境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海水古温度再造方法备受关注。从最初的标志种和标志性生物组合,到后来的转换函数估算海水表层温度,再发展到用地球化学方法获得古海水温度,如有孔虫氧同位素、U37k和有孔虫Mg/Ca比、珊瑚骨骼Sr/Ca、U/Ca和Mg/Ca等,古海水温度的估算方法日趋完善。从原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等角度,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将来表层海水古温度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小艳石学法程振波吴永华石丰登鞠小华
关键词:有孔虫转换函数氧同位素MG/CA
南黄海EY02-2孔磁性地层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22
2005年
对采自南黄海中部平原的钻孔EY02-2(孔深70 m)进行了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k-T)显示, 该钻孔沉积物磁性矿物的居里温度为580~600℃, 即主要磁性物质为磁铁矿. 磁滞回线测定结果表明, 南黄海磁性矿物的粒度随不同沉积环境变化很大, 总趋势是潮下滨岸大于陆相, 陆相大于海相, 与沉积物物源的距离远近和水动力强弱有关. 磁极性地层研究揭示出M/B极性转换界线位于该钻孔的63.29 m, 同时在布容期至少出现7次极性漂移(Nr1-7), 可以与布容期内的6次极性事件对应; 在松山期也出现3次正极性漂移, 最下部的两个正漂移可能是发生于886±3 kaBP的Kamikatsura正极性事件的反映. 磁化率和沉积物的粒度在不同的沉积相表现不同, 因此揭示了一些大的环境转换界面. 通常潮下滨岸和陆相的磁化率和粒度都要大于海相沉积物, 磁化率在10×10-5SI左右的稳定分布和平均粒径接近7φ指示了水深较大的海相层. 但是, 磁化率和粒度不能作为气候变化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δ18O对比. 我们认为, 半封闭陆架海复杂的沉积物源和在冰期-间冰期沉积动力的变化是造成这种不能对比的原因.
葛淑兰石学法朱日祥刘焱光印萍刘乐军
关键词:磁化率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区与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21
2007年
对采自长江口南支的130个表层底质沉积物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了20种常、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聚类法对该区域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地球化学分区:Ⅰ区以相对富集SiO2,Sr,Zr元素为典型特征,主要涵盖5 m等深线以浅的长江三角洲前缘区;Ⅱ区以相对富集Al2O3,TFe2O3(全铁),MgO,Pb元素为典型特征,涵盖了前三角洲的广大区域。从地球化学分区的空间分布来分析,这两个分区元素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沉积水动力条件与沉积介质物化性质这两个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即在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实质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王国庆石学法刘焱光窦衍光
关键词:长江口元素地球化学沉积环境
Record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from the mud area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since the mid-Holocene被引量:24
2010年
AMS14C dating and analysis of grain size,major elements and clay minerals were applied to Core MZ01 from the mud area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 size,clay mineral and major element assemblages,the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since the mid-Holocene could be reconstructed.These three proxies,mean grain size(>9.71μm),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and ratio of smectite to kaolinite in particular,show similar fluctuation patterns. Furthermore,10 extreme values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cooling events could be recognized since the mid-Holocene;these extreme values are likely to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The cooling event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results of theδ18O curves of the Dunde ice core and GISP2,which therefore revealed a regional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Four stages of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were identified,i.e.8300-6300 a BP,strong and unstable;6300-3800 a BP,strong but stable;3800-1400 a BP,weak and unstable;after 1400 a BP,weak but stable.
LIU ShengFaSHI XueFaLIU YanGuangQIAO ShuQingYANG GangFANG XiShengWU YongHuaLI ChaoXinLI XiaoYanZHU AiMeiGAO JingJing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中全新世内陆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