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李英王毅杨军阎晓玲庞伟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科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凝血因子X
  • 2篇下肢
  • 2篇静脉
  • 2篇老年
  • 2篇骨折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功能不...
  • 1篇神经干
  • 1篇神经干细胞
  • 1篇神经干细胞移...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苷脂
  • 1篇手术
  • 1篇替德肝素
  • 1篇自体
  • 1篇自体颞肌筋膜
  • 1篇颞肌
  • 1篇颞肌筋膜

机构

  • 2篇天津医院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市神经病...
  • 1篇天津市第二医...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2篇杨军
  • 2篇王毅
  • 2篇李英
  • 1篇梁建伟
  • 1篇黄慧玲
  • 1篇武俏丽
  • 1篇孙异临
  • 1篇刘暌
  • 1篇庞伟
  • 1篇阎晓玲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凝血因子Ⅹ预防下肢骨折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杨军王毅李英
关键词:凝血因子X骨折后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并发老年骨折VEIN
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脊髓损伤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 GM1 )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B节段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NSCs组、NSCs+GM1组。连续观察1,2,4,8周,应用运动功能评分、病理组织学、透射电镜、体感诱发电位(SEP)等检查,比较大鼠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伤后动物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4,8周时NSCs+GM1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calcitonin gene - related peptide, CGRP)染色阳性细胞较其他各组增多。与对照组和NSCs组比较,8周时NSCs+GM1组只在损伤中心处出现灶性坏死,小血管增生明显。电镜扫描结果显示,8周时对照组仍可见大的神经髓鞘轴膜下水肿,而NSCs+GM1组可见大量完整的神经髓鞘和分化正常的神经细胞,轴突末端还可见多种突触小泡。SEP结果显示,移植后2周NSCs+GM1组SEP的潜伏期即明显缩短(P〈0.05),4,8周SEP缩短以NSCs组为显著,但仍高于实验正常鼠潜伏期。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移植NSCs联合应用GM1能够保护受伤的神经组织。GM1可促进植入的NSCs分化,并与宿主形成突触连接,重建脊髓功能。
武俏丽梁建伟阎晓玲孙异临黄慧玲刘暌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干细胞
鼻内镜下自体颞肌筋膜包裹筛骨垂直板修补鼻中隔穿孔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应用自体颞肌筋膜包裹筛骨垂直板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鼻中隔穿孔患者的资料,其中传统术式组30例,三明治式组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并行鼻腔冲洗治疗改善鼻腔黏膜状况。传统术式组行鼻中隔穿孔前切口,分离中隔黏膜移位修补穿孔;三明治式组行耳后颞肌附着处皮肤切口切取2倍以上穿孔直径的颞肌筋膜,行鼻中隔前端切口,分离鼻中隔黏软骨膜至穿孔四周,并在穿孔四周制作新鲜创面,以颞肌筋膜包裹自体筛骨垂直板形成硬性支撑“三明治”式修补物嵌插入黏软骨膜下封闭鼻中隔穿孔;术后均予抗感染及鼻腔保湿治疗。记录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三明治式组术中的出血量(mL:3.6±1.2 vs 13.4±2.9)、手术时间(min:25.2±6.3 vs 46.5±10.3)、损伤黏膜范围(mm2:10.2±3.2 vs 20.5±5.3)及术后黏膜修复时间(d:19.5±3.9 vs 30.2±3.1)均小于传统术式组(P<0.05);三明治式组的修补成功率高于传统术式组(90.00%vs 46.67%,χ2=9.780,P<0.01);随访6个月~1年,均未见穿孔复发。结论鼻内镜下应用颞肌筋膜包裹自体筛骨垂直板,形成硬性支撑“三明治”式修补物封闭修补鼻中隔穿孔,可以恢复正常解剖结构的鼻中隔,疗效肯定。
庞伟
关键词:鼻中隔穿孔鼻内镜手术颞肌筋膜
凝血因子Ⅹ、D-二聚体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下肢骨折并发DVT的改变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Ⅹ、D-二聚体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和治疗老年下肢骨折后并发DVT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下肢骨折的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给于LMWH治疗,40m g肌内注射,1次/d,共14d。非治疗组除不用LMWH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对待。观察两组DVT的发生率及FX a含量及活性、D-二聚体含量、APTT、PT、TT的变化。FX a含量及活性测定采用酶免法,D-二聚体含量测定采用金标法,APTT、PT、TT测定采用凝固法。结果:治疗组、非治疗组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33%、56.67%,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FX a含量及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与治疗前和非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APTT、PT、TT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X a、D-二聚体可以作为LMWH预防DVT和治疗效果的临床监测指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但当抗-X a浓度大于0.5U/m l以上时,还应注意联合监测APTT,防止治疗引起出血。
杨军王毅李英
关键词:凝血因子XD-二聚体替德肝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