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32078)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赵全明张明多张玉慧赵学诚闫云峰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动脉
  • 6篇动脉粥样硬化
  • 6篇斑块
  • 4篇血栓
  • 4篇吡格列酮
  • 4篇格列酮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易损斑块
  • 3篇硬化斑块
  • 3篇正电子
  • 3篇正电子发射
  • 3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断层显像
  • 2篇血管
  • 2篇血栓事件
  • 2篇血栓形成
  • 2篇炎症
  • 2篇显像
  • 2篇抗动脉粥样硬...

机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心肺血...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煤炭工业总医...

作者

  • 9篇赵全明
  • 5篇张明多
  • 5篇张玉慧
  • 4篇闫云峰
  • 4篇赵学诚
  • 3篇刘瑜
  • 3篇赵欣
  • 2篇李丽琴
  • 2篇冯婷婷
  • 2篇郑虹
  • 2篇庄须翠
  • 2篇李德鹏
  • 1篇苏工
  • 1篇于薇
  • 1篇宋现涛
  • 1篇李菁
  • 1篇吕树铮
  • 1篇周芸
  • 1篇米树华
  • 1篇贾淑杰

传媒

  • 5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多模式成像技术检测易损斑块被引量:4
2013年
易损斑块的早期检测对预防其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至关重要。斑块的易损性主要取决于斑块的炎症状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映斑块形态学特征又能体现斑块炎症程度的影像学手段。PET/CT和PET/MRI作为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炎症程度。本文就CT、MRI、PET/CT、PET/MRI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赵学诚赵全明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性疾病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1],斑块破裂的风险主要与斑块的易损性(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因素有关。因此,及早辨认斑块的性质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
张玉慧赵全明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且接受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查的高血压患者153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分为杓型组(32例)、非杓型组(78例)及反杓型组(4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后应用SYNTAX积分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进行量化,得出分叉病变积分及分叉病变积分百分比,分析其与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患者的SYNTAX积分、分叉病变积分、分叉病变积分百分比均依组别而递增[SYNTAX积分:(17±3)、(26±4)、(34±5)分;分叉病变积分:(6.2±2.6)、(15.1±3.8)、(21.4±4.1)分;分叉病变积分百分比:(36±11)%、(57±9)%、(63±6)%],任意组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分叉病变积分与24h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年龄、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r=0.259、0.433、0.323、0.376、0.311、0.282,均P〈0.01),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呈显著负相关(r=-0.561、-0.531,均P〈0.01);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年龄、糖尿病独立相关(均P〈0.05)。分叉病变积分百分比与24h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年龄呈正相关(r=0.267、0.432、0.486、0.284,均P〈0.01),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及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呈显著负相关(r=-0.632、-0.579,均P〈0.01);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年龄独立相关(均P〈0.01)。结论血压节律异常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好发性高度相关。
李菁赵全明米树华苏工周芸贾淑杰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血压昼夜节律SYNTAX积分
吡格列酮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斑块破裂的PET/CT活体成像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及PET/CT活体成像特点。方法:所有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n=10)和对照组(n=10)。采用球囊拉伤+间断高脂喂养的方法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两组存活的实验动物于实验结束时进行药物激发试验。于实验中期及晚期检测血液学指标并进行两次PET/CT扫描。斑块破裂诱发试验后处死动物,取兔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吡格列酮组血清MMP-9,hs-CR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晚期吡格列酮组SUVmean值较基线值显著降低(P=0.008)。但对照组SUVmean值较基线值显著升高(P<0.000)。吡格列酮组斑块破裂率,斑块面积,巨噬细胞密度及新生血管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以通过降低斑块炎性程度以减少斑块破裂率。PET/CT可有效进行成像监测。
张明多闫云峰庄须翠张玉慧王争明李德鹏李丽琴宋现涛吕树铮赵全明
关键词:吡格列酮PET/CT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吡格列酮降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事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是否具有改善斑块易损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药物干预组(n=10),对照组(n=10)。采用间断高脂饲养方法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斑块破裂激发试验。药物干预组于第1-18周在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 mg獉kg-1獉d-1)。于实验初期、中期、晚期分别留取血液标本进行MMP-9浓度测定。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处死动物,留取主动脉标本进行HE染色、巨噬细胞RAM-11及新生血管CD-31免疫组化染色,使用NIS-Elements AR Analysis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斑块形态,测定斑块面积,进行巨噬细胞、新生血管计数。结果:实验中期及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均较对照组低[(2.25±0.11)vs.(2.60±0.19),P=0.040;(2.27±1.17)vs.(2.70±0.37),P=0.010]。实验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较对照组低[(2.27±1.17)vs.(2.70±0.37),P=0.010]。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药物干预组组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4.62%vs.39.07%,P=0.000)。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小[(0.029±0.018)vs.(0.186±0.093),P=0.033]、巨噬细胞浸润少[(8.800±3.936)vs.(30.130±4.188),P=0.003]、新生血管数量少[(80.267±13.094)vs.(162.637±73.112),P=0.022]。结论:吡格列酮通过降低斑块内炎症程度提高斑块的稳定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
赵学诚赵全明李德鹏刘瑜郑虹李丽琴张明多张玉慧闫云峰冯婷婷赵欣李昕禾
关键词:吡格列酮易损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多模式成像技术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n=10)和对照组(n=10)。采用主动脉球囊拉伤术与间断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药物诱发斑块破裂实验。药物干预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于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mg/(kg·d)。分别于实验中期(第8周)和晚期(第16周)进行PET/CT扫描,自动测量感兴趣区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VUmax)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VUmean)。斑块破裂诱发实验后对2组兔主动脉进行解剖并留取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药物干预组的血栓动脉段明显低于对照组(14.6%vs 39.1%,P=0.000),斑块激发实验后破裂斑块的SUVmean(1.486±0.486 vs 0.655±0.235,P=0.000)和SUVmax(1.862±0.564 vs 0.843±0.058,P=0.000)均明显高于非破裂斑块。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新生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UVmean和SUVmax与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但与新生血管计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形态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赵学诚赵全明李德鹏刘瑜郑虹李丽琴张玉慧闫云峰赵欣李昕禾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动脉粥样硬化PPARΓ血栓形成
阿托伐他汀在稳定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降低血栓事件中作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大白兔以高脂饲养+球囊拉伤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高脂组和他汀组各9只,2组均给予间断高脂饲养,他汀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激发实验后处死动物取其主动脉,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高脂组各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例分别为Ⅱ型5.29%、Ⅲ型13.94%、Ⅳ型26.44%、Ⅴ型25.00%、Ⅵ型29.33%;易损斑块主要有斑块面积大、纤维帽薄、帽核比值小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特点;他汀组易损斑块发生率(13.08%)较高脂组(29.33%)明显减少,稳定斑块发生率(86.92%)较高脂组(70.67%)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斑块面积占管腔总面积的百分比((23.48±9.94)%)和斑块厚度((311.27±190.98)μm)均较高脂组明显减小((50.23±10.08)%和(737.47±248.73)μm)(P<0.05);血栓发生率他汀组(33%)低于高脂组(75%)(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减少斑块破裂,降低血栓形成。
庄须翠赵全明张明多赵欣冯婷婷赵学诚刘瑜于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阿托伐他汀
PPAR-γ激动剂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增加[1]。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其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与许多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3/4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糖尿病被国际学术组织定义为"冠心病等危症"[2]。尽管积极的血糖控制降低了如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但其对大血管并发症降低不明显。STENO研究[3]表明,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控制,平均随访年限为7.8年,
张明多赵全明
关键词:PPAR-Γ激动剂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采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及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14只新西兰大白兔,以高脂饲养及腹主动脉球囊拉伤的方法复制As模型。喂养12周后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每天10mg/kg,n=6)和对照组(n=6),并对两组兔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两组各选取40个斑块,测量相关参数,继续高脂喂养12周后,再次行VH-IVUS检查。最后药物诱发斑块血栓形成,处死并取出腹主动脉观察所选斑块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对两组VH-IVUS相关参数及血栓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2周的药物干预,吡格列酮组的TG、hs-CRP、MMP-9下降,HDL-C升高。VH-IVUS分析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的坏死成分绝对面积[-0.10(0.00,0.10)vs.0.10(0.00,0.13)mm2,P<0.001]、坏死成分相对比例[(-2.35±3.11)vs.(1.87±4.62)%,P=0.012];钙化成分绝对面积[0.00(0.00,0.10)vs.0.10(0.00,0.10)mm2,P<0.001]、钙化成分相对比例[0.00(-3.12,0.14)vs.2.00(-0.19,3.19)%,P=0.002]明显减少。吡格列酮组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的回缩,降低斑块血栓事件的发生,是新型的抗As药物。
张玉慧张明多闫云峰李昕禾赵全明
关键词:吡格列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