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65049)

作品数:21 被引量:167H指数:8
相关作者:付威坎杂张慧明王丽红刘玉冬更多>>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2篇红枣
  • 8篇收获机
  • 3篇捡拾
  • 3篇仿真
  • 3篇采收
  • 2篇运动仿真
  • 2篇振动
  • 2篇气吹
  • 2篇谐响应
  • 2篇谐响应分析
  • 2篇密植
  • 2篇模态
  • 2篇模态分析
  • 2篇机架
  • 2篇机械化
  • 2篇机械化采收
  • 2篇激振
  • 2篇激振频率
  • 2篇红花
  • 2篇矮化

机构

  • 18篇石河子大学
  • 4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江苏大学
  • 1篇沈阳理工大学
  • 1篇唐山职业技术...
  • 1篇新疆交通职业...

作者

  • 17篇付威
  • 11篇坎杂
  • 8篇张慧明
  • 6篇王丽红
  • 5篇李成松
  • 5篇刘玉冬
  • 4篇张志元
  • 3篇张立新
  • 3篇崔健
  • 3篇李琳琳
  • 2篇葛云
  • 1篇李耀明
  • 1篇刘继展
  • 1篇高玉芝
  • 1篇张亚欧
  • 1篇朱荣光
  • 1篇陈建萍
  • 1篇李景彬
  • 1篇王贤斐
  • 1篇曲金丽

传媒

  • 16篇农机化研究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新疆农机化
  • 1篇Intern...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振动激励下枣树力传递效果室内模拟试验被引量:14
2017年
为了提高林果振动采收的作业效率,根据果品在振动过程中瞬时加速度的变化,研究其振动采收时力的传递效果,降低激振功耗。该文以红枣振动采收为研究对象,建立红枣"枝-柄-果"的双摆振动模型,分析系统振动过程中的固有频率,获得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为14.69、17.26 Hz;利用振动试验测试系统,进行扫频试验,测得枣树发生共振频率的范围集中出现在12~24 Hz;当振幅分别为3、5、7 mm时,频率在12~24 Hz时进行枣树的定频振动试验,通过DHDAS分析软件分析,获得枣树的振动频率和瞬时加速度的关系;对受迫振动的红枣采用3D高速摄像技术进行运动分析,获得红枣在空间的最大瞬时加速度值,通过统计计算分析,红枣的最大瞬时惯性力值均大于果柄最大拉断力6 N。试验表明在振幅为7 mm、频率为17 Hz时,红枣振动采收过程中,力的传递效果较好。该研究可为红枣收获机激振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付威张志元刘玉冬潘俊兵崔健丁凯张慧明
关键词:振动力学性能红枣激振频率
红花丝机械采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量:25
2014年
近年来,随着红花花丝被广泛地应用于中药、染料、化妆、食品色素等诸多领域,促进了新疆红花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相对于红花种植业的快速发展,红花丝的采收技术已严重滞后于开发利用环节,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红花花丝的采收主要依靠人工徒手采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采收成本高、花丝浪费严重。为此,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红花花丝采收机械的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几种典型采收机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阐述红花丝采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红花花丝机械化采收的发展趋势。
葛云张立新韩丹丹陈建萍付威
关键词:红花花丝
梳脱式打瓜集条机的设计被引量:1
2020年
为解决新疆主要经济作物打瓜在机械化收获过程中集条技术难题,针对新疆打瓜的种植模式和生长特点,设计了一种梳脱式打瓜集条机。采用先摘后集的设计思路,创新使用了梳脱式采摘器。为此,主要阐述了梳脱式打瓜集条机的整机结构、工作原理及关键部件设计等。其中,集瓜器采用双螺旋结构,减少了输送距离,降低了集条过程中挤瓜、伤瓜的现象。同时,梳脱式采摘器的使用解决了摘瓜过程中瓜藤、杂草缠绕及后续取籽作业过程中的堵塞问题,可为打瓜收获机械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王贤斐付威付威李景彬
关键词:打瓜
丘陵山区水稻与油菜作物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丘陵山区稻油联合收获机的发展是实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作物的农艺性状与物料特性是机器结构与参数的设计基础,也是影响联合收获机脱粒和清选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此,对丘陵山区早稻品种和平原地区迟熟中粳稻品种的水稻特性进行了试验和对比分析,并对丘陵山区油菜农艺性状和物料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农艺角度为丘陵山区的稻油联合收获机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并结合试验结果对稻油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方向进行了分析。
青苡任李耀明熊伟琪刘继展
关键词:水稻油菜收获机丘陵山区
气吹式落地红枣捡拾装置的设计与运动仿真被引量:12
2018年
目前,新疆红枣主要采收方式为先将树上红枣振落到地面,再由人工捡拾的方式,由于人工捡拾效率低,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新疆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气吹式落地红枣捡拾装置。该装置采用气力式捡拾,通过旋转风管分配捡拾气流,将地面红枣吹至输送装置,经输送装置送至集枣箱,完成落地红枣捡拾。为了确定该装置在不同前进速度下,气流喷嘴连续工作的合理角速度范围,采用Adams软件对该装置进行运动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水平速度为0.3、0.4、0.5、0.6、0.7、0.8、0.9、1.0m/s时,气流喷嘴连续工作时,其合理角速度范围分别为2.79~5.86、3.72~7.82、4.64~9.34、5.58~9.91、6.54~10.91、7.43~12.9 5、8.32~14.63、9.2 3~1 6.7 9 rad/s,为落地红枣捡拾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潘俊兵刘玉冬丁凯张志元付威
关键词:收获机运动仿真
红枣收获机液压转向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015年
针对矮化密植红枣的种植模式,研制了自走式矮化密植红枣收获机,通过分析红枣收获机整机性能指标和工作要求,设计了液压转向系统,对主要液压元件进行选型;运用AMESim仿真软件搭建了液压系统模型,设置了系统中主要元件的参数。仿真结果显示:转向驱动油缸满足实际工况的动作要求,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红枣收获机液压转向系统的开发和改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乐坎杂李成松付威张慧明王丽红
关键词:红枣收获机械液压系统
矮化密植红枣收获机捡拾装置的设计被引量:11
2016年
针对红枣人工捡拾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矮化密植红枣收获机捡拾装置。该装置与红枣收获机联合作业,能够实现红枣一次性捡拾收获。为此,介绍了捡拾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设计。采用复数矢量法对捡拾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确定了偏心轮、吊杆、连接杆等关键工作部件的结构参数。通过对捡拾拨杆进行运动分析,获得了工作过程中拨杆端点的运动方程,并确定了红枣抛送初速度与偏心轮转速之间的关系,为红枣收获机捡拾装置的试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亚欧坎杂李成松付威王丽红李琳琳
关键词:红枣收获机捡拾
红枣收获机激振装置激振频率优化与试验被引量:2
2019年
为提高红枣收获机振动收获效率,对激振装置激振频率进行了优化。首先,建立激振装置与枣树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得激振装置曲柄转动角频率为2.7rad/s,激振频率为16.9Hz;其次,在ADAMS环境下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当曲柄转动角频率为2.7rad/s时,机构运动较平稳、无剧烈振动现象,装置机构运动满足要求;最后,对激振装置工作性能及作业效果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液压马达转速为25.0~26.5r/min时,即激振频率为16.5~17.4Hz,红枣采净率大于90%,红枣损伤率小于8%,装置各项性能均满足要求,可为红枣收获机激振装置激振频率设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丁凯张炳成刁雪洋张慧明付威付威
关键词:曲柄连杆激振频率ADAMS仿真
自激振动力补偿红枣振动采收试验装置设计被引量:4
2017年
针对传统的树冠强迫振动方法作业过程中采收效果差及伤树(枣)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将自激振动理论与力补偿理论相结合的振动采收方式,并设计出一种基于自激振动力补偿的红枣采收试验装置,以提高振动采收效果,降低红枣与果树的损伤。为此,介绍了试验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设计。通过对激振装置主要运动部件的运动过程进行理论分析,获得了拨杆滚筒的运动学方程,得出了拨杆滚筒的振幅表达式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计算出拨杆滚筒需要力补偿控制系统进行激振力补偿的扭转角度阈值为1 9.4°,为红枣采收试验装置的试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崔健张慧明付威坎杂刘玉冬
关键词:红枣采收自激振动
骑跨式机架的随机振动疲劳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提高矮化密植红枣收获机的工作性能,以骑跨式机架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机架进行模态分析,得出机架的固有频率与振型,并与各激励频率范围比较,可知机架的固有频率仍在发动机的激振频率范围之内。为避免机架产生共振,在发动机安装位置添加弹性元件,对机架采用减振方案的谐响应分析,计算得出应力、变形量变化曲线。结合机架结构材料的S-N曲线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对机架进行疲劳分析,验证机架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减振方案的谐响应分析使机架的最大变形量由2.977mm变到0.358mm,减小了87.974%,明显改善了机架的振动特性;在激振载荷的作用下对添加减振元件前后的机架分别计算疲劳寿命,得出添加减振元件后机架的疲劳寿命为1.84×10~8次,高于1.0×10~6次,满足机架疲劳强度设计要求。
李琳琳王丽红坎杂付威李成松
关键词:谐响应分析疲劳寿命计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