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102)
- 作品数:20 被引量:281H指数:11
- 相关作者:余克服赵焕庭王丽荣陈特固时小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Interspecies and spatial diversity in the symbiotic zooxanthellae density in corals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ral reef bleaching被引量:13
- 2008年
- 珊瑚礁石漂白被共生 zooxanthellae, zooxanthellae 色素沉着的损失,或两个的逐出通常描绘。我们收集了分别地,在海南岛的 Sanya 和广东省的 Daya 海湾从 Luhuitou 和 Xiaodonghai 包括礁石大楼珊瑚的 21 个类的 39 种类的 128 件样品并且分析了共生 zooxanthellae 人口密度。结果显示出那:( 1 )共生 zooxanthella 密度从 0.67x10 ( 6 )变化,显示 8.48x10 ( 6 )房间/厘米( 2 )重要内部种可变性,与通常相对有更少的 zooxanthellae 的分支珊瑚(从 0.67x10 ( 6 ) 到 2.47x10 ( 6 )房间/厘米( 2 ))比巨大的种类(从 1.0x10 ( 6 )到 8.48x10 ( 6 )房间/厘米( 2 ));(2 ) 在 4 m 水深度以内住在的珊瑚比那些生活在底部有共生 zooxanthellae 的高水平(类似于 7 m 深度) 礁石区域;(3 ) 在在从相对高的纬度 Daya 海湾的珊瑚之间的 zooxanthellae 密度没有可辨别的差别(类似于 22 度 N ) 并且那些从相对低的纬度 Sanya (类似于 18 度 N ) 在可比较的海表面温度(SST ) ;(4 ) 在里面部分 -- 漂白珊瑚, zooxanthellae 的密度显示出下列顺序:看似健康的部分 > 漂白半的部分 > 漂白部分。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1 ) 分叉之间的 zooxanthellae 密度差别和巨大的珊瑚种类是分叉的珊瑚对比巨大的珊瑚漂白更脆弱的主要原因。例如,共生 zooxanthellae 层次在分叉的 Acropora 和 Pocillopora 珊瑚并且这样是低的这些珊瑚更产生漂白和死亡;(2 ) 共生 zooxanthellae 密度能被环境条件也影响,例如沉积负担,潜水相关的混浊,和水产业相关的硝酸盐和磷酸盐输入,并且他们的增加可以在珊瑚减少共生 zooxanthellae 密度。
- LI ShuYU KeFuSHI QiCHEN TianRanZHAO MeiXiaZHAO JianXin
- 关键词:珊瑚礁
- 珊瑚骨骼生长研究评述被引量:8
- 2008年
- 珊瑚骨骼生长有年、月、日周期,能够当作古生物钟来记录地质历史。块状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年周期的发现对后来的珊瑚古气候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又发现世界各热带海域的珊瑚存在多种多样的骨骼密度变化模式,起先常从珊瑚的生长环境中寻找骨骼密度变化的控制因素,但是没有成功,从80年代后期,部分学者试图从珊瑚骨骼构架本身出发、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骨骼密度条带之间的关系来探求骨骼密度变化的机理,并提出了一个可以解释大多数块状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变化模式的骨骼生长模型。块状珊瑚软体层厚度是一个十分重要但至今仍没引起足够重视的珊瑚生长参数,它相对于骨骼线性生长率的变化影响着骨骼密度变化模式。骨骼钙化作用和虫黄藻光合作用的相互关系还存有争议,珊瑚骨骼钙化机理仍在探索中。
- 张江勇余克服
- 关键词:骨骼密度
- 华南大陆沿岸珊瑚礁的特点与分析被引量:14
- 2007年
- 华南大陆沿岸不乏造礁石珊瑚生长,但能成礁的仅在西部广西涠洲岛、斜阳岛和广东雷州半岛西南海岸,均为岸礁,累计礁体长约63 km,约占华南大陆(含近岸岛屿)岸线的1%,礁厚1-4 m,总面积约45 km^2。礁体在全新世中期形成,胶结程度差,内礁坪部分已被沿岸泥沙覆盖,活珊瑚种类较少。进入全新世晚期,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冬季表层平均水温略低,沿岸泥沙运动活跃,人类生产活动对水质的影响等,珊瑚礁发育受到制约。但在西部海岸局部地方造礁珊瑚仍然顽强地生长,礁体向海拓展。预测未来冬季水温升高,更有利于珊瑚礁自然恢复。
- 宋朝景赵焕庭王丽荣
-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礁栖生物初步研究被引量:16
- 2008年
- 综合2000、2004年的调查结果,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有造礁石珊瑚12科42种,而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珊瑚礁低潮带至潮下带上部的8个断面10个站的大型底栖生物有8类45科101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区系。优势类群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043.37 g/m2、692.37个/m2和5.5228。位于保护区南部核心区的断面Ⅰ和Ⅱ有着最高的多样性(5.1389和5.0077)和均匀度(0.9470和0.9286),而其他分属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的6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总体上看,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的存在为其他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丰富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
- 王丽荣陈锐球赵焕庭
- 关键词:雷州半岛
- 海南岛1605年历史地震的海岸沉积记录被引量:9
- 2008年
- 海南岛铺前港湾地区1605年发生了华南历史记录的最强烈的地震,地震强度为M7.5,地震造成陆地沉陷成海。根据野外海岸地貌调查和海岸钻孔沉积物岩性特征与粒度、元素比值分析结果,对历史地震的海岸沉积记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4个钻孔位于铺前港湾西岸博度村附近的小型古海湾,昌德、演丰附近的野菠萝岛和道学附近的红树林区潮间带,钻孔沉积记录显示铺前港湾内湾沉陷幅度为2 m,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东寨港道学和野菠萝岛附近的钻孔岩心下部为泥状红土,属于成土的风化壳顶部,根据曲口半岛下山村附近的海岸调查,强海洋动力事件形成了高出现代高潮位3.0 m的高位海岸混杂沉积体,可能与1605年地震下沉引发的类似海啸的沉积事件相关。
- 张振克孟红明王万芳李彦明尤坤元余克服
- 关键词:历史地震海岸沉积
- 近40年来珠江口的海平面变化被引量:23
- 2008年
- 利用大万山附近1°×1°经纬度网格的卫星高度计资料(1993—2006),计算出珠江口绝对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0·30±0·05cm/a,与由卫星高度计得出的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一致。珠江口各验潮站近40年的潮位变化趋势分析表明,珠江口海平面正加速上升,为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珠江口海平面与全球温度变化和ENSO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在ENSO年海平面相对较低。以IPCC有关全球温度上升幅度的预报值和海平面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为依据,预计到2030和2050年珠江口绝对海平面将分别上升6~14和9~21cm,若考虑地面沉降以及波动值,珠江口部分岸段相对海平面将可能分别上升30和50cm。
- 时小军陈特固余克服
-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卫星高度计珠江口
- 近50年全球气候变暖对珠江口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被引量:30
- 2008年
- 根据1957~2006年全球温度和珠江口验潮站平均潮位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与珠江口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并对2030年珠江口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预测。结果表明,近50年来珠江口海平面的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测2030年(前后)珠江口平均海平面比1980~1999年高13~17cm。
- 陈特固时小军余克服
- 关键词:气候学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珠江口
- 华南沿海近100年来2月份的极端气温事件被引量:11
- 2008年
- 采用IPCC AR4规定的极端天气事件划分标准,分析1908—2008年广州、香港、澳门和澎湖气象站2月份平均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极端冷/暖月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伞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得出近100a来华南沿海2月份各站平均气温存在准同步性和0.7-1.6℃/100a的上升趋势;其间还存在7个极端冷月和6个极端暖月。极端最冷、最暖月分别为1945年2月和2007年2月。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10a来2月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呈增大趋势,约2~3a1次。
- 陈特固时小军余克服
- 关键词:气候学极端气温华南沿海
- 琼州海峡成因与时代被引量:49
- 2007年
- 琼州海峡的成因有海岸侵蚀说、构造断裂说和海侵低地说,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离的时代有上新世、第四纪初、中更新世之前、中更新世之后或全新世等几种说法。分析了琼州海峡地质、海洋和区域古生物地理等新资料后认为,琼州海峡不是断裂谷,其前身是常态低地,是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性海侵淹没峡区原来的常态低地而成的,主要形成时段为(10570±560)~(7125±96)aBP;推算自琼州海峡形成以来,中央深槽下切平均速度为0.7cm/a,西口外潮流三角洲堆积平均速率为0.17~0.31cm/a。
- 赵焕庭王丽荣袁家义
- 关键词:琼州海峡雷州半岛
- 南海北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种间与空间差异及其对珊瑚礁白化的影响被引量:20
- 2007年
- 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的密度和色素变化是珊瑚礁白化的最主要特征.通过对海南三亚鹿回头、小东海和广东省大亚湾海区共12科21属39种石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i)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平均密度变化于0.67×10^6-8.48×10^6cells/cm。之间,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性,其中枝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低(0.67×10^6-2.47×10^6cells/cm^2),而块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高(1.00×10^6-8.48×10^6cells/cm^2);(ii)水深4m以内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普遍比水深7m左右接近海底的珊瑚的高;(iii)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22°N)与三亚(~18°N)相比,海温相同的环境下,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的纬度差异不明显;(iv)局部白化的同一珊瑚个体,未白化部分的虫黄藻密度〉半白化部分〉完全白化部分.进一步分析认为:(i)块状珊瑚与枝状珊瑚虫黄藻密度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枝状珊瑚易于白化的主要原因,如低密度共生虫黄藻导致枝状的鹿角、杯形珊瑚等易于白化死亡;(ii)珊瑚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受人为因素制约,如沉积物增加、潜水活动造成海水浑浊、海产品养殖活动引起的硝酸盐、磷酸盐增加等都可能导致共生虫黄藻密度降低.
- 李淑余克服施祺陈天然赵美霞赵建新
- 关键词:南海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