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171)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3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贯群袁瑞强韩曼陈浩宋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中氢氧同位素的特征被引量:9
- 2006年
-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施工的钻孔资料,基本查明了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的分布和埋藏条件,分析了该区地下水和黄河水的氢氧同位素组分(18O、D和T).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地下浅层有潜水和承压水两个含水层,两者来自完全不同的水源;(2)潜水起源于黄河水和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与黄河的水力联系强,属于大气成因溶滤水;潜水水交替条件较好,平均停留时间约为5.30年;(3)承压水是海侵时侵入的海水和古大陆水混合后沉积下来的水,与黄河水的水力联系弱,属于沉积水.
- 袁瑞强刘贯群张贤良高会旺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下水环境同位素
- 现代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被引量:10
- 2009年
- 对地下水动态的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在黄河三角洲代表性区域黄河农场地区的典型地貌单元上安装的自计水位计,获得自2004年5月到2005年5月30分钟一次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和水温动态资料,和其中一个观测孔地下水电导率动态。结合同时期日降水量资料,阐明一个完整水文年内浅层地下水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响应过程和特点,讨论了浅层地下水动态形成的机理。主要结论有:①沉积物之间岩性的差别导致浅层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差别。泛滥平原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蒸发型,而河流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径流-蒸发型。降水是引起浅层地下水水位上升的主要因素;②浅层地下水温度变化主要受大气温度年内周期变化的驱动,然而雨季日降水量大于10mm时地下水温度平均升高约0.3℃;③进入雨季后累积降水量超过300mm是地下水EC值对降水响应的阈值,雨季降水对浅层地下水有暂时的淡化作用。
- 袁瑞强刘贯群宋献方
-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浅层地下水入渗现代黄河三角洲
-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渗流场的数值分析被引量:30
- 2007年
- 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幕系统进行了概化,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无水幕和有水幕条件下的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区的渗流场。利用所建模型预报了2种条件下涌入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涌水量、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展情况及洞库上方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等。由预测结果可知,2种条件下洞库涌水量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而有水幕条件下的地下漏斗扩展范围和速度均比无水幕条件小;在洞库开挖初期水幕作用较小,随时间延长作用愈加明显,因此水幕系统在保证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储油安全和保护周围地下水资源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 刘贯群韩曼宋涛陈浩
- 关键词:水幕系统地下水数值模拟
- 近年胶州湾陆源SGD及其营养盐输送被引量:4
- 2007年
- 根据青岛市胶州湾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位、水质动态特征,运用断面法计算了2001~2003年该区地下水及其N、P、Si无机营养盐向海湾的输送量。研究表明近年该区地下水向海湾的输送量分别为(1.87~2.41)×10^6m^3,其中白沙河平原输送量占95%以上。地下水向海湾的NO2^-、NH4^+、PO4^3-输送量较少,而NO3^-和可溶性SiO2的输送量较大,分别达(4.3~6.6)×10^6mol/a、(0.6~1.1)×10^6mol/a,分别占河流输送量的20%和1.3%,白沙河平原地下水NO3^-输送量占研究区地下水总输送量的99%。
- 刘贯群叶玉玲袁瑞强韩曼陈浩
- 关键词:地下水营养盐
- 内蒙孪井灌区地下水补给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系统分析了内蒙孪井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包气带水文地质特征,对地下潜水深埋区降雨(灌溉)入渗补给的滞后性进行了分析,估算出了孪井灌区降雨(灌溉)入渗补给的滞后时间;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利用GAMS软件优化种植结构,减小整个灌区的灌溉入渗量;最后利用VisualMODFLOW软件预报了现状灌溉和优化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水位。研究表明:深厚包气带对降雨(灌溉)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分配作用,孪井灌区岩性下的入渗补给滞后时间约为240-360d;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后,由于灌溉入渗量减小,水位上升幅度明显减小,减缓了土壤盐渍化的发展进度,但是仍然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必须改变现行灌水方式或者采取适宜工程措施加以防治。
- 刘贯群张玉芳王言思宋涛李义雯
- 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数值模拟
- 孪井灌区主要作物节水灌溉模式的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根据内蒙古孪井滩灌区的自然地理、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在室内外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利用VS2DT模型对灌溉入渗水的运移进行了模拟,计算了现有灌溉量下的渗漏量,提出了灌区春小麦和夏玉米的节水灌溉模式。春小麦第一次灌溉的节水灌溉量为150mm,第二次灌水的节水灌溉量为97.5mm。以后4次灌水的灌溉量在60~75mm之间。夏玉米第一次灌水的灌溉量也以150mm为宜,以后5次灌溉量分别以127.5mm,90.0mm,97.5mm,82.5mm及67.5mm为宜。此灌溉模式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而且能够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展。
- 刘贯群朱新军王淑英陈浩韩曼
- 关键词:土壤水分运移节水灌溉模式
- 内蒙孪井灌区土壤盐分淋洗过程的室内模拟及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通过室内土柱淋洗实验,对比分析孪井灌区2种典型土质砂壤土及砂土淋洗前后土壤和淋滤液中盐分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各自的实验数据拟合出累积淋滤液体积和与之相对应的盐浓度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淋洗过程使2种土质的离子组成均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以Cl-—Na+为主转变为以HCO3-—Ca2+为主,同时二者淋滤液浓度均随累积渗漏量的增加呈幂函数降低。整个实验过程砂壤土所收集的累积淋滤液体积为7.05 PV(孔隙体积,pore volume),脱盐率为71%,砂土的累积淋滤液体积为7.01 PV,脱盐率为84%,表明灌溉脱盐作用与土质有关,砂土较砂壤土易脱盐。利用实验数据拟合获得的2种土质累积淋滤液体积和与之对应的盐浓度关系曲线,相关程度良好,基本上可以用于模拟灌溉条件下灌区土壤盐分的脱除过程。
- 刘贯群朱良超孙蓓蓓王娟
- 关键词:盐分淋洗
- 现代黄河三角洲上部冲积平原降水入渗补给量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大气降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确定降水入渗补给量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论文选择现代黄河三角洲上部冲积平原的典型地貌单元安装自记水位计,获得了2004年30 min一次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数据。结合日降水量资料,应用地下水位动态法,在Matlab中编程计算了2004年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和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探讨了该系数时空变化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估算了降水补给浅层地下水的水量。主要结论如下:①研究区域内浅层地下水埋深主要在2 m以内变动,属于浅埋类型。②降雨特征决定了该区域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大小,地表渗透性决定该区域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时空变异。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随着雨前地下水埋深的增加显示出增大的趋势。③研究区域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0.186。2004年降水补给浅层地下水总量为7.4×108m3,占当年黄河径流量的3.7%。
- 袁瑞强宋献方刘贯群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动态
- 黄河口河海混合过程水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7
- 2008年
- 在枯水期、丰水期采集黄河口的表底层水样,分析全水样铜、铅、锌、镉、铬、砷、汞浓度。结果表明黄河口水中重金属浓度:丰水期〉枯水期,且底层水总重金属浓度要高于表层。在从河入海过程中,总重金属浓度在河海混合过程阶段浓度变化较大,在枯水期整体上是由河向海的总重金属浓度逐渐降低,但部分金属在距离A03站位12.5km附近有明显低值区.随后又有升高,主要原因为沉积物的再悬浮;在丰水期距离A03站点11.5~15km,重金属浓度有低谷河段,随后又有一峰值,该位置比枯水期推后了约1.3km。主成分分析表明,河水流量的大小和咸淡水的混合导致的泥沙的再悬浮和盐度影响到河海混合过程及河口重金属的浓度变化趋势。
- 刘汝海吴晓燕秦洁孙培艳王艳贾永刚崔文林
- 关键词:黄河口水体重金属
- 内蒙孪井灌区土壤盐分运移规律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研究了孪井灌区典型地段包气带土层可溶盐分在灌溉前后的变化,分析了灌溉水和土壤水盐分动态特征,并在室内进行了不同类型土壤的淋滤试验。结果表明引黄灌溉是使土壤脱盐的过程,尤其是灌溉初期,土壤脱盐非常明显。灌溉洗盐与包气带岩性和灌水量有关,砂壤土较黏砂土易脱盐,土壤初始含盐量越大,灌溉量越大,土壤脱盐量就越大。
- 刘贯群王言思宋涛张玉芳李义雯
- 关键词:灌溉岩性盐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