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4Z324)

作品数:15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阴正勤侯文生郑小林彭承琳余涛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大学内华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视皮层
  • 5篇视网膜
  • 5篇皮层
  • 5篇网膜
  • 3篇电刺激
  • 3篇多通道
  • 3篇人工视网膜
  • 3篇成年
  • 3篇成年大鼠
  • 2篇电磁耦合
  • 2篇多道
  • 2篇受体
  • 2篇透皮
  • 2篇自适应光学
  • 2篇细胞
  • 2篇假体
  • 2篇光学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机构

  • 12篇重庆大学
  • 1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内华达大学

作者

  • 12篇阴正勤
  • 8篇侯文生
  • 6篇郑小林
  • 5篇彭承琳
  • 4篇余涛
  • 3篇吴小鹰
  • 3篇姚军平
  • 3篇翁传煌
  • 3篇郭冰冰
  • 3篇王星
  • 2篇陈丽峰
  • 2篇王浩
  • 2篇胡宁
  • 2篇赵超阳
  • 2篇牟宗霞
  • 2篇刘勇
  • 1篇夏楠
  • 1篇张莹
  • 1篇刘娜
  • 1篇曾玉晓

传媒

  • 3篇眼科新进展
  • 3篇重庆大学学报...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仪器仪表学报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传感器与微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视网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2008年
人工视网膜将成为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中材料的研究是人工视网膜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部分。本文对人工视网膜材料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胡宁杨军彭承琳王星张思杰张莹郑尔信
关键词:人工视网膜
双眼形觉剥夺后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模型建立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建立成年大鼠双眼形觉剥夺(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BFD)后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模型。方法记录出生后3周龄(postnatal 3 weeks old,PW3)至PW7的Long-Evans大鼠的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然后将右眼进行单眼剥夺3d、5d和7d后再次检测双眼VEP。采用PW7大鼠进行BFD7d、10d和14d,在下次检测VEP前将左眼打开3d、5d和7d。结果3d的单眼剥夺降低了PW3、PW4和PW5大鼠的C/I比值(被遮盖眼对侧眼的VEP振幅/同侧眼VEP振幅),分别为0.71±0.13(P<0.01)、1.21±0.17(P<0.05)和1.06±0.19(P<0.01);但PW6和PW7大鼠的C/I比值没有变化(1.63±0.18,P>0.05和1.55±0.13,P>0.05),证实成年大鼠眼优势可塑性的消失。然而,对于BFD14d后的PW7大鼠,我们可以观察到3d的单眼剥夺可以造成C/I比值的明显降低(0.77±0.17,P<0.01),说明成年大鼠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结论BFD可成功激活成年大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此模型的建立为成年弱视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余涛阴正勤翁传煌
关键词:成年弱视视皮层
视皮层假体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视皮层假体作为最早开始研究的视觉假体,其发展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视皮层被最早定位于人工视觉修复的入路,有其自身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优势,但同时也因为其高层面的视觉信息处理水平,研发面临重重困难。本文回顾、梳理视皮层假体发展历程,希望从中总结经验和发现未来研究的突破点。
刘娜余涛姚军平阴正勤
关键词:视觉假体
双眼形觉剥夺对成年大鼠视皮层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双眼形觉剥夺(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和电流分离技术,分别记录9周龄正常大鼠和7周龄大鼠双眼FD后14d的视皮层神经元膜学特性、突触后电流(PSCs)与NMDA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结果双眼FD不改变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膜学特性和PSCs电学指标。双眼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EPSCs、NMDA-EPSCs的峰值以及NMDA-EPSCs在总EPSCs中所占比例,NMDA-EPSCs的复极化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双眼FD不影响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神经传递功能。
余涛阴正勤翁传煌
关键词:视皮层形觉剥夺NMDA受体突触后电流全细胞记录
FPGA多通道视皮层刺激器被引量:2
2010年
设计了一款用于视皮层视觉修复的基于FPGA的多通道视皮层刺激器。该刺激器由FPGA和外围电压/电流转换电路两部分组成。FPGA内部包括刺激脉冲发生器和多个多路选择器:刺激脉冲发生器产生各种形式的脉冲序列信号;多路选择器作为控制端实现对信号的选择,每一通道对应一个多路选择器,增加多路选择器即可实现通道的增加。FPGA输出的电压信号通过外围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转换为电流信号后传入电极阵列。采用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EP1C6型FPGA制作了四通道实验样机进行动物实验。采用猫作为实验对象,在猫的视皮层硬脑膜外左右两侧植入微电极,左侧接入刺激信号,右侧记录脑电,实验结果显示,视皮层能够响应来自对硬脑膜的电刺激,验证了所设计的刺激器是可行的。
彭承琳蔡春鸣侯文生郑小林阴正勤吴小鹰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视皮层刺激器FPGA
人工视网膜的研究现状
2011年
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导致的神经性盲,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人工视网膜是所有视觉假体中研究最广泛、最成熟的一种,通过医学、工程等多领域专家的共同推进。
阴正勤王星
关键词:视网膜疾病电刺激光刺激
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MICRO/ZSC-1)活体测定正常人眼视锥细胞密度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对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所得视锥细胞图像进行处理,获取正常人眼底不同区域视锥细胞密度,探讨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用于眼科临床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利用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采集30例正常受试者不同区域视锥细胞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正常人眼视网膜不同区域的视锥细胞密度,并采用回归分析法对不同区域的密度进行曲线估计.结果 随测量点与黄斑中心凹的距离增加,视锥细胞密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偏离黄斑中心凹0.5°到3°范围内,随着偏离度的增加,视锥细胞密度从70 000个/mm2下降到16 000个/mm2.结论 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能够在活体人眼获取清晰的高分辨率视网膜图像,可能可以在眼科临床实验研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赵超阳戴云姚军平刘勇阴正勤
关键词:细胞计数
基于MATLAB视网膜视锥细胞的图像处理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所获取的视锥细胞图像具有灰度分布相对集中、亮点边缘比较模糊、存在伪轮廓及边缘相粘连的特点,寻找一种适合视锥细胞图像的处理算法来获取视网膜视锥细胞清晰轮廓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目的:采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对视锥细胞图像进行边缘提取,获取其清晰的边缘轮廓。方法:对30例正常受试者不同部位视锥细胞图像进行预处理、边缘提取和形态学处理,获取视锥细胞图像清晰的边缘轮廓;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细胞计数,并分析视锥细胞密度分布特性,进而来验证图像处理算法应用于视锥细胞分布特性研究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获取了清晰的视网膜视锥细胞图像轮廓;从结果来看,随着远离黄斑中心凹,细胞密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从黄斑中心凹偏0.5°到1°范围内,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下降最快。结果提示:实验所设计的图像处理算法在研究视网膜视锥细胞分布特性方面是可行的。
赵超阳姚军平刘勇戴云谷昕阴正勤
关键词:视网膜视锥细胞图像处理LAPLACIAN算子自适应光学黄斑中心凹
一种基于MSP430的电子耳蜗接收刺激器设计被引量:2
2009年
电子耳蜗是一种可以使重度耳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医学装置,接收刺激器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设计了一种基于MSP430和nRF2401的电子耳蜗接收刺激器方案,它利用MSP430微控制器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控制nRF2401收发芯片来实现信号的准确接收,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CVSD解码,根据解码得到的控制信号产生强度和频率可控的双相刺激脉冲。
滕小兰郑小林侯文生廖彦剑
关键词:电子耳蜗刺激器脉冲
多道电刺激信号透皮传输的微线圈阵列被引量:1
2011年
微线圈阵列和匹配电容谐振可以实现植入电刺激器多路信息的并行传输。为提高微线圈阵列接收各通道信息的精确性与可靠性,并减小植入系统的体积,实验中利用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和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工艺加工微线圈阵列,将其用于2*2阵列的多通道传输装置,并测试2种工艺线圈在理想耦合、空间失配以及不同负载下的耦合效率情况。结果表明空间失配对两种线圈都有影响,但若控制横向失配在3 mm内、角度失配在30度内,并增大负载,目前实验室阶段2种线圈均可实现植入电刺激器信号的透皮传输,各通道输出信号能满足神经电刺激的要求。在系统可靠性方面,FPC线圈更具有优势,且其柔性的特点更适于植入人体。
牟宗霞侯文生郑小林胡宁夏楠吴小鹰JIANG Ying-taoBiswajit Das彭承琳
关键词:多通道PCB线圈透皮电磁耦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